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他們分別叫什麼名字?

網名不知道叫什麼666


楊家將在中國歷史上是存在的,只不過沒有那麼多代而已。

我們先聲明一下像大家所熟知的影視劇裡的楊宗保,穆桂英等楊門女將這些人都是不存在的。他們是被小說家,或者戲曲家杜撰出來的。

歷史上的楊家將真正存在的只有三代人而已,他們分別是楊家將的創始人楊老令公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關於他們三個人的事蹟我們大致的說一下。

楊老令公楊業

楊業主要是活動在北宋的初期,剛開始的時候,他並不是大宋的臣子。相反,他是大宋的敵人。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統一了南方之後,就開始去攻打都城在太原的北漢去了。

楊業就是在北漢,為北漢的國主防守城池的。

因為楊業帶領的楊家將太能打了,趙匡胤帶領的大宋的士兵,攻打了兩次北漢,竟然全部都是無功而返的。

最後,趙匡胤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他不明不白的在四十九歲的那一年離奇的死去了。

趙匡胤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開始登基當皇帝,趙光義就是宋太宗。

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接著攻打北漢。

由於前兩次打北漢積累下來的經驗,讓宋太宗找到了戰勝北漢的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他去打北漢之前分兵兩路,一部分直接去攻打太原城,另一部分去堵截契丹前來救援北漢的大軍。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北漢國主因為沒有了來自契丹的救援,所以頂不住了,他只好投降了宋太宗。

北漢的國主劉繼元投降之後,楊業也就投降了北宋,當了北宋的一個邊疆大將。

在這期間楊業主要是帶領著楊家將為北宋抗擊契丹,楊家將曾經在雁門關打敗十萬契丹人,從此,楊家將的大名不脛而走。

這一戰之後,契丹人再也不敢踏入到了楊家將所管轄的地盤了。

到了後來,宋太宗讓楊業跟隨潘美(影視劇裡的潘仁美)去攻打契丹人,主要是想奪取燕雲十六州。在這一次出征的時候,因為潘美出賣了楊業,導致了楊業死在了陳家谷這個地方。

當時楊業和潘美提前商量好,楊業帶著楊家將,去把契丹大軍給引到陳家谷,潘美帶著宋軍大部隊埋伏到陳家谷,等契丹人到了陳家谷好一舉把他們給殲滅。

可是,當楊業真的把契丹人給引到陳家谷到時候,潘美早就逃的無影無蹤了,不得已楊業只好戰死在陳家谷了。

第二代楊家將的領導人楊延昭

楊業戰死之後,他的兒子楊延昭就接了老爸的班,繼續為大宋效力,抵禦北方強大的契丹。

楊延昭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楊六郎。

但是楊老令公楊業的兒子,絕對沒有影視劇裡的七郎八虎那麼多,不知道楊延昭這個楊六郎的名字出處是哪裡。

總之,大家知道楊延昭也是很能打的一個將領就行了。他在防守北宋邊境的時候,和契丹人交戰基本上都是全勝而歸的。

楊延昭所帶領的楊家將,主要是活動在宋真宗時期,但是,宋真宗時期和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個條約簽訂之後,宋和遼之間,就再也沒有戰事了。

第三代楊家將的領導人楊文廣

楊文廣主要是活躍在宋仁宗時期,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和契丹的遼國,根本就沒有戰事。所以楊文廣在這一時期,主要是跟著北宋名將狄青對抗西夏,以及攻打南方的一些南蠻政權。

在這期間,楊文廣也為大宋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他也得到了來自大宋的很多的獎賞。但是,到了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就不知所蹤了。

到了北宋滅亡之際,再也沒有聽說過關於楊家將來救國的事蹟了。

雖然楊家將消失了,但是楊家將的後人,在今天還是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的。

(本文的撰寫資料主要來自,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編)


史學達人


楊家將的故事演義成分較多,但其中也著部分史實的存在。

有關楊家將,史籍上的相關記載,涉及到了三代人,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就虛妄居多。

這三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

楊業(?-986)

楊業,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 ,出生於幷州太原,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的兒子。

楊業年輕的時候就有著任俠意氣,精通騎射,為人忠烈武勇,還頗有智謀。對於打獵他,尤為熱衷,自認為,如果帶兵打仗,就像是打獵那般輕鬆自如。

北漢建立以後,楊業追隨劉崇四處作戰,被任職為保衛指揮使。他在戰場上以驍勇善戰聞名天下,因屢立戰功,後升遷為建雄軍節度使。因為實在是太猛,當時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做“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討北漢,眼看著北漢保不住了,楊無敵沒了轍,就勸說當時的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北漢被宋吞併後,宋太宗特意召見了楊業,還封了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後,又升了楊業為鄭州刺史。

有鑑於楊業在邊境上的表現,宋太宗後改任了他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發威的時候到來。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景宗率領大軍攻打雁門,楊業率領數千騎兵與另外一位將領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其實口碑不錯)聯合,將遼軍打得都找不到北,從此揚名契丹,威震華夏。

之後,楊業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繼續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當時契丹人對他尤為害怕,見到楊業旗號,就溜得無影無蹤。宋太宗對他也頗為信任,即使有人誹謗彈劾,都一概置之不理。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北伐遼國,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職西路軍主將,而楊業被安排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王侁與劉文裕實在是利令智昏的代表,兩人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而不聽從楊業的勸告,以致使宋軍最後為遼軍所敗,潘美又不能很好地制止部署,最後楊業成了孤軍奮戰。

激戰過程中,楊業身邊的兵士幾乎都拼光了,二子楊延玉戰死,他也被遼軍擒獲。為報效宋太宗的知遇之恩,楊業被俘虜後絕食三天而死, 遼人敬佩他的忠烈,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來祭奠他。

之後,宋朝廷追贈了楊業為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授封楊業的長子楊延朗為崇儀副使,其他兒子楊延浦、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楊延昭(958年-1014年)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因避諱,後改為楊延昭,楊業長子。

楊延昭,從小的時候不喜歡說話,比較孤僻,最愛的是做排兵佈陣的遊戲。楊業認為,這個兒子是最像自己的,每次出戰,總是要把楊延昭帶在身邊,因而楊延昭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歷練。

太平興國時期,楊延昭被補選為供奉官,在楊業率領軍隊攻打應、朔二州時,出任為先鋒。朔州之戰,楊延昭手臂被亂箭射穿,依然奮戰,直至攻下朔州。

楊業死後,楊延昭以崇儀副使職外任景州知州,後又被任命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州緣邊都巡檢使等職。

楊延昭大多在邊境抵禦遼軍,戰功赫赫,多次將遼軍擊退,被宋真宗誇讚大有楊業之風,他曾經駐守的遂城,更有“鐵遂城”之稱。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楊延昭共有三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楊文廣(999-1074)

楊文廣,字仲容,楊延昭的三子,並非演義中所說楊宗保與穆桂英的兒子。

楊文廣以父蔭為官,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因隨軍鎮壓陝西南部張海饑民起義,被升任殿直。第二年,范仲淹任陝西、河東路宣撫使,楊文廣被范仲淹招置麾下。

然而,不久之後,宋朝與西夏議和,楊文廣就麼沒有了表現機會。

宋仁宗趙禎皇祐四年(1052年),樞密副使狄青征討儂智高,楊文廣被調任為廣西鈐轄,後又升任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庫使。

宋英宗趙曙在位期間,楊文廣曾被提升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都總管等職。宋神宗時期,楊文廣在駐守篳篥城時,曾經打敗西夏軍,後被任命為涇州知州、鎮戎軍知軍、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等職。

熙寧七年(1074年),宋遼邊境產生爭議,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還沒有得到宋朝廷的回覆,就因病去世,享年為七十五歲。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楊家將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不過遠沒有演義中那麼風光,什麼七郎八虎、楊門女將都是演義在歷史基礎上的藝術誇張,真實的楊家將只有三代:楊業、楊延昭、楊文廣。


第一代楊家將——楊業

楊業是五代宋初名將,他早年效力劉崇,成為北漢將領,與遼是友非敵,與宋是敵非友,但北漢被滅後,楊業投降北宋,又反過來與遼軍作戰,成為抗遼名將。

楊業作戰英勇,為當時名將,雁門關一戰,他突襲遼軍,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一戰震驚宋遼,被譽為“楊無敵”,遼軍對其望而卻步。

楊業作為降將,受到宋太宗猜疑和主帥潘美、監軍王侁排擠。986年的雍熙北伐中,王侁對楊業冷嘲熱諷,激將他冒險出戰,楊業性子剛烈,率少數兵力出戰,在陳家谷一帶陷入包圍,潘美、王侁拒絕發兵救援,反而率軍撤退,導致楊業兵敗被俘,絕食而死,最終官至雲州觀察使、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

歷史上的楊業確有七個兒子,但除長子楊延昭名氣較大,次子楊延玉追隨楊業戰死外,其他5個兒子沒有什麼名氣,他們並未隨楊業在外征戰。楊業死後,5個兒子蔭補擔任崇儀副使、供奉官、殿直等低級武職,並未參加前線作戰,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事蹟。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楊延昭是楊業七個兒子中名氣最大、戰功最多的,他主要活躍在宋真宗時期,但楊延昭的活動區域不是楊業負責的山西一帶,而是河北一線,官至保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

楊延昭智勇兼備,頗具乃父遺風,他率兵擊敗遼軍多次入侵,稱為敵人不可逾越的防線,契丹人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視為他們的剋星,因此把楊延昭稱為楊六郎,這也是楊延昭明明是楊業長子,卻被稱為楊六郎的原因所在。

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

楊延昭的兒子叫楊文廣,和《楊家將演義》中的楊文廣同名同姓,但演義中的楊文廣是楊宗保的兒子、楊延昭的孫子,這是把歷史上真正的楊文廣降了一個輩分。

楊文廣主要活躍在宋仁宗時期,當時宋遼已經議和,北方沒有戰事,楊文廣在西北參加了對西夏的作戰,以及狄青南征交趾,軍事經驗相當豐富,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候。

另外,演義中楊業的妻子佘太君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但她本姓“折”,是陝西府州豪強折氏家族之女,嫁給楊業為妻,後來民間以訛傳訛,演變成同音的“佘”;至於其他如七郎八虎、楊門女將、穆桂英、楊排風等等,完全都是演義虛構了。


歷史上的楊家將三代以後便陷入沉寂,不知所蹤,但楊家將的後裔一定人丁興旺。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知道楊家將的後裔如今生活在哪裡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有歇後語“楊家將出動——全家上陣”戲說楊家將是全家出征打江山。的確,楊家將保衛國家,奮勇殺敵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


故事雖說只是故事,但楊家將的忠君報國的事蹟在歷史上確實存在。

比如歐陽修就曾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

“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裡面所說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題目裡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和楊家也有關係,他的伯祖是楊業,也就是

楊家將的第一代——楊業。

似乎人人心裡都有武俠情結,許多文人都為楊家將殺敵衛國的熱血傳奇而沸騰。

從《宋史》到《楊家府演義》再到晚清時的評書,楊家將的事蹟經過口口傳頌和後人的文學潤色流傳至今,甚至演變成許多不同的版本。

其實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楊家將只有三代,而小說影視作品中楊家將延續到了第七代。我們從歷史上楊家將第一代楊繼業聊起,楊繼業原名楊重貴。


少年的楊重貴認識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位貴人,即當時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雖然這位貴人自己本身並沒有多大的能力,但是他畢竟比當時的楊重貴地位見識要略高一些。

劉崇收楊重貴為養子後,對他還算器重,楊重貴也藉此機會大展身手。

當時北漢臣事遼國,遼國倚權作亂,多次騷擾漢遼邊境。楊繼業帥兵駐守邊境30餘年。抵抗遼軍,軍功卓著。

在邊關風沙戰場歷經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為他後來作戰勝利打下了基礎。

北漢滅亡後,楊繼業歸降北宋,改名為楊業。這時的楊重貴在政治上可謂平步青雲,不僅被宋太宗發現了帶兵作戰戍守邊關的能力,還由此連連升官。

當時的楊重貴可謂風光無限。更是在雁門一戰中大敗遼軍,官升雲州觀察使。年少有為,又加官封爵,一時聲名顯赫。


“樹大招風”,此時的楊業雖頗得宋太宗的信任,但也遭到朝中一名叫潘美的官員的妒忌。而潘美,很可能就是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

楊重貴人生的“滑鐵盧”來了,當宋終於起兵攻打遼時,楊重貴自然要跟軍獻力。在主將為潘美的西路軍中擔任副將。

起初,宋軍士氣高漲節節勝利。轉折點是在遼軍攻破寰州後。此時遼軍反攻的念頭強烈,從戰術上說,不宜再硬碰硬。

於是楊業提出宋軍的實際任務應從正面交鋒轉為轉移民眾的觀點。萬萬沒想到主將潘美由私及公,嫉妒楊業所以否決了他的建議。

楊業只好聽令率兵出擊,怎奈沒有看到接應的兵馬。頑強抵抗,最終還是遭到遼軍生擒。楊業在拒不投降,在敵營中不吃不喝,絕食而死。

楊業的死悲壯但也有些讓人不甘,一位歷經沙場,英勇報國的將領竟不幸因昏庸主將的嫉妒而喪生,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但是,楊業為宋立下的戰功不可忽略。


楊家將第二代是楊延昭,原名楊延朗。

在家中耳濡目染的全都是兵家戰事。楊業的軍事才能和武功天賦在楊延昭身上有很大體現,楊延昭也是一位才能卓著的將領。

同時楊延昭也很爭氣,不僅武功高強而且作風清廉,願與將士同甘共苦。中國古語說中國人的老毛病就是“有難同當易,有福同享難”。歷代風風火火想做大事的人,總有在富貴後拋棄同伴的。

但楊延昭不同,他視金錢名利為糞土,真正的把軍營當家,把將士當兄弟。不僅與手下將士一同吃,一同睡,還樂意將自己立功所得的賞賜與將士們分享,因此深得軍心。

楊延昭熟悉兵法,深諳帶兵之道,在邊疆打得遼軍聞風喪膽。楊延昭有個外號叫“楊六郎”。

這個外號來的也搞笑,遼軍迷信,認為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遼國的剋星,於是都稱楊延昭為楊六郎。

這和民間流傳故事大有不同,民間所說大都認為楊六郎這個名號是因為年齡排行而定的。

可以說楊延昭光榮順利地接過楊家保衛國家的接力棒。在北宋對遼國的防禦階段,他帶領宋軍在邊關浴血奮戰,頑強抵抗遼軍的侵擾,為宋做出重大貢獻。

楊家將第三代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

楊家府演義中把楊文廣定為楊宗保和穆桂英之子,其實並不是,他是楊延昭的兒子。

楊文廣和他的父輩祖輩一樣武功了得。楊文廣承襲楊家忠貞報國的傳統,也打了不少勝戰,受到皇帝的提拔。

當時宋遼兩國誰弱誰強似乎早已分明,兩國商議邊界的劃分時,楊文廣向皇帝獻策以收回幽燕,不幸的是還沒等到回覆就去世了。

關於楊文廣歷史上並沒有把他定為像他父輩祖輩那樣完美,溢美之詞也多是泛泛而談。

北宋從楊業那一代開始,由武傾向於文,而楊家世世代代忠君報國,似乎時代並沒有善待他們,依舊以自己的速度在前進或是停滯。

楊文廣雖然也是一心想要收復幽燕,但當時宋朝處於崇文偃武的狀態,時局已經不適合有志之士展示自己的抱負了。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是楊家將的主要人物,至於所謂的楊延昭之子楊宗保,楊宗保之妻穆桂英,甚至楊家著名的“七郎八虎”大都是後人歌頌楊家忠心報國的氣節而虛構出來的。

不過據歷史考究,老太君佘賽花是存在的,她原姓為折掘,嫁於楊繼業之前也曾征戰沙場,抗擊契丹。不禁感嘆:“真女中豪傑也!”


清人周人甲在《楊六郎城懷古》中曾寫道:

“雁門重鎮雄西北,楊氏邊勳勒弟兄;鐵馬不嘶烽火靜,至今惟有塞雲橫。”

楊家弟兄英勇善戰,忠心耿耿,當為一代英豪。歷史總是為英雄駐足,因此楊家將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史之策


楊家將後人來給你聊聊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一,

現在很多人提起楊家將,直接給劃入娛樂圈了,因為有位楊姓女明星的粉絲團就叫楊家將。好了不說娛樂圈的事,咱說說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在真實的歷史中,楊家將有四代,分別是楊弘信,楊業,楊延昭還有楊文廣。

楊弘信是陝西神木人,就是那個全民免費醫療的百強縣。楊弘信在五代十國時期以家族勢力為依託,自立為麟州刺史,獲得了周太祖郭威的認可。楊弘信兩個兒子分別是楊崇勳和楊崇貴,楊崇貴就是無敵楊業,在小說中被叫做“楊繼業”。

楊業,被稱為楊無敵,以弱勢兵力抵禦北宋對北漢的征討,直到北漢皇帝劉崇已經投降,他才投靠北宋。作為降將,在雍熙北伐中備受防範猜忌乃至陷害,因此戰死沙場。楊業的兒子有7個,但只有楊延昭和楊延玉上了戰場,楊延玉和父親一起戰死,楊延昭則成為統兵大將。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因為被稱為“六郎星君”下凡,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是排行第六。六郎星君是傳說中契丹族的剋星。楊延昭原名楊延朗,因避諱改名楊延昭。

楊文廣,楊延昭的第三子,相比父親楊延昭長期鎮守邊關,楊文廣已經淪為中層將領的水平了。范仲淹、狄青、韓琦等人重用過楊文廣。

二,

傳統小說和評書中的楊家將,總共有十代之多,再加上金庸的射鵰三部曲,總共有12代之多。

第一代楊袞,原型應該是麟州刺史楊弘信。同時期還有一個遼國大將叫楊袞,應該是以訛傳訛了。

第二代楊繼業,原型為楊業,妻子佘賽花是虛構的,他的妻子應該是姓“折”,屬於少數民族。

第三代楊延昭,原型為楊延昭,他的妻子柴郡主是虛構的,北周的郡主,沒有發現嫁給武將的記錄。

第四代楊宗保,虛構人物,娶穆桂英為妻。

第五代楊文廣。

第六代楊懷玉,虛構人物。

第七代楊士瀚,虛構人物

第八代楊金豹,虛構人物

第九代楊滿堂,虛構人物

第十代楊再興,原型為岳飛手下大將楊再興。到這裡,楊家將故事和岳飛故事終於連接起來。

第十一代楊繼周,說岳全傳中是楊再興的兒子,在《射鵰英雄傳》中他是楊鐵心的祖父。

三,

金庸小說中的楊鐵心、楊康、楊過三代英雄。從《射鵰英雄傳》中一直打到了《神鵰俠侶》,是主角中的主角。

在《射鵰英雄傳》中楊鐵心對丘處機說,楊再興是他的曾祖父,如果這樣算下來,楊鐵心應該算是楊家將第十三代傳人。

不過,楊鐵心的好兄弟郭嘯天是水滸英雄賽仁貴郭盛的後人。這就有點不理解了,按理說如果郭盛有後人,青面獸楊志也應該有後人啊。不過,楊志除了自己吹牛屬於楊家將,貌似沒有任何一個人承認這件事。

楊康,因為和父親失散,認了完顏洪烈當父親,再加上對郭靖過於嫉妒,心理變態,是楊家的敗筆。

楊過,人稱神鵰大俠,殺死了蒙古大汗蒙哥,同時也是所有宣稱是楊家將後人中最後一位,算起來他是楊家將第十五代傳人。

歷史上的楊過,原型有可能是擊斃蒙哥的川中名將張鈺,張鈺的人生很有傳奇色彩,曾多次夜襲蒙古大營,削弱敵人勢力。

對於楊家將,你還想知道那些東西,快來說說吧!


歷史知事


楊家將的歷史出現在北宋時期,距離現在已經由1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瞭解楊家將,大都是通過評書、戲曲和曲藝等藝術形式,在這些民間藝術中,楊家將被稱為“滿門忠烈”。然而,歷史上真的存在過楊家將嗎?如果有,他們又都是誰呢?

最近,在舊書攤找了一本名為《楊家將的歷史和傳說》的小冊子,很薄,全書僅有85頁,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定價0.44元。這本小書雖然字數不多,內容卻很豐富,對歷史上楊家將的介紹非常全面,我也增長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



楊家將是北宋中原人民抗遼鬥爭中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第一代人物楊業原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大將,北漢被宋滅亡後,楊業投降了北宋,被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虛職,是宋太宗籠絡降將的計策。後來因為楊業在北漢時期曾長期鎮守邊關,對情況非常熟悉,於是宋太宗又讓他去代州當了知州,併兼任駐軍長官,鎮守雁門關。

後來楊業在對遼國戰爭中被俘,絕食而死。楊業有7個兒子,其中以楊延昭最為有名。楊延昭就是人們常說的楊六郎,是楊業長子,至於為什麼叫楊六郎,原因很複雜,在此姑且不考。

楊業遇難時,楊六郎還不到30歲。當時朝廷對他並未重用,宋真宗時期才擔任了團練使,在今河北一帶駐防,多次與遼兵交手,嶄露頭角。後來,,楊六郎被任命為保州(今保定)防禦使,不久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高陽關在今河北高陽以東,是當時的邊防重鎮,其北面的三關即瓦橋關、益津關和淤口關,民間傳說中說楊六郎鎮守三關,其實就是歷史上的高陽關。

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如楊六郎出名,其中楊延玉與父親楊業同時殉難,其他5個兒子都擔任朝廷武官,職務不是很高。


楊家將的第三代叫楊文廣,楊文廣是楊六郎的第三子,楊文廣的兩個哥哥在史書上沒有記載。楊文廣成名很晚,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都是晚年時期的,與人們心目中評書中少年楊文廣的形象大相徑庭。楊文廣曾在今寧夏和河北一帶擔任軍職,負責抵禦西夏和遼國。楊文廣在宋神宗時期曾任定州路都總管,是一名職務很高的高級將領。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們通常所知悉的“楊家將”的故事,主要來自於古典文學小說《楊家府演義》,作者不詳,成書年代大致在明代, 此外另一位明代小說家熊大木廣泛蒐集了兩宋以及元朝時期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宋元話本和元雜劇中的有關劇目也加工整理了一部小說《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這些古典文學作品中把楊家將英雄人物的刻畫的十分成功,流傳至今。

那麼,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的存在嗎?答案是部分是真實存在的,還有一部分人物以及故事情節是文學作品中虛擬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原型,比如金刀令公楊繼業原型是北宋名將楊業,宋太宗雍熙年間,楊業隨軍北伐,因宋軍將領之間不睦,楊業在明知毫無勝算的情況下被迫出征,最終在狼牙村兵敗被俘,被俘之後的楊業表現出了文天祥一樣的氣節,任憑遼人封官許願楊業寧死不降,最終,絕食三日而死。小說當中的相關情節和正史中有著較大出入,寫的是楊業孤身被困,突圍無望的情況下,頭撞石碑而亡,並附有詩云: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 李陵碑下成大節,千古行人為感悲。

楊家將中的主角之一楊延昭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只不過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而不是演義小說中的“楊六郎”,楊延昭自幼隨父從軍,驍勇善戰,身先士卒,屢敗遼軍,威震邊廷,曾經受到過宋真宗的嘉許。還有一位人物則被改的面目全非,爭議極大,這就是小說中的潘仁美。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開國名將潘美,潘美與趙匡胤交好,曾共事柴榮,後來陳橋兵變助趙匡胤黃袍加身,此後,平南漢滅南唐徵北漢,戰功赫赫,且為人謙恭仁德,歷史上口碑極佳,雖然潘美對楊業在陳家谷兵敗身死一事負有一定責任,但那絕非他的本意。然而在小說的當中的潘仁美卻被塑造出一個陰狠毒辣的奸邪小人,潘美若泉下有知定然不會瞑目。

因此,演義小說楊家將只能當作故事來讀,若要想了解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其人其事,還有多讀些史書。


環球網


揚家將本身就是真實存在的,楊家三代忠誠,為大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史料記載的最後一位楊家後人是楊文廣,在被官員陷害發配鎮守邊關,最後隱居在邊關今甘肅天水,居專家考證現今天水市秦城區楊家寺楊姓為揚文廣的後代。距飛將軍李廣當年馳緩的戰場僅幾十公里,李廣因迷路怡誤救援,幾萬軍隊被金兵殺光,自責後悲憤自刎 。


白雲深處141118941


內蒙赤峰有一支蒙古族楊家將血脈。赤峰有大楊莊,小楊莊。還有穆家寨,其中小楊莊歷史悠久,至今留傳楊姓不能和姓潘姓蕭姓金通婚。


用戶3804799340330


歷史上確有楊家將其人,分別是楊業(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三代以後就沒落了。《楊家將演義》對其做了誇大,其中的佘太君應為折太君,至於楊宗保、穆桂英、楊排風等人是虛構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