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表哥慕容复


“三妻四妾”通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男子的婚姻状况,即妻妾众多。但这并不是古代所有男子的福利,实际上这只是有权有势男子的特权,但也并非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而更多的百姓只有一个妻子,即一夫一妻。

所谓一妻就是只有一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是男子的原配正妻,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妾并不是明媒正娶,大部分时候就是直接抬进家中,因为本质上来说妾还是奴婢,只不过比正儿八经的奴婢高级一些,不管多么受男主人的宠爱,还是不能改变妾是奴婢的这个事实,只能让她享受到的权力多一点而已。

而正妻是被家族承认了的,是掌管中馈之人,是家中的女主人,对妾室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地位自然是最尊贵的。在讲求孝道和礼仪的古代,宠妾灭妻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官宦世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高贵和低贱的区分是相当明显的。而她们生下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都是男主人的孩子,但因为生母的身份不同,因此一出生就是不一样的。

正妻生下的儿子是嫡子,女儿是嫡女;妾室生下的儿子就是庶子,女儿就是庶女。嫡庶之别是很难跨越的一道坎。有了嫡庶,就有了长子、嫡子和嫡长子以及庶子的区分。

简单来说,嫡子就是正妻所生,而庶子是妾室所生,长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而嫡子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正妻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是男主人的第几个儿子,都是嫡长子。嫡长子有家业甚至爵位的继承权,而皇室从西周开始到清朝之前实行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能够长大并且没有犯错,就会成为太子,进而成为下一任皇帝。不过帝王家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嫡长子从太子一路做到皇帝的并不是特别多。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儿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嫔,即便是贵妃的儿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继室,则继室的儿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儿子想从庶子变为嫡子,除非妾室能被扶正。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妃嫔成为皇后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这里举皇室的几个例子来形象的说明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隋文帝杨坚只有嫡子,独孤迦罗生下的五个儿子都是嫡子,嫡长子就是杨勇,而杨广只是嫡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杨勇最初就被立为太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最终还是被杨广夺去了太子之位。与这个情况差不多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李渊有22个儿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是嫡子,其余的都是庶子,而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在最初被立为太子,最终被嫡次子李世民抢得了先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李世民顺理成章做了太子接着做了皇帝。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长孙皇后生下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其他的十一个都是庶子,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但后期他和嫡次子李泰争权,最终两败俱伤,之后嫡三子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比较仁弱,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有一次提到要立李恪为太子,但也只是略微一提,并没有付诸行动,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庶子,这个身份已经注定了他无缘于太子之位。

在上面这几个例子中,杨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人既是嫡长子又是长子。再来看看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李治有八个儿子,最初的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因此李治的前四个儿子都是庶子,其中李忠是庶长子,也是长子。王皇后被废之后,武则天成为李治的皇后,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就是嫡子,其中李弘作为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是嫡长子。

一开始李治因为无嫡子,因此庶长子李忠被立为太子,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原本只是庶子的李弘成为嫡长子,李忠被废,李弘成为新的太子。


萧晓四姑娘


所谓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是生他们的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地位,古代时兴一夫多妻,有钱的人娶了许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们俗称的大老婆),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领了结婚证的人,古时候有钱人多娶大户人家的小姐来做正妻;纳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这些人地位较低,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后来再取的正妻叫继室、填房、续弦,她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儿子,然后走了狗屎运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妻侍时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起决于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地位,


其家产方面,在唐代以前,长子(庶子)和嫡子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产就慢慢变成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与祖产是嫡长子的。

遗产君


长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叫庶长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举例来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继位顺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变才能上位。

还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标,他是嫡长子。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在明朝历史上,朱标的储君地位最稳固。跟朱标一样情况的还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个儿子。他是长子、嫡子、嫡长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储君身份稳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他是康熙长子(其实也不是长子,只不过前面的四个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废太子胤礽是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长子。康熙帝其余的儿子,都不是嫡子。所以当胤礽被废后,储君之争就乱套了。大家都觉得有戏,于是便演变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

又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是刘肥,比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出生的早。尽管刘邦非常喜欢刘肥这个儿子,然而嫡庶有别,刘邦再喜欢他,刘盈不死,刘肥也没有资格继位。


以上举例,基本上就是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大致情况。那么,长子、嫡子、嫡长子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笼统来说:嫡子都有继承权,不管是不是嫡长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继承顺位要低于嫡长子。庶出的儿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没有继承权。但也不绝对。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继位。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个。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这情况叫“平妻”。


这种“平妻”所生的儿子,也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要低于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不能与原配所生的嫡长子完全对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后,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儿子也应该被视为嫡子。但是小妾在没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依然要被视为庶出,不能“子凭母贵”。

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说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为他是嫡长孙。其实并不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子。因为史料上记载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为太子继妃;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吕氏后来被扶正,他也一样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继承顺位也要低于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这就是礼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与朱允炆是不是嫡长子没关系。朱元璋考虑的更多的,还是外戚的问题。(朱允熥的母族太强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



总的来说,嫡长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长子与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内)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

优先权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只有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儿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长子不在了,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的继位顺位也高于其他儿子。不论是嫡子还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继承顺位上要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Mer86


所谓嫡子、庶子,实际上是相对于生母的地位而言的。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是因为妻妾地位上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儿子的嫡庶之别。



所谓嫡子指的是妻生之子,而庶子指的是妾或者外室(即没有正式纳进门、没有名分的妾)所生之子。所谓长子,指的是男性主人的第一个儿子,不论生母的地位。如果长子为妾或者外室所生,则被称为庶长子。而妻生的第一子,无论行几,都被称为嫡长子。换句话说,所谓嫡长子、嫡次子、嫡几子,仅仅是针对妻生之子而言的,是嫡子的排行,不论其在所有儿子中的齿序行几。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因为其母曹氏的身份是汉高祖微时“外妇”。因此,虽然年长于汉惠帝刘盈,但他却只是庶长子。而汉惠帝虽然行二,因为是汉高祖原配吕后所生,却是嫡长子。再举个例子,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行九,因为是唐太宗原配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因此又是唐太宗的嫡三子,其宗法地位远在其他诸多庶出的兄长之上。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平常人家而言,老爷子去世之后,只有嫡子才有参与分家的资格,而庶子是没有资格的。庶子充其量只能在老爷子活着时给予一定的财产,另立门户。或者由继承老爷子地位的嫡子给予一定的财产,另立门户。在参与分家的嫡子中,同样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以嫡长子最为优先,通常情况下祖宅、祖产是要划归嫡长子名下的。如果是在贵族和帝王之家,还涉及到爵位和皇位的继承问题,在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通常承袭爵位或者继承皇位的,只能是嫡长子,即便是嫡次子也没有资格。当然,诸如清朝之类的朝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爵位的承袭和皇位的继承,通常情况下还是嫡子优先的。例如清世宗的铁杆十三弟怡贤亲王胤祥,他的怡亲王爵位承袭者弘晓和宁郡王爵位受封者弘皎,皆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所生,依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弘晓实际上齿序在弘皎之后,也就是说,怡亲王爵位的承袭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齿序靠后的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爵位。但是,无论怎么说,承袭者都是嫡子,而不是庶子。



除了嫡庶之间的差别,嫡子之间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别的。这就涉及到嫡妻、继妻和平妻的问题。所谓嫡妻,即通常所说的原配。嫡妻所生之子是最正宗的嫡子,其地位无人能够挑战。因此,中国古代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只要原配皇后有儿子,通常其中最年长者都会被册立为皇太子,特例除外。



所谓继妻,指的是嫡妻去世或者被休(帝王之家即废后)之后,男性主人续娶之妻。其地位同样是妻,待遇也与嫡妻基本相同。当然,如果与原配嫡妻同时出现,继妻仍然要排在原配嫡妻之后,这种情况主要涉及祭祀、丧葬等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继室在原配灵前执妾礼”,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但大致是这么个情况,而继妻所生之子同样是被视为嫡子的。继妻通常是明媒正娶之门当户对之女,而帝王之家则存在不少侧室扶正者。当然,民间也存在这类情况,但相对较少,因为民间很多侧室多为出身低微者、甚至不乏娼妓出身者,而帝王之家则不同,很多侧室同样出身官宦、贵族之家。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侧室未扶正之前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这种情况历朝历代处理不同,商周时期,侧室扶正之前所生之子是被视为庶出的,这就是著名的帝辛(商纣王)之于胞兄微子启、微仲衍的嫡庶之别。后世多数王朝是将继妻扶正之前所生之子认同为嫡子的,但是其宗法地位在原配所生嫡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则采取了最为粗暴的方式,将原配与继妻所生之子一视同仁、只论齿序,而这正是明惠帝朱允炆跨越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嫡妻常氏所生之子朱允熥而继承皇位的法理依据所在。



此外,民间还存在平妻之说。所谓平妻,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大”。最初的平妻是指商人长期外出经商时所娶的外室。清朝中期之后,逐渐演变为“兼祧”婚制的特殊形势。兄弟中有一房绝嗣,其余一房兄弟之子兼祧两房、甚至多房。这个儿子可以娶平妻,平妻所生之子名义上属于不同的房头之后,而平妻理论上也属于妯娌关系。例如清废帝溥仪,他的身份就是过继给堂大爷清穆宗(同治)为嗣子,兼祧亲大爷(名义上的堂大爷)清德宗(光绪)。如果是在民间,他这种情况是可以娶平妻的,平妻所生之子,一支为清穆宗之后,一支为清德宗之后。但是,溥仪生在帝王之家,皇位正统只有一个,因此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更何况,溥仪根本没有子嗣。这里仅仅是以溥仪作为一个例子而已,切勿深究。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平妻又演变出了另一种形式。即所纳之妾因为出身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委身为妾,因而作出变通,以平妻之名明媒正娶进门,名义上为妻,实际上还是妾。梅兰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就是这种地位,因为福女士是旗人出身,女方家长不同意其以妾的身份进门,因此,梅先生最终采取了变通的方式,在争得原配王明华女士同意之后,以平妻的形式将福女士娶进了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纳妾还是娶平妻,理论上都是必须争得原配夫人同意的。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实际上,即便是原配嫡妻,相对于男性主人,也仅仅是从属地位而已。再说回原话题,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理论上也属于嫡子,兼祧婚制分属两房,不存在矛盾。晚清、民国时期变通的平妻所生之子理论上仍属于嫡子,也同样拥有继承权。但是,地位要排在原配所生嫡子之后。当然,最重要还是要看娶平妻的那个男人的态度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来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从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后,他们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个孩子曰嫡长子。除正妻外,其余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个孩子就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误认为古时候实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承认一个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话还会遭到严惩。

比如在秦朝被发现一个人有两个妻的话,就会“夫有二妻则诛”。又比如在唐朝则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再比如在明清时期则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说现在人认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解释了相关的误区后,长子、嫡子、嫡长子都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这里就有澳古君来为大家一一解答。我们都知道长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儿子,但是这个长子并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诸如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么这三者都有何区别呢?首先自西周开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财产必须有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则由嫡次子继承(当然前提是嫡长子没有儿子,否则由嫡长孙继承),以此类推,当然如果当时的正妻没有儿子,或者说都去世了,那么就从当时的妾室中挑选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儿子为继承者。



在当时如果这位长子的母亲地位如果不高,那么他几乎就没有继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财产等的机会,当然如果这位长子的运气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诸嫡子、诸嫡孙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么他自然就能继承所有的东西,不过这个机会微乎其微。



不过到了汉朝之后情况出现了些许的变化,此时汉朝规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须要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财产等则采取“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此时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财产。

当然在汉朝财产“诸子均分”并不是法定的继承原则,这条继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纳入到相应的法律当中。当时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只要是男主的儿子就能分到数量不等的财产,当然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当时如果出现绝户的情况,男主的女儿还可以获得男主全部的财产。



之后在元朝的时候,私生子开始有了继承权,份额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则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时如果男主没有其他儿子则可财产完全的继承。当然在明清之时,在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上制度已经趋于完整,此时在身份继承上,基本采取嫡长子-嫡长孙-嫡诸子-嫡诸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嫡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诸孙也如此)的继承原则,而在财产继承上则采取“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儿子,不管是私生子,还是什么都拥有继承权。



当然不管如何从嫡长子的身份被确定那刻起,不出意外这个嫡长子日后就是大宗,而长子永远都只能是小宗。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皇族中就经常出现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过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嫡长子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长孙,然后说嫡子,再是嫡孙,再是长子。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就知道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了吧。首先这三者的母亲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嫡子和嫡长子的母亲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长子的母亲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认可的。



之后在继承权上,首先正常情况下嫡长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余的嫡子们只有在嫡长子去世后,然后嫡长孙又去世,才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否则永远没有继承的权力。而对于长子来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继承这些身份的资格,除非是运气逆天,嫡子们和嫡孙们都去世了才有资格,而且还得保证他的母亲地位还要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



当然在汉朝之后,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都有相应继承的资格,只不过嫡长子分到的财产要比嫡子和长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长子多。不过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继承权上永远都是最吃亏的,他能得到的东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长子少。反之嫡长子则是获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远远要比长子和嫡子的总和都要多。


澳古说历史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决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就造成,一个家庭里面,可能有众多的兄弟,而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亲。将来男主人去世,家族遗产的继承,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遗产,如果没有严格的继承法规定,将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残,严重削弱家族势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必须采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继承秩序。

如何区分嫡庶

举个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别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分别如下,数字为儿子们出生的顺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这十个儿子中,因为B是嫡妻,她所生的两个儿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儿子们都是庶子,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简称“大人”,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长者,所以叫嫡长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长者,所以叫长子,因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长子。

继承优先权问题

按照宗法制规定,大宗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且嫡长子优先。所以B2和B6有继承权,且B2优先,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剥夺继承权后,才能成为第一继承人。


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由庶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另一个办法是,从庶子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嫡母,变身嫡子。

比如,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运作嬴异人成为继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华阳夫人无子,把嬴异人过继给她,嬴异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别

从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间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嫡子有继承权,庶子没有继承权(除非没有嫡子)。

实际上,嫡妻和庶妻差别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质上只是主人的财产,连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将来会很惨,主人去世,继承遗产的儿子可以将她赶出家门,甚至当礼物送给别人。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经常会出现夺嫡的情况,实在是地位差别太悬殊了!

这个制度的设计者,就是我国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设计这个制度,就是为了永保大宗势力的长期优势行。

嫡长子继承制的利弊

这种人为划分嫡庶的制度,对我国的历史影响深远,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严格界定了继承顺序,有效避免因为继承权,导致的兄弟相残。


最大的弊端就是,规定太死,第一继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选,甚至是最混蛋的一个,也只能按方抓药凑乎用,导致国家治理出现问题。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储方式,取代嫡长子继承制,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难题。


寻根拜祖


今天的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庶长子”、“嫡长子”、“嫡子”、“庶子”这些称呼,关于这些儿子的区别,本文给大家好好捋一捋。

首先说明一点,“长子”、“嫡长子”、“嫡子”、“庶子”在血缘上是没有区分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母亲身份的不同和自己的出生顺序,而之所以要将自己的儿子分成三六九等,主要是为了遗产的分配。

在今天我们家庭中,所有子女都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父母的财产是由所有子女平分的。不过在古代平分遗产是比较困难的,首先这祖宅就没办法分,而其他财产想要均分也非常麻烦。

并且对于贵族而言,爵位就更没法平分了,例如一个王爵只能传给一个儿子,不可能自己所有的儿子都继承王爵,也不可能将一个王爵拆成两个公爵或三个侯爵平分给自己的儿子。

不过历史上也出现过诸子降级平分爵位的情况,当年汉武帝就是靠着“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爵位降级拆分给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导致诸侯王后代的爵位越来越小,以至最后全部沦为布衣百姓,朝廷借此消灭了一大批诸侯王。

皇帝和贵族肯定是希望将自己的地位传承千秋万代,“推恩令”这种把戏是不可能长久施行的,所以皇帝和贵族们只能找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和爵位。而如何防止儿子们内斗,保障爵位和财产的和平传递,成为摆在古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周朝建国之后,周公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法制度,其中在继承制度方面,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以后该制度成为中国汉民族的基本继承制度。

要再次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并非“一夫多妻制”,而是100%的“一夫一妻制”,“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建立在“一夫一妻”制度上的。

当然有权有势的男人可以合法拥有别的女人,但这些女人就不是妻子了,而是叫“妾”,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妻子,除非妻子过世或者休妻再娶。

在古代“妾”和“妻”的地位差距可是非常巨大的,妻是男人明媒正娶的配偶,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而妾只不过是男人的一个物品而已,甚至可以用来买卖。

由于家庭地位的不同,妻和妾所生孩子的地位也不同。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妾或其他侍女所生育的儿子就叫“庶子”。嫡子和庶子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正妻所生,正妻所生的儿子是嫡子,不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都是庶子。

正妻如果有很多儿子的话,她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叫“嫡长子”,这个嫡长子将继承父亲的爵位和绝大部分财产,而其他的嫡子继承小部分财产。至于庶子,主要靠自己努力了。

在一般情况下,古代男人的长子(第一个儿子)基本上都是由正妻所生。因为古代男性大约在15岁时就要结婚,而正妻通常都是男人的第一个女人,所以正妻生下长子的可能性最大。但凡事无绝对,在古代社会也普遍存在着其他女人先生下长子的情况,而由妾或其他女人生下的长子就叫“庶长子”。

相对而言,庶长子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毕竟是老爹的第一个儿子。但是本着“先嫡后庶”的原则,只要有嫡子长在,父亲的爵位还是交给嫡子长继承。

但是如果男主人没有嫡子(嫡子都没有了,就别提嫡长子了),那么恭喜庶长子,老爹的爵位和祖宅以及大部分财产就由你来继承了。(古代家族财产继承顺序)

例如在明朝,明朝皇位的继承原则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明朝大多数皇帝都不是皇后生的(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也就是说明朝大部分皇帝都是庶出的。但这是因为明朝大部分皇后没有儿子,假如皇后生有儿子,那必须得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继位。而且就算是庶长子继位,依旧要尊先皇的皇后为皇太后,其在名分上还是要高于皇帝的生母皇太后。

(万历皇帝本人就是庶出的,他的生母不是皇后,而是贵妃)

在北宋之前,汉民族的嫡庶观念还是比较强烈的,到了北宋之后,普通家庭中嫡子庶子之间的待遇差别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不过嫡庶观念还是始终存在于中国社会,毕竟这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维护家族和平的工具,因为嫡庶制度涉及财产和爵位的分配继承,如果没有个先后顺序,诸子相争的惨剧将会频繁上演。

在清代,由于满族人初期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导致前几代皇位交接时都出现了皇族倾轧,而最为知名的事件就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

(其实康熙曾册立过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但是在胤礽被二度废除后,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没能在清朝延续下来)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皇族自相残杀的情况,雍正帝上台后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才基本解决了清代皇位的传承问题。

不过虽然清代皇族从来没有确立过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乾隆朝以后,王公贵族的爵位传承则全盘遵循了汉民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这种制度很好用,一切都是由上天注定的,不存在什么争议。


千佛山车神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贵族或富人可以娶多个配偶,自然生的儿子也多。虽然都是儿子,却会有不同的身份,比如有长子、嫡子、嫡长子、庶子等种种区分。那么这些“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年纪最大的儿子。

所谓嫡子,指的是正妻生的儿子。虽然大家都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但是严格的说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能有一个,也就是正妻,其余的都是妾,或者说是侧室。正妻生的儿子地位较高,被称为嫡子。

所谓嫡长子,就是嫡子中年纪最长的。

所谓庶子,就是正妻以外的其他配偶生的儿子。

都是儿子,为什么要划分出种种区别呢?其实这是为了确保一个稳定的继承制度。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从周代开始流传的制度,即只有嫡长子有权继承父亲的地位,如皇位、爵位等,其他儿子只能分一部分财产。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为了保证正妻娘家的权益。

中国古代嫁娶,讲究门当户对,比如先秦诸侯娶妻,往往会娶另一个诸侯的女儿。比如我们假设A国国君娶了B国国君的女儿,两国以婚姻为纽带形成一种同盟关系。当然A国国君在正妻之外,还会娶侧室,侧室的出身就没那么高了。A国国君死后,如果由正妻的儿子,也就是嫡子,继承诸侯的爵位,登上国君之位,那么A国新的国君就是B国国君的外孙或外甥,两国依然能够保持同盟的关系。相反,如果由庶子继位,那么A过新的国君与B国一点关系都没有,B国的权益就在无形之中被损害了。

因此,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保障正妻娘家的投资不会落空。当然,反面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当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便想废嫡立庶。周幽王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之子姬服为太子。没想到如此一来便触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申侯勾结犬戎攻入了周朝首都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也就是申侯的外孙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从此春秋时代开始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长子”的范围比较宽泛,单以先来后到而论。只要是第一个儿子就是“长子”,甚至可宽泛到不管是否婚生子。比如说汉高祖刘邦有个儿子叫刘肥,被认为是刘邦的长子,而刘肥的生母曹氏是刘邦的外妇,未有婚姻关系,连妾室都不算。刘肥被认为刘邦的庶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看生母。生母是元配正妻,生的儿子是嫡子。如果不是元配,续娶的正妻生的儿子也嫡子。还拿刘邦举例,吕雉是刘邦的正妻,生的儿子刘盈就是嫡子。嫡庶与生母的地位有关,除了正妻生的儿子是嫡子,妾室等生的儿子就是庶子。嫡庶与年龄无关,就好像刘肥比刘盈年龄大,但刘肥是庶子,刘盈是嫡子。而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比如刘肥是庶长子,刘盈就是嫡长子。

嫡庶的最主要区别还在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也就是家族及父亲的职权、财产主要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没有这个优先权,所以嫡长子等于是家族下一代的接班人。


沅汰


最先出生的男嗣为长,正妻所生为嫡,正妻元配所生第一个男嗣即为嫡长子。古代按照宗法制传统,奉行非常森严的嫡长子继承制,嫡庶尊卑、长幼有序得相当严格。

通常所说的“三妻四妾”,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说法,准确来说是一妻多妾。所谓娶妻、纳妾,正妻只有一位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室只需要“纳”,也就是购买,妾的地位与奴婢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妻为嫡,妾为庶,也由此决定了她们的子嗣地位不同。长幼次序一目了然,而嫡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生母的地位。


所谓长子,就是父亲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其生母是妻或者是妾都有可能,甚至是没有名分。比如汉太祖刘邦,他的长子刘肥就是他与曹氏所生。曹氏并没有过门,甚至连个妾室的名分都没有,刘肥虽然是长子,但也就是庶长子。

嫡子也很好理解,就是正妻所生儿子为嫡子。举个栗子,吕雉为刘邦生育了后来的惠帝刘盈,刘盈就是刘邦的嫡子。因为在刘盈之前刘邦已经有了长子,所以长子是刘肥。然而刘肥是庶长子,而刘盈是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仍旧悬殊。


嫡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嫡出的第一个男丁就是嫡长子。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贵族,妻妾的数量对比更加悬殊。所以在古代有些时候,为了保证嫡子为嫡长子,在正妻生育之前一般不会让妾室等怀孕生子。当然,人算不如天算,以历代皇帝为例,嫡子就是嫡长子的情况实在是寥寥无几。

譬如整个清朝,道光帝旻宁是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在古代,正妻只能休弃而不可贬降,而妾室虽然很难却还是有可能被扶正,所以也有“庶出变嫡出”的可能。

比如汉武帝刘彻长子刘据是其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在做妃嫔的时候所生,所以刘据最初也就是长子。然而陈皇后被废,卫子夫从夫人变成新任皇后,刘据因为有了嫡出的名分,也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简单来说,是否是长子看的就是出生时间顺序,而嫡子看其生母的地位。长幼次序是无法变更的,而嫡子庶子却很可能随着生母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