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人才網】資深拖延症患者告訴你:如何高效地拖延?

一直以來,我們對拖延的理解,基本都是負面的。尤其是將事情拖延到 deadline 前最後一刻,才開始行動。儘管同樣能搞定任務,但我們總會認為:

這種「臨陣抱佛腳」是不對的,靠的主要是運氣,如果一開始就著手去做的話,會好整以暇,做出來的效果也會更好……

我們會覺得,很多優秀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有自控力,能更快地將事情付諸行動。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探討的是:作為資深拖延症患者,我們可以如何高效地拖延?

組織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在他的 TED 演講「The surprising habits of original thinkers」中,提出一個觀點:

那些優秀的「原創者」(比如畫家,作者,電影人等),其實,大多數都是拖延症患者。

他把拖延症患者分成三類:零拖延者(總是立刻行動),中度拖延者(總是先把任務拖一陣子,再去行動),以及重度拖延者(拖到不得不做)。經過實驗和觀察,他的結論是:在許多領域,那些拔尖的佼佼者,往往不是零拖延者,而是中度拖延者。

為什麼呢?

他認為,立刻行動的人,總是處於一種匆忙的狀態中,他們的行動往往是欠缺思考的;重度拖延者則處於壓力和焦慮之中,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表現。只有中度拖延者,有足夠的時間和閒暇去檢驗他們的想法,找到更好的方向,從而做出更好的作品。

正如時間管理專家阿蘭·拉金所說:你以為我在拖延,其實我是在思考。

這個觀點,是有理論支撐的。

2005 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Angela Hsin Chun Chu 和麥吉爾大學教授 Jin Nam Choi,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傳統對於拖延的認知,其實是片面的。拖延其實有兩種,一種叫做「積極拖延」,另一種叫做「消極拖延」。只有「消極拖延」會對效率造成損害,「積極拖延」不但不會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是有利的。

他們認為:積極拖延者並不是真的在「拖延」,他們只是特別喜歡在壓力之下工作。換言之,他們享受那種腎上腺素狂飆的感覺。當手頭上的工作緊張、迫切、時效性強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專注,產生的正反饋和快感也會特別強烈。

因此,當手頭上的任務不夠緊迫時,他們去完成的動力就會非常低。他們會傾向於先去做別的事情,比如發呆啦,玩遊戲啦,閒逛啦,哪怕這些事情都不重要,也要把任務拉到 deadline —— 只是因為他們喜歡那種「在 deadline 前趕工」的感覺。

我身邊很多拖延症患者,其實都是這樣。

無論手頭上有多少事情,總要等到 deadline 前才開工。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因為,一來,高度的壓力會迫使他們更專注、更投入,他們得以摒棄平時容易分心和走神的狀態,做出來的效果更好;二來,在相同的效果之下,這樣耗費的時間更短,節省下的時間,就是賺到了。

對他們來說,拖到 deadline 再開工,有種長跑時跑過極點的感覺:雖然非常疲勞,但精神上卻有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拖延,本質上是大腦的一種天生缺陷:大腦本來就是喜歡安逸的,不喜歡消耗資源。那麼,既然拖延無法避免,為何不與拖延和解?

只要自己能夠將工作掌控在手中,能夠保證不出簍子,適當的「積極拖延」,其實是有利的。這可以使我們發揮出比平時更好的能力,將結果推上更高的層級。

實際上,許多效能專家和企業高管,都論述過「積極拖延」對工作的正面影響。

總結起來,主要有下面三點。

1. 積極拖延,能幫你用「發散思維」,找到更好的想法

「發散思維」是《學習之道》(芭芭拉那本,不是喬希那本)中提到的一種思維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是「專注思維」。如果你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事務中,按部就班地進行思考和執行,你用的就是「專注思維」。反之,如果你讓大腦放空,讓碎片化的思緒和念頭在腦海裡漂浮,經過,讓它們自行組合,構造出一個個聯繫和模塊,你用的就是「發散思維」。

很多時候,把一件事情做好,用專注思維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發散思維。

這是因為,專注思維,可以幫你理清事物的邏輯,幫你對事物進行剖析,關注細節,按照流程去執行。但是,它也同樣會帶來負面效果:將你侷限在「現有」的思維框架和模式中,束縛你的視野。

只有當你將思維放空,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個節點,找到它們之間新的聯繫,你才能發現之前所看不到的可能性。

如同 Adam 所舉的例子:有位電影編劇看著她手上的劇本 ——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它都是一個老套的模式:故事的主角是個邪惡的女王,最後被爭正義打敗了。但這位編劇不滿足於這個模式,她開始思考:能否有一些不同的東西?經過思考,她重寫了故事大綱,把女王寫成一個悲劇英雄。

於是,《冰雪奇緣》誕生了,一舉拿下了12億的票房。

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這樣做。每次寫作的時候,我會先寫下梗概,列出信息點。然後,我不會馬上開工,而是先把它放一放,利用碎片時間,不斷地在腦海裡思考:我還可以寫點什麼?如何論證我的觀點?如何使文章結構更嚴密?如何讓讀者獲得更多的信息?

將所有相關的信息點,在腦海裡過一遍,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繫,發掘新的鏈接。

等到時機成熟,再一氣呵成,把文章寫出來,效果往往會更好。

寫書的時候,也是這樣。好幾次,不知道如何安排信息點之間的脈絡、結構,遲遲未能動筆,一拖就是許久。某天,突然翻到某本書,瞬間得到啟發,打通了所有障礙,於是興沖沖地將它記下來,重新梳理。這樣的經歷有過許多次,每一次,都覺得自己的書稿又完善了不少。

當我們腦海中帶著一個念頭時,會在潛意識中將它跟我們接收到的信息聯繫起來。有時,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得以打破陳規,找到一種全新的可能性。你會感到緊閉的大門打開了,所有想不通的東西全部被貫穿,帶著一種電擊般的顫慄。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障礙,不妨先放一放,將它暫存在大腦裡,讓它慢慢醞釀,翻滾,發散。也許,一條更好的路徑,將就此開啟。

2. 積極拖延,能有效提高你的投入產出比

一個事實是:有些事情,無論我們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它的結果都不會有很明顯的波動。

舉個例子。有研究表明,對於數十個企業家的採訪得出,大多數戰略和市場決策,其實都是短時間內快速作出的 —— 結果表明,它們都是正確的。

原因是,這些企業家的腦海中,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已經形成了一種高度詳細的數據庫。對於外界的關鍵信息,他們能夠在數據庫之中進行對比、計算,迅速找出可能性最大的情況,並作出應對 —— 這種現象,我們就稱為「商業嗅覺」。

對他們來說,進行嚴密的分析和推演,以及憑藉嗅覺進行應對,選對的可能性,其實是差不多的。但如果是後者,他們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上面,實現更高的效益。

當然,這是指在他們熟悉的領域而言。不熟悉的領域,這種嗅覺很容易失靈。

對我們而言,也一樣。花費一星期寫一份報告,跟花一天時間寫一份報告,質量的差距往往不會太大。原因就是,寫報告跟商業決策一樣,更多的是依賴內在的積累、邏輯和分析。對於論據和數據,我們往往已經瞭然於心,只是需要將它們整合組織成文而已。

這種情況下,與其提前開工,讓自己一直處於工作的壓力和忙碌之中,不如留到 deadline 之前,保證充足的時間,用最專注的狀態,一氣呵成將它解決。

這不但能有效節省你的時間,讓生活更加高效、從容,也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現階段最緊迫和重要的事情上,幫助我們優化事項的優先級。

3. 積極拖延,能提高任務的效果

前面已經講過,積極拖延者,往往是什麼樣的人呢?大多數,是壓力偏好者。面對適當的壓力,他們不但不會崩潰,反而會更容易激發起興奮,提高喚醒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做出來的成果,很可能比時間寬限的情況下,質量還要好。

心理學家 Sophie Leroy 對此也有過研究:在時間壓力較強的情況下,人們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往往會更佳。他們對自己的決策和選擇會更自信,更不容易感到後悔,同時,對手上即將進行的下一項工作,也會有更好的狀態。

他做過一項對比:在較強的時間壓力下,人們會更加專注,「認知殘餘」和「多任務負載」的情形會更少,受到的干擾也會相應減少,或者說對干擾的抑制能力會大大增強。這些,都有利於提高任務的效果。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上面講的這些,亦即「積極拖延」和「消極拖延」最主要的區別,在哪裡呢?

在於:積極拖延,只是把「完成任務」的期限往後延,並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它需要做到兩點:

第一,對任務有確切的把握和掌控,確保自己能夠完成;

第二,它需要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以期在最終執行時,能夠摒除一切干擾,直接上手。

也許你會有疑問:許多講拖延的文章(包括我自己的文章),都會提到,對抗拖延,最佳的方法就是立刻行動。這跟「積極拖延」是不是矛盾了呢?

其實並不矛盾。這裡,「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其實就是一種行動。它並不直接執行任務,但要求你將任務納入考慮,為「發散思維」提供原材料,也讓自己得以全面掌握任務的概況。這樣,等到 deadline 臨近時,才能夠毫不猶豫,立刻動手。

(如何將任務納入考慮,利用碎片時間去處理?可以後臺回覆 AFD,獲取我提出的「AFD時間管理法」)

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最後一刻,才著手開工,連任務要怎麼做都不清楚 —— 這就不是「積極拖延」,而是「消極拖延」了。

這裡面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強調過很多次的「掌控感」。你一定要了解任務的不可控性,想辦法去降低和減少這種不可控性,確保你是可以掌控它的。

這就是「積極拖延」最重要的前提。

到了這裡,也許你已經鬆了一口氣。你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拖延,其實並不一定是壞事。相反,它也許在無意之中,為你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但是,讓我們再深入思考:「積極拖延」是不是萬能的?是不是所有的任務,都能用「積極拖延」去對付?

顯然不是。

積極拖延無法應對的,就是沒有明確時間截止的任務。

舉個例子:背單詞,讀書,寫作,健身……有多少次,你寫下這些計劃,言之鑿鑿,也踐行了兩三次,但最後依然堅持不下去?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計劃,沒有時間壓力。

你會在心裡想著:就算不做好像也沒關係嘛,明天再做好像也沒事,反正又不會死人……

那麼,如何用「積極思維」的原理,應對這些沒有明確期限的任務,避免自己無限期地將它們拖延下去?

1. 創造一個足夠有誘惑力的前景

積極拖延的本質是什麼呢?

對於被分配到的任務,人會有兩種動力:外在驅動力和內在驅動力。Angela 和 Jin 認為,「積極拖延者」的特徵是:具備很高的外在驅動力,但內在驅動力很低。

這導致他們不斷地把事情擱置。隨著時間推移,兩者慢慢上升,直到超過警戒線時,他們才會去做。

相比之下,「消極拖延者」,則是外在驅動力和內在驅動力都很低。因此,他們拖延的目的是「不去做」。

即使最終不得不做,在缺乏足夠驅動力的前提下,效果往往會不如「積極拖延者」。

所以,我們能夠介入的,就是通過創造一個美好的前景,來強化內在驅動力,從而將「願意去做」的信念提前。

為什麼在項目立項的時候,都要開一個動員大會,並在會上向大家描繪未來圖景?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通過描述未來的期望,提高士氣,強化整個團隊的內在驅動力,讓每個人將目標調適到跟團隊一致,從而能夠齊心協力地為項目奮鬥。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攢錢去旅行,可以把對於目的地的一切美好想象視覺化,把海報、照片、街景等打印出來,貼在房間裡、手賬上,時時翻閱,讓這種美好期望,成為你去攢錢和開源的支撐。這就是一種通過強化內在驅動力,來迫使我們採取行動的方法。

2. 找到令你興奮的東西,將它們跟任務聯結起來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問題導向。亦即問自己一個問題,然後嘗試去解決它。

遇到缺乏動力的事情時,我會將它轉化成問題,向自己提問。這樣一來,我的行動就從「完成任務」,變成「去解決這個問題」。

而「解決問題」,是人天生的興奮點。意識到問題存在時的不穩定感,解決一個問題、將不確定變成確定的滿足感,都會成為強有力的驅動力。

同樣,如果工作涉及一些我不熟悉的領域,我就會對自己說,這是一個學習新領域、獲取新知識的好機會。無論是蒐集信息,還是請教別人,抑或是通過項目執行去做嘗試和摸索,都能使我去了解和深入接觸這個新領域。

這樣一來,就能將不熟悉的工作、亦即「舒適區」之外的工作,轉化成「學習」,從心態上降低阻力,提高內在驅動力。

3. 跟隨感性決策

我提到過無數次理性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實在不想做,可以參考英國作家 Mark Forster 提出的一套方法 —— 他稱其為 AF System(AutoFocus,自動聚焦)時間管理法:

這套方法怎麼用呢?非常簡單。

( 1)將你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列成清單。不要做任何考慮,鉅細靡遺地列出來,儘量細一點。

( 2)從第一項開始,問自己:完成這項工作的意願有多高?從1到10打分。

( 3)重複,直到最後一項。

( 4)找出分數最高的一項,動手去做。在結束之前,不要考慮別的事情,也不要轉移注意力。

( 5)完成之後,把這個事項劃掉。

這樣可以保證,你每一天都在完成一些事情,始終都在保持行動 —— 並且完成的,是當下意願最強烈的事情,至少是可以保證效率的。

其實,無論積極拖延還是消極拖延,最需要避免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拖延,而讓自己無所事事,這是最可怕的。

如果在拖延的同時,能夠去做一些別的事情,哪怕並不是特別重要,但能穩定推進項目,保證一定的產出,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提一點,如何跟拖延和解?

在對付拖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態。千萬不要把拖延看得太重,不要對自己產生負面想法 —— 諸如自控力差啦、一事無成啦……

記住,拖延並不可怕,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狀態,甚至是對效率有利的。

最簡單的調整心態方法,就是讓自己看到拖延的正面效果。

張佳瑋提到過這種方法。他說:我那麼多短文是怎麼寫出來的呢?其實都是拖延拖出來的。當我面對一個約稿,突然犯懶,不想寫的時候,為了給自己一個藉口,我就會去寫點別的,讓自己處於「一直都有事情做」的狀態中……這樣拖著拖著,約稿沒出來,短文倒寫出了好幾篇。

這是一個非常行而有效的方法。

當我不想寫稿的時候,為了減輕這種罪惡感,我就會去讀書、查資料……常常半天過去,稿子沒動筆,記了一大堆筆記。這些筆記,後面經過梳理、加工、內化,都會成為新的創作源泉。這些,就是可視化的「拖延的正面效果」。

如果你時常拖延,不妨問問自己:拖延的時候,都在做些什麼?有沒有一些能夠讓自己安心的成果?

如果沒有,就調整一下狀態和行動,讓拖延成為你的另一種動力。

【文山人才網】資深拖延症患者告訴你:如何高效地拖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