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丨探索神經密碼 保駕生命中樞——吳堅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大腦是人的神經中樞,結構複雜而精細,稍有損傷,輕則功能喪失,重則危及生命,被稱為“生命禁區”。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躬身耕耘30餘年,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堅孜孜不倦探索神經密碼,守護著患者的“生命禁區”,讓命懸一線的患者轉危為安。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微霜,他在病因複雜的神經內科領域深入研究,醫治了大量的腦卒中、癲癇、帕金森病等患者,成為常州神經病學界的金字招牌。

專家介紹:吳堅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蘇州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江蘇省卒中學會理事,常州市醫學會理事,常州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常州市康復學會理事。《藥學與臨床研究》雜誌編委。

長期從事神經內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腦血管病及各種神經系統疾病診治,專業理論及專業知識紮實,處理神經內科疑難及重大疾病方面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

處變不驚,讓患者起死回生

“醫生醫生,我的老伴突然說不出話啦!”2006年的一天,一名老太太神色慌張地跑到神經內科醫生辦公室門口喊道。聽到呼救,吳堅立刻快步出來查看患者。這是一位年過六旬的男性,因腦出血收治入院,經內科保守治療,病情一度趨於穩定。孰料,治療剛過一週時間,患者的病情急轉直下,先是頭痛、嘔吐,隨即偏癱加重,失去了神志,“如不及時處理,引發腦疝,死神將步步逼近。”

但CT檢查的結果卻讓後續的治療陷入僵局:患者的顱內並沒有再次出血,只有血腫腔明顯擴大,且周圍水腫加重,“如果再次出血,手術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現在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都無法確定,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病人危在旦夕,坐鎮神經內科的吳堅卻並沒有慌亂。

這是吳堅作為副主任全面主持神經內科工作的第二年。他頂住壓力,一邊衝鋒在前搶救病人,一邊埋頭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並仔細梳理2003年到2006年以來收治的相關病例。

最終,經過反覆推斷和討論,他在江蘇省內首次提出這類患者應診斷為“腦出血慢性張力性血腫”。診斷明晰後,他又果斷採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此前,國內外有一種觀點

認為腦出血慢性張力性血腫內科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無效,應採取外科手術治療,“但外科手術也有其侷限,治療費用高、風險大、住院時間長,而且高齡體弱患者併發症多。”

吳堅主持神經內科工作後,會同科室醫生引進了先進的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

2013年,吳堅主持的“微創穿刺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慢性張力性血腫的效果與效益臨床評價研究”,獲得了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二等獎。

“危急關頭,為何您總能處變不驚?十幾年過去,年輕醫生聽到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仍然為他捏一把汗。吳堅卻會心一笑,“遇到突發事情,最重要的是冷靜。恐懼不僅於事無補,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生命。”

冷靜,猶如嵌在吳堅大腦中的“防短路裝置”,越是壓力大情況危急,他越是冷靜思考、果斷處置。

2005年,日本本田新大洲摩托公司高管、59歲的阪本先生在常州出差期間,突發頭暈頭痛,而且很快變得口齒不清,身體左側無力,被緊急送往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搶救。頭顱CT檢查顯示,患者右側外囊血腫,出血量達到了40毫升,當即被收入神經內科。

臨危受命,神經內科面臨的是嚴峻的考驗:一方面是患者的病情急速發展,剛剛辦完入院手續,左臉面癱、左半邊身體肌力降到0,而且顱內還在持續出血;另一方面是來自國際友人一方的疑慮,常州的醫療水平比得上日本或者上海嗎?

吳堅沒有退縮,在他的領導下,神經內科醫療團隊在患者入院第二天及時施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術後,他又繼續率團隊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給予最妥當的治療方案,最終使病人闖過了“鬼門關”。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一個多月後,阪本先生先生出院,專程向一院神經內科的醫護人員送上錦旗。憶及動情處,他兩次流下熱淚。

“任何先進的儀器代替不了溫暖的心,我感受到了你們的愛!”

滴水不漏,讓疾病無所遁

1985年,吳堅從南京醫學院畢業進入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時,神經內科還只是大內科下的一個醫療組,“一共才18張床位。”醫療組維持著3-4名醫生的配置,除了負責門診和病房,還要輪班上門急診,工作緊張繁重。

初來乍到的吳堅就被當成了神經內科的有生力量。在一個個疑難病例,一次次危重症搶救的磨練中,他如飢似渴地汲取專業知識技能;在老一代神經內科專家高士敏、呂玉鳳、崔旦旦等博學、仁愛、嚴謹、求實的作風影響下,他孜孜不倦地求索思考。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也就是在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

行醫也是一門手藝活

是靠一雙手、一雙眼

來判斷患者病灶的位置

先進的神經影像技術

是用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推斷

直至今日,吳堅已經從一名住院醫師成長為神經內科的學科帶頭人,但他給病人看病時,仍然會從最基本的問診查體開始。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正是這樣滴水不漏的嚴謹態度,讓吳堅在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時常從各種糾纏在一起的症狀謎團中抽絲剝繭理出頭緒,通過與病人拉家常問出來的細節,找到揭開謎底的關鍵。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潤物無聲,讓職業更有溫度

敢於並善於破解醫學難題的吳堅,心中另有一片詩意的天地。

工作之外,他最大的愛好是攝影,不僅自費訂閱了很多攝影書報,難得的休息日還會揹著照相機出去“掃街”。他說,自己的爸爸是律師,媽媽是老師,從小在文人家庭長大,他骨子裡也是個文藝青年,喜歡攝影、美術、文學等文藝相關的學科。

二十幾年前,著名畫家陳逸飛的老師、美術家孟光教授在病房住院時,就將吳堅引為知音,笑稱他是“醫生中最懂藝術的”

事實上,對吳堅而言,藝術帶給他的不僅僅是心靈的放鬆,而是心存的這份詩意,能夠讓他更細微地體察人性、懂得生命,做一個更有溫度的醫生。“上醫治未病”,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還在於對疾病防治的使命感。

這幾年,中國腦卒中的發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迅猛遞增,併成為我國國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身為神經內科的主任,吳堅深感肩上疾病防治擔子之重,“只在醫院等著給患者看病治病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讓老百姓懂得健康知識,防患於未然。”

2012年,為提高常州地區民眾對腦卒中的知曉率,篩查本地區高危人群,一院被衛生部批准成為全國首批地市級“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醫院,神經內科作為重要的組成科室,也站到了科普的最前沿。事實上,吳堅和他的團隊,不管是下鄉義診,還是日常查房、門診看病,從不忘向病人、家屬及群眾傳授腦血管病預防知識。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潤物無聲,改變的不僅僅是患者,還有凝聚著吳堅心血和汗水的神經內科。

如今,神經內科已經從一院大內科下的醫療組發展成為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除了神經內科專家、專科門診,還細分出了腦血管病、帕金森病、癲癇、認知障礙等專病門診,每年門診量約5萬餘人,住院2500餘人次。

本著勤學思辨,團結協作的科室精神,一院神經內科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的加入,僅博士就有7位,在常州所有醫院的專科中都可謂鳳毛麟角。

吳堅教給他們的最重要一課,仍然是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

如果不給病人以人性的溫暖,把病人視作等待修理的“機器”,那即使有再豐富的醫學知識,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醫生。

校對:陸人傑、史偉

審核:王燕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