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規模創新高,互聯網科技佔半壁江山

2018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經歷了較為極端的發展。一方面,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投資交易規模再創新高,但另一方面,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募資情況不佳、增速放緩。

大型交易數量激增

諮詢管理貝恩公司4月24日發佈《2019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投資規模和退出交易額均呈上升趨勢,大型與中型規模的成長型投資交易額均創下歷史新高,但交易數量卻跌至2014年以來最低,較上一年下降13%。

另一方面,由於資管新規政策收緊,包括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監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民幣基金募資急劇下降,總額銳減85%。貝恩預計,隨著監管力度的適度放寬,人民幣基金募資規模預計將回升至往年水平。

從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投資交易規模方面來看,達到940億美元,其中,互聯網和高科技行業交易數量約佔投資交易總數量的一半,醫療行業投資交易數量也有大幅增長。而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成為國內私募基金最重要的競爭者。

2018年,超大型私募股權交易由螞蟻金服驅動,交易額達到140億美元。其他大型交易包括字節跳動、拼多多和餓了麼,交易額都達到30億美元。主要的投資方來自於國內外的大型私募基金,包括紅杉資本、銀湖資本、軟銀中國、高瓴資本、貝萊德、KKR等。

“儘管2018年交易總數量有所下降,但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數量較上一年增長36%,平均單筆投資規模實現近40%增長。”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業務領導及本報告合著者浦曉穎女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貝恩報告還指出,科創板的設立為高科技、生物製藥、高端製造等行業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從而會吸引更多投資。

經濟風險促使退出加速

過去一年私募股權的投資退出也創下歷史新高。報告指出,大規模的成長型投資通過同業買賣和首次公開募股(IPO)方式完成退出的數量增長,將退出交易額推至歷史最高點,從而驅動了私募股權市場整體交易規模的增長,尤其是在10億美元以上大型交易的推動下。此外,同業買賣作為關鍵退出方式,首次在退出總額中突破50%。

瑞幸咖啡本週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了招股文件,正式尋求在美上市,計劃融資最多8億美元,承銷商包括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證券等機構。瑞幸如果上市成功將成為今年以來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融資規模最大的公司。

業內預計,瑞幸上市後的估值將達到40億至50億美元。就在上週,瑞幸剛剛完成由貝萊德(BlackRock)領投的1.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已經達到29億美元。

對於互聯網企業的高估值,斯坦福大學研究學者、第一視頻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力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互聯網公司並不畏懼以鉅額虧損換回流量高速增長,依靠著人口紅利、消費升級,賭上公司的未來。但風光無限的背後,依靠不斷燒錢搶佔市場份額的做法很難持續,要保持長期的顧客忠誠度,品控和供應鏈仍是核心。

對此,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兼併購業務主席周浩先生表示:“儘管過去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標的成本在不斷攀升,但隨著市場趨於理性,企業的估值在未來幾年也將有所回落,不過仍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周浩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宏觀經濟等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導致上一輪的私募股權縮短了投資週期,目前正處於一個集中的退出期,短期內IPO的數量也會出現一定的增長;不過隨著市場迴歸正常,未來幾年退出交易數量可能有所下降,而同業買賣作為關鍵退出方式,重要性繼續攀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