科技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中科院6年来累计投入经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六年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从倡议到现实,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公共产品。而各领域全方位联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仅能够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重要技术保障,也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4月19日,国新办举行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会上介绍,6年来,中科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科院为打造“创新之路”、“绿色丝绸之路”、促进“民心相通”和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做了多项工作。

  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由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组成。目前,联盟秘书处与联盟首批37家成员单位协商形成了《2019-2020年ANSO行动方案》,包括设立奖项和奖学金、搭建专题联盟和协会、联合开展培训项目等。

  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科技人才。初步统计,中科院已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包括1500多名科学和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学成归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

  建设海外科教中心。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率先在非洲、南美和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创建了9个海外科教中心,第10个正在筹建中。

  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科院前瞻布局了1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最近完成的专项研究报告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阐述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背景与特点,揭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为沿线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途径提供了重要科学认知。

  加强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落地应用。中科院设立了“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联合院内外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产业联盟,还建立了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为推进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服务区域、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

  白春礼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特点。他表示,首先,ANSO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首个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是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

  其次,ANSO是打通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障碍,围绕科学、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开展四位一体联合行动的综合性、实质性的国际科技组织。此外,ANSO是最佳配置全球资源来推动科技合作和创新的平台,也是与世界共享中国科技成果的平台。

  “与其他国际组织相比,ANSO更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更注重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实际问题。”白春礼同时强调,ANSO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通过奖学金计划、人才交流计划、培训班计划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扎实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负责人姚檀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该专项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姚檀栋指出,目前应用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与整个地区已经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结合,提供科技支撑产品。“比如亚洲水塔,由于气候变冷,一系列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显现。根据这一情况,把科技前沿的支持和已有的科技产品结合,对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边缘的中亚地区有很重要的科技产品形成,为当地提供了应对重大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智库引领产品,这是在沿线地区最重要、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性产品。据了解,第一批产品就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这本书。书里面的图表、数据是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有专项成立之后新的研究成果,有十多位院士、几十名专家经过不断论证、不断确认形成的研究报告。

  姚檀栋强调,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各个地区的示范平台问题,通过“丝路环境专项”支撑沿线地区以后的发展。(本报记者 郭航报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