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臉”華為,新華三做安防的理想與現實

“撞脸”华为,新华三做安防的理想与现实

和華為一模一樣的路子。”對於新華三新拉開的安防戰線,諸多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前幾日,2019 Navigate 領航者峰會上,新華三聯合紫光華智首次推出覆蓋安防前後端的一系列解決方案。

這場發佈會排場不小,包括紫光集團總裁張亞東、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兼新華三首席執行官於英濤皆出席為之站臺。

“安防行業再次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新華三新安防解決方案要以各種領先技術,推動安防的持續演進。”發佈會現場,新華三集團副總裁張江鳴自信滿滿。

在他們眼中,新華三推動安防演進的“武器多元”,包括解析平臺與視圖庫產品、軟件定義攝像機、視頻雲服務器和安防雲存儲。

而他們的優勢則更為“明晰”,“雲化架構”、“全棧智能”、“軟件定義”、“全網協同”。

行文至此,安防行業從業者們是否對於上述介紹感覺過分耳熟?沒錯,新華三安防本次所談產品矩陣及戰略優勢與華為安防所提幾乎別無二致。

這裡便出現三個疑問:

1、新華三為什麼要做安防?2、新華三所提安防概念及打法為何與華為安防如此相似?3、新華三能做好安防嗎?

為什麼要做安防?

“華為會放棄安防行業的,華為是做大生意的公司,碎片化的市場不適合華為,撿豆子、撿芝麻的生意不適合華為。”

今年海康威視的季度調研會上,面對全球數百家調研機構,海康威視高級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黃方紅篤信道。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此,不怕被人惦記,就怕別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為一種前端感知設備,安防視頻監控此前的作用更多用於事後查看。未來,它所起到的作用和意義遠不僅於此。

比如,一個大型超市,原先能夠銷售幾十萬元的攝像頭和存儲設備就幾近飽和;現在可以做收銀、存貨管理、行為識別、員工分析,這些功能的價值可能達上千萬元。

產品功能微小的轉變,意味著它的作用邊界已經觸碰到其他行業的業務警戒線。

有人甚至說,安防行業此次發生的技術變革不再是以往的標清到高清、模擬到數字,或者高清到智能的單角度的變化,它是行業業務邊界和行業價值鏈轉移的變化。

轉變之後,安防監控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變得更為重要,它們可以成為城市的一雙雙眼睛,聯合城市後臺AI大腦,做實時、穩定的連接與反饋。

作為全局背後的總設計師,華為、新華三等ICT廠商就可將這些網絡節點綜合起來,做城市級數據的全分析。

因此也可以看到, 本次峰會上,新華三還發布了數字大腦計劃,並表示會打造新安防數字大腦,足見戰略意圖已異常明顯。

如果說,想吃智慧城市大蛋糕就一定逃不開安防,安防是包括新華三、華為等公司不得不做,也不可能會放過的細分市場。那麼,為何新華三按兵良久,直到今天才宣佈進軍?

從外來看,天時正適。

安防行業在注入AI血液後出現了新的活力點,總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很多新興市場契機,也快速成長起來了多家創業公司,這是一塊適合創業公司快速發展的土壤,也是一個絕佳時機。

與此同時,用戶思維這兩年在新老廠商的不斷磨練下也得到了有效教育,大部分客戶目前比較認同AI的價值。

從內來看,配套已全。

從人員配置上來看,與新華三一脈相承的宇視,自被千方收購之後,戰略方向有所調整,由此也造成了少部分的骨幹員工迴流。

就產品層面而言,新華三負責“軟”,利用一些數據化技術,構建數字平臺;紫光華智負責“硬”,提供一系列行業常規產品作彈藥補充。

站在紫光的角度,即便沒有新華三,智慧城市這塊蛋糕它都得吃一口。今天,大盤穩定,內外兼修,天時地利人和兼備,無論是從自身業務出發,還是拔高至未來戰略審視,安防都必須是它們的囊中物。

為什麼戰略打法與華為別無二致?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雷鋒網此前撰文提到,在新的安防市場格局中,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門派:海康、大華為代表的“防禦派”;商湯、曠視為首的“革新派”;華為、阿里為榜的“進攻派”。

他們每一“派”的戰略打法都不盡相同。

海康、大華等傳統安防巨頭的打法重“邊緣”,從上到下,保持軟硬一體化優勢。

華為、阿里等產業巨獸進軍安防的思路比較清晰,憑藉較深的行業渠道積累搭建自己的平臺,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打造更大的泛安防生態圈。

商湯、曠視、地平線等AI獨角獸的戰略打法則從外向內,通過算法進擊雲端,通過芯片主攻IPC,從而佈局中心控制系統,基於頂層設計做服務。

在這三股進軍勢力中,無論是從文化背景出發,還是基於產品矩陣考量,新華三要選擇且最適合的模板一定是華為。

不出意外,新華三的確也是這麼做的。

不難看出,眼下新華三做安防的思路幾乎是全線學習華為,戰略打法類似過去大華對於海康的“跟隨策略”。

短期來看,跟隨策略形式簡單,不易出錯,該踩的坑讓別人先踩完,這是一種絕佳的戰略選擇。

如果不選擇跟隨,意味著必須從0到1做技術研究、團隊打造、行業積累,沒有十年光陰都難以成事。

沉澱不夠、時間緊迫,選擇跟隨是新華三目前看得到且可選擇的最佳路子,畢竟模仿創新在有些時候往往是彎道超車最快的方法。

長期來看,這當中會有一些問題。

一來,當年大華全線跟隨海康是行業相對成熟的選擇,海康所走的路大多是被市場所驗證過的。

眼下,華為在安防這條路上尚處探索階段,作為一個探路者,前方道阻且長,跟對了則對了,跟錯了,跌的會更慘。

二來,無論是從技術、資源,還是戰力、渠道上考量,華為安防的打法都不可輕易模仿。

此前,在安防市場,華為曾經做過一套系統,他們的某個團隊設計了兩個接口,分別是南向接口和北向接口。

南向接口接入算法倉,包括人臉、車輛等等,這一塊比較標準化、可執行,目前國內頗具規模的算法廠商都可與之順利對接。

同時,他們還做了一個北向接口,接入應用,應用這塊相對複雜,很多企業難以對接。

後期,華為安防團隊也與眾多廠商交流,而後發現華為的一套系統由多個團隊負責設計,對了就落地應用,錯了就立馬砍掉,有足夠的試錯機會,無關行業大局。

於跟隨者來說,對方投入一個團隊做的事,你需要全力投入;對方錯了就換道,你錯了就敗了。

全力跟隨可以當做一時的手段,絕不能作為長期的戰略,跟隨的同時也需深入思考,理解行業所需,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才更為重要。

新華三能做好安防嗎?

最後探討第三個問題。

“目前華為自己的安防路都還沒有走得四平八穩,做他們的追隨者不是明智之選。”

天地偉業總工程師楊清永認為,在安防方向上,新華三隻能算作是一家新的創業公司,巨頭走的路,不見得適合創業公司走。

全線出擊最後比拼的就是體量,紫光的體量目前比不上華為,全產品線拉開最後會被拖垮。

他解釋說,安防產品比較特殊,某種程度上算個半成品,後期運維和技術支持工作量不小,很多新公司看不到這後面隱藏的工作量。

“但新華三具備成功的先天基因,能不能成功還要取決於他們後天的幹法。”

安防行業和相關技術正處快速發展期,每家公司都有機會做好,但需要找好定位,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深瞐董事長陳瑞軍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陳瑞軍認為,新華三做安防目前還未形成一套非常清晰的路子,想要做好不太容易,但想要佔有一席之地,還是比較輕鬆。

他說,作為一名新玩家,新華三的主要根基不在安防,由此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與華為相比,體量大小、政府關係、市場能力相對較弱;與海康、大華相比,技術積累、行業經驗、渠道市場相對較弱。

“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一些獨特優勢。”

比如紫光目前在芯片領域有所涉獵,長期來看,如果未來能在物聯網、安防領域落地相關產品,相關方案值得期待。

就此,在新華三全線進軍安防的同時,陳瑞軍也給出了他的思路,“海思之外,是否可以聯手其他芯片廠商,基於新華三硬件能力做整套解決方案,形成自己的差異化。”

除了兩位常年戰鬥在安防一線的企業家,作為安防行業觀察大家,廣州安防協會秘書長楊勇的看法比較樂觀。

新華三本身在存儲,網絡方面的技術,再加上清華紫光的在存儲、大數據,芯片,AI研究等方面的技術資源,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楊勇認為,安防視頻監控的產品、技術客觀來講,介入門檻已經降低,尤其上游芯片方案環節的成熟和標準化後,要做整機產品比較容易。

另外,還有一些大廠可以對接做OEM,更容易推動相關的產品進入市場,並結合自己的存儲產品線,形成前後一體的體系化的產品線。

在AI,大數據,5G等新技術加持下,視頻監控的產品結構,功能,應用越來越具有AI、大數據的特徵,其中PK的不僅僅是視頻技術,而是各類新技術的落地能力。

“關鍵看新華三在這一市場上的決心有多大,一旦決心下了,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決心很重要。”

楊勇篤信,有決心、有戰略、有產品線,從傳統的視頻監控走向視頻數據的多維度應用時代,新華三可期。

新華三做安防,道阻且長

《原則》一書中提到,“要麼進化,要麼死亡;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恆的事情,它驅動著所有的一切。”

今天的紫光和新華三便在實時進化。

新華三做電信運營設備出身,原有運營商市場格局已經非常成熟固定,不適合創業型公司發展,他們在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時,將跑道瞄準了安防。

可以預見的是,隨之而來的也會是另一座新華三從沒見過的更高、更難爬的山峰。

安防是塊硬骨頭,傳統安防廠商長期以來以安防業務起家,用自己的硬件跑自己的算法,積累了大量重要數據。

另外,此前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的前後端都由自己獨自建設,而這也就建成了自身最大壁壘,特別是政府公安資源,新華三縱橫開拓非常需要時間及精力。

原本擁擠不堪的安防戰場又多了一個新華三。

有遠大理想,但需腳步沉穩;雖心懷頂峰,但安全至上。目前看來,新華三想要做好安防,還有一段路要走。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