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丨中國第一艘核潛艇:4.6萬個零部件全部自主研製

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閱兵活動在青島舉行,中國海軍的新型核潛艇等32艘艦艇接受檢閱。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人民海軍核潛艇部隊破浪前行,一步步成長壯大。

今天我們再一次回顧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製造過程,可以說全靠四個字:“自教自學”!

4.6萬個零部件全部自主研製

在中國第一代核潛艇上,需要自主製造的零件有幾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上千種,全部由中國自主製造。

事實上,有報道曾統計:艇上零部件共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卻沒有用一顆外國的螺絲釘!

時任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核潛艇,沒有一件零件,沒有一點材料是從國外進口的,全部是自力更生的,當然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全部自己搞的,真正講我們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而且全國大力協同搞出來的。這個速度,在當時世界的核潛艇研製中,是罕見的。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核潛艇,作為現代高端戰略武器進入中國領導人的視野,是在20世紀50年代。

1954年,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進行首次試航。隨後,美國、蘇聯等都先後擁有了核潛艇。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新中國遭受到核威脅、核訛詐後,毛主席曾豪邁地講,中國人要自己搞核潛艇。


揭秘丨中國第一艘核潛艇:4.6萬個零部件全部自主研製

零基礎,靠的是“自教自學”

研製核潛艇,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在當時,我國在核潛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只有5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加上一個玩具模型。

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談到:因為搞核潛艇是非常絕密的,沒有基礎,調查研究,開討論會,大家一定打破砂鍋問到底。

研究室裡大多數人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且學的都不是核專業。彭士祿就和其他幾位留蘇的同事當起了老師,開設了反應堆等5門專業課。由於研究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大家就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

不盲信,堅持自主創新

在進行核反應堆一回路壓力設計時,最初方案中,設計人員建議將一個主要參數設置為200個大氣壓,該參數參考了當時蘇聯列寧號核動力船舶的設計資料。

“要得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數據,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疊加法,將各種不確定因素疊加放大後確保安全,缺點是得到的數據會非常大;一種是統計法,綜合平衡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但這種方法對決策者的技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於200個大氣壓的數值,曾參與核潛艇早期設計的核反應堆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永茂很理解設計人員的苦衷,因為核潛艇是高密級工程,當時又處於特殊年代,大家做事都小心翼翼。

如果選擇200個大氣壓,意味著冷卻水溫度壓力高,但當時我國別說核裝置,就是蒸汽輪機也只有90個大氣壓。

在彭士祿的主持下,最終200個大氣壓被降至某個較低數值。

“他不迷信國外的數據,如果當時頭腦發熱,估計到現在也設計不出來。”周永茂說。後來蘇聯也證實這個數據存在錯誤。

因為之前沒有經驗,經反覆研究分析,彭士祿提出,為確保核潛艇持續航行,先建一個與海上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

堆艙裡面有300多個閥門,管道分3層佈置。當時考試要求便是,閉上眼睛,考生要在五分鐘之內摸到閥門的位置。最終,八千軍民大作戰,艱苦攻關,短短几年間,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成。

歷史,在這一瞬間定格

1970年8月30日16點30分,是核反應堆達到滿功率的日子,從土方建設開始,到陸上模式堆滿功率運行,只用了40個月的時間。從1965年核潛艇重新上馬,時隔五年,第一艘核潛艇即將破繭而出。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在鮮花、掌聲、歡呼聲中被徐徐推向大海,所有人都熱血沸騰。


揭秘丨中國第一艘核潛艇:4.6萬個零部件全部自主研製

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佈命令,當天服役的中國第一艘核艇“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序列,命名其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並授予軍旗,中華民族的海防,揭開新的篇章!

在糧食不夠,靠野菜充飢的年代裡,僅僅五六年,中國人就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第一艘核潛艇,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回顧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製造過程,時代雖然不同,但中國核工業依然要將這種艱苦攻關、自主研發的精神發揚傳承,通過創新補齊短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由核工業大國,向核工業強國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