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們在意義上的區別是什麼?

人之初165731370


兩者實際上沒有太大區別,是一個意思。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描述的,是一種思維模式,最常用的,是一種國家治理模式。

其中,核心是“三生萬物”,其實就是“儒生萬物”,所以,道家提倡的這一理論核心,就是儒教的起源,而儒家這個“三”是必須接受道家這個“二”領導的,道家的這個“二”又接受帝王這個“一”的絕對領導。

《易經》中的這句話沒有表述全,後面還有兩句,補全了就與《道德經》描述的意思差不多。

後面還有兩句話,叫“八八六十四卦,以致推演無窮。”

太極是“一”,代表皇權。

兩儀是“二”,代表道家。

四象是“三”,代表儒家。

八卦及由此形成的六十四卦,推演無窮,就是“萬物”。

實際上,“太極”從那裡來?卻是從“無極”中來,所謂“無極生太極”,就是“道生一”,“道”就是“無極”,成語“無中生有”就來源於此。

實際上“無極生太極”或“道生一”還涉及中國宗教的起源。

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應該是,無神論者(無)的極點(極)就產生了宗教信仰(太)的極點(極),所以中國的宗教是名義有神,實則無神的宗教。

所以中國的帝王,在古代都是神,法家的“法”,就是起源於道家的“造神之法”,它清楚明確的表達了出來:

1.用“言出法隨”造神的方法,以“法”造神。

2.用“裝神弄鬼”造神的方法,以“術”造神。

3.用“裝腔作勢”造神的方法,以“勢”造神。


河東來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揭示了老子哲學中的宇宙生成論,也就是道如何創生出宇宙萬物的。具體解釋如下:

道生一

道生一也就是無中生有的過程,正如《道德經》第四十章所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被老子稱之為“無”。這個“無”不是虛無、空無,而是指道無形無相,不可捉摸。

道雖然不可捉摸,沒有形狀,但其中確實真真切切的存在著某些事物。這就是《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的: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無”,但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其實就是物質性的混沌之氣。混沌之氣有形有質,混然同一,所以是“有”,又是“一”。無形無狀的道中有了混沌之氣,這就是老子說說的“道生一”。

一生二

道中生成了混沌之氣,這是一種混然同一的物質。而物質有種種具體的、兩兩相反的屬性,比如動與靜、明與暗、高與低、熱與冷等等……

我們的先人們將這些相反的屬性總結為陰與陽,比如動是陽,靜是陰;明是陽,暗是陰;高是陽,低是陰;熱是陽,冷是陰……所以,混沌之氣中存在著陰與陽兩種相互對立屬性,也可以認為,混然同一的混沌之氣生成了陰氣與陽氣這兩種相反的氣。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一生二”。

二生三

陰氣與陽氣不僅相互對立,還會相互激盪、相互作用、相互混合,就生成了第三種氣,才會有萬物的產生,而這第三種氣就是——“和氣”。和氣就是陰氣與陽氣的和諧,也是兩種矛盾性質的對立統一。陽氣與陰氣是二,再加上和氣便是三,這就是“二生三”。

三生萬物

現在道生成了混沌之氣,混沌之氣之中產生了陽氣與陰氣,陰陽調和又形成了和氣,陰、陽、和這三者便能生成萬事萬物了。

可以用繪畫來打個比方。用黑筆在白紙上畫畫,這幅畫就包含著黑與白兩種顏色。如果黑色與白色是孤立的,那麼只能畫出簡筆畫。但是如果讓黑色與白色混合為灰色,而且黑色與白色的含量不同,灰的程度也不一樣。這就成了素描,畫面一下子就變得豐富多彩了。所以畫家可以用黑、白、灰三種顏色來描摹任何事物。

“三生萬物”的道理也是這樣:黑象徵著陰氣,白象徵著陽氣,灰象徵著和氣,這三者生成了世間的萬事萬物。

任何一種事物都是陰陽調和的產物,所以其中既蘊含著陽,又蘊含著陰,而且陰與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如果陰與陽只剩下對立,那麼這一事物必然面臨著解體消亡的結局。

而中華民族的另一本奇書《周易》中也有一段類似的文字。《易傳·繫辭上》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其實從後兩句可以看出,這一段話本來是用來占卜定吉凶的,即如何使用蓍草來得到一個卦象,並用卦象來判斷吉凶,建立事業。不過後來的思想家們給這段話賦予了哲學內涵,認為它描述了八卦所象徵的宇宙萬物的創生過程。而且歷代學者都認為,這一過程與《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致的。

易有太極

易就是易道,就像老子說的道,也就是無。而太極則是有,是混沌未分的一氣。所以“易有太極”=“道生一”。

是生兩儀

兩儀便是陰陽,在《易經》之中便是陰爻與陽爻,《黃帝四經》說:“判而為兩,分為陰陽”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是生兩儀”=“一生二”。

兩儀生四象

陰爻與陽爻結合,產生了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個爻象,也就是四象。而四象就是《道德經》中說的“三”:老陽是兩個陽爻,等於陽氣;老陰是兩個陰爻,等於陰氣;少陽、少陰都是陰爻與陽爻結合,等於和氣。四象合起來正是三種氣。所以“兩儀生四象”=“二生三”。

四象生八卦

四象再分別於陰爻、陽爻結合,就生成了八卦。而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徵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其實也就象徵著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比如:

所以“四象生八卦”=“三生萬物”。

可見,《周易》中宇宙生成的過程,可以《道德經》中的宇宙生成論完美對應,而這時我國古人的智慧結晶。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德經》和《易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實大多數經典讀物都存在相通的地方,這個道理很簡單。一般來說,聖人經典都是在探究一件東西:本質,或者是在研究由本質而延伸的細分領域,假如不是探究本質,那就不能稱其為“經典”。

如果你們認同無月的觀點,那麼我們繼續往下摸索。

既然是本質,那本質就只能有一個,本質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冒出兩個本質,那肯定有問題。所以,聖人經典總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因為他們其實都是在講一件東西,只是講法不同。我相信看過很多書的朋友大多會有這種體會,古人讀了很多書之後,便不再看書,我想也是這個意思。

雖然《道德經》和《易經》有很多相通之處,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間的區別,倒不需要去過度解讀,反而可以簡單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在過去的文章裡講過老子的這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寫的#愛“得一以寧”:用《道德經》的智慧來看待老子的愛情觀#這篇文字。“一”就是道,“二”就是由“一”生長變化而來的物,“三”泛指許多的意思,即從“二”生長變化而來,一層接著一層,不再贅述的意思,古人講話精煉,說到三,就結束了,三就代表很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連起來翻譯意思就是由道這個唯一,生長演變為兩個事物,以此延續,循環往復,化生出萬物。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一定要去說他指向意義的話,那也是和老子的“道生一”一個意思,但無月在這裡說可以簡單理解,是因為這句話更多的是在闡述“卦”的推演過程。因為《易經》這本書有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它有卦象,每個卦分為六個爻。“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就是爻到卦的一個推演過程,屬於《易經》的基礎知識,我記得已故的曾仕強教授講過這四個概念的演化過程,比較通俗易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下,看過就明白了。

以上就是無月的看法了,有不足之處,還望朋友們指正,在此虛心求教。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道德經》和《易經》雖然都是用陰陽理論分析天地萬物的演變規律,但《道德經》的這段話是講述一個主體(如一顆樹)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規律,而《易經》的這段話更多的是講述兩個主體(如兩個人)“交易”的陰陽演變規律。

從陰陽理論講,我們不僅要分析一個事物(或人)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規律,而且還要分析兩個事物(或人)相互“交易”的陰陽演變規律。我們可以借用量子力學的基態、疊加態和糾纏態的概念,對比分析《道德經》和《易經》中萬物陰陽演變規律。像一個量子一樣,一種事物(或人)不僅有陰與陽兩個基態,還有陰與陽疊加的陰陽態(疊加態)。當兩個事物(或人)進行“交易”時,也就是像兩個量子一樣的,形成一種所謂的糾纏態。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一個事物(或人)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過程和模型。我們可以借用一顆樹的陰陽演變與生長過程,進一步分析其內涵:“道生一”,即道生萬物之一,如道生一棵樹。而這棵樹上部的葉代表陽,下部的根代表陰,則樹木本身就是陰與陽,也就“一生二”。可是樹既不是陰,也不是陽,而是由陰陽疊加的第三態,即陰陽態,也就是“二生三”。包括樹木在內的萬物都是由陰態、陽態和陰陽態共同產生,即“三生萬物”。樹木要生長,就必須陰陽平衡,否則不能生長甚至死亡,也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而這種生長過程又是通過陰(氣)陽(氣)相生相剋實現的,最後達到了“衝氣以為和”的和諧狀態。總之,道是一,陰與陽是構成“三”兩個基態,“三”就是一種陰與陽的疊加態,陰陽疊加態即“三”生萬物。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一”、“二”、“三”和“萬”的內涵,演繹了一個事物(或人)自身“變易”的陰陽演變過程。

《易經》中也有與《道德經》相同的,描述一個事物(或人)“變易”的陰陽模型。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太極”也就是《道德經》的“道”或“一”,《易經》中“兩儀”也就是《道德經》的“二”,即陰與陽兩個基態。這些“一”與“二”在《道德經》和《易經》是很好理解,也是兩者共同的基礎。《易經》中也有“三”,但它有“八”個形態,即所謂的“八”卦,視乎與《道德經》不同。但是如果我們用陰陽疊加態的概念分析這“八”個卦,就會發現,它們實際上是由一個陰態、一個陽態和一個陰陽態構成,只不過這個陰陽態有六種不同強度的陰陽組合。因此,《易經》的“一”、“二”、“三”與《道德經》中的“一”、“二”、“三”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描述一個事物(或人)“變易”的陰陽過程和模型。

與《道德經》不同,《易經》中不僅講述一個事物(或個人)“變易”的故事,還要講述兩個事物(如兩個人)“交易”的故事。《易經》中“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則給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型。如果假設兩個事物(或人)只有陰與陽兩個基態時,當它們像量子一樣糾纏時,它們的交易模型就是“四象”,即所謂的“兩儀生四象”,也就是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當兩個事物(或人)有陰態、陽態和陰陽態三個狀態時,它們根據陰陽強度和排列不同,自身先形成八種不同狀態,也就是包括6個疊加態的八卦。當他們像量子一樣糾纏時,它們的交易模型就是兩個8種“卦”的各種組合,最後形成了64卦象。因此,《易經》中根據不同的陰陽觀點,分別給出了“4象”和“64卦象”兩種不同的陰陽交易模型,也表達了各種不同的糾纏態。

顯然,按照量子力學的理論,兩種對立事物的疊加態或糾纏態,具有無限多種組合模型。幾千年前的《易經》不僅給出了自身“變易”的八種疊加態,而且還給出了“四象”或“64卦象”兩種基本交易模型的糾纏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現在的《易經》研究者和愛好者更多關注《易經》中“變易”的思想和模型,卻忽略《易經》中“交易”的思想和模型。而後者則是理解易經中“易”的精髓的鑰匙,也是理解與“道德經”中“道”的區別的關鍵。


合競共贏


首先與都是古人對萬物的認識和認知!

道德經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是將萬物看成一個整體,將一個整體分割成相對兩面,亦一正一反,一對一錯,一明一暗,一起一落,一分一合等等之類。又分別將這兩面化成正面當中的反面和反面當中的正面,彼此相對又彼此變化,彼此交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如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那麼道德可以分為正常的倫理道德和違背正常的倫理道德或不道德!如一個子女撫養老人,死後安葬。這是一個正常的倫理道德。一個子女撫養老人,生前盡善盡責,由於某種緣由死後無法安葬,棄屍荒野!在世人中沒有倫理道德可言!但他所行之事己完成倫理道德。只不過不圓滿而己!違背了正常的道義!還有一個人撫養老人,生前不聞不問,死後安葬!你能說這個人有道德嗎?所以道德很難定義!也很難說的清楚!這個故事也就告訴了我們,在正與反,明與暗,起與落中確實存在第三類。既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講的是無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仔細看一下易經圖它所表現的形式是不是像幾何倍增呢?二、四、八、六十四。。。。。。!事實也證明易經中出現的所有事物都是以數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如八卦,十二屬相!五行!八種方位和出生時辰等等。。。。!也就是通過已知條件去證明另外一件未知的事情。像不像幾何?

易經是一部以占卜先知為主的奇書!占卜又名算卦,算應該就是演算,推算。把萬物的形態加上自然的現像加上之間的相生相剋相沖得出的結果。結果是固定的!簡單點說就是

已知:A十B=C

2A十4B十8C=D

求證D為多少?大概也就這麼個意思,大家明白就好!所以算卦有時才會算的準確一點!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就想說明白一件事,與最大意義不同的就是:

是古人的語文教課書!

是古人的數學教課書!


湖西萬歲



首先糾正一點,《易經》中沒有‘易有太極’之言。提問者混淆了《易經》與《周易》的關係。

《易經》是占卜之書。由伏羲做八卦的卦畫。文王做六十四卦的卦畫和卦爻辭。

孔子又為《易經》做傳後。使其成為《周易》。並賦予其深刻的哲理與德義。

《易經》是經,《周易》是傳。兩者的關係類似於《春秋》與《左傳》。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孔子做的易傳之言。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位先賢之言異曲同工:人類萬物,日月星辰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唯有道不生,不死,不滅。


楊朱學派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講的是宇宙從無形的道的層面,演化成有形物質層面的變化過程;《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講的是在宇宙中已經具有有形和無形結合體的太極體物質本源,演進變化的過程。

在道家的經典《列子·天瑞》篇中,就有關於宇宙演化最初的形態,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就是道的本體,太初就是一,太始就是二,太素就是三。而太極則是太素層面演化而來的質能體,因為太極是陰陽一體的無形有質能量體,其內在包含有陰陽兩種無形能量。所以,老子《道德經》闡述的是從無形到有形演化的過程,講的是宇宙演進變化的綱要。而太極則是在這個綱要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萬物變化的規律進行了系統的推演。兩者合一,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宇宙觀,世界觀,進化論的全方位整體的思想。兩者在意義上的區別就是:《道德經》闡述的是宇宙自然萬物演進變化的綱要。而《易經》則側重在以太極為原點,萬物演進變化的規律。是對《道德經》所闡述綱要的具體描述。

有人會問,《易經》先於《道德經》,怎麼《道德經》卻闡述的是綱要,而《易經》卻是對萬物演進變化的具體闡述呢?其實,這並不難解釋,因為《易經》產生之初是由伏羲畫卦後演變而成,再加上河圖洛書數理變化的規律充實,逐漸到周朝時期才成型為《周易》。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規律總結,是在春秋時期,由孔子撰寫《易傳·繫辭》中對周易的闡述。而周朝時期,老子的思想已經形成了,孔子且曾經問道於老子。所以,老子講《道德經》的思想與孔子言《周易》的思想,會因為他們站的角度,高度不同,闡述的自然就會形成分野。很顯然,老子是站在了宇宙自然本源角度闡述道的演化規律。而孔子則是在具體用的層面,以太極演進變化規律,來對萬物演化規律進行闡述。

是以,對於老子《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宇宙演進變化法則,及孔子所闡述《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萬物變化規律,其在本質規律層面,以及含義上的不同,就能看的很清楚了!

我是心能智慧文創,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關注我可瞭解更多智慧文創文章,點贊文章讓您收留餘香!


心能智慧文創


看到這個問題,瞬間來了興趣,斗膽回答一下,如果不正確,還望海涵,權當看個樂子吧。

說實話《道德經》和《易經》我都沒仔細研究過,只看翻看過室友的一點,說來慚愧!

我無法從書中的層面來講解這些高深的問題,只能從所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兩句來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

我大學是學工科的,在有一門研究信號傳輸的課程裡講到過0和1。

就是這兩個數字,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不同的訊息。不誇張的講,只要是編碼的形式科學規範,我們可以用0和1編出這個宇宙所有的東西,通過01代碼的形式。

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如何從0和1發展到更多更復雜的訊息,然後衍生到世間萬物!

而他們研究的是如何從世間萬物的規律裡去倒推出那兩個所謂的0和1,獲得了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瞎蒙~您看了權當看了個樂子吧。

說的不對,也請您別噴我,謝謝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愛人~


Severus林茂


《道德經》不僅僅是道家的經典之作,對後世各學派和文化思想都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和啟發意義。其實,我們都知道,道家講究一個世界本源的問題,就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以下都以四十二章代替整句話),這本身就是對世間萬物本源的探究,除此之外還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句段。

有人驚訝《道德經》四十二章和《易經》中的一段繫辭極其相似,那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這兩者在最初的本質上是有著極大的差別的,意義更是完全不同。


正如我之前所說《道德經》四十二章是對世界本源的探究。道家對於“本源”又是如何而來沒有具體的描述,而且只說變化的形式,卻很少談到真正的促發原因,有人說這是道家的不成熟之處,我倒不這麼認為,因為畢竟時至今日也沒有人對這個世界的本源做出讓人信服的解釋。早在幾千年的道家就已經有這種哲學的、抽象的概念,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在《道德經》中,世界就是自然——道——一——二——三而來,這裡的一二三當然不是單純的數字,關於這三個階段的解讀就更是多如牛毛了。有人說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交匯後的天地人(三才),這就是世界發展、促生萬物的一個階段,這種說法我個人是比較贊同的。其實

關於所謂的一二三的真實含義,不得不承認,早就失去了傳承,已經沒有人知道它們最初的意義,後來的一切解讀都只是後人的猜測而已。所以,我也沒覺得有什麼對錯,大概都有道理吧。

反觀《易經》的“太極生兩儀”,講真的,這個確實是被過度解讀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位會占卜的大師們,有沒有覺得這段話像是一個口訣呢?沒錯,這明明就是《繫辭》記載的蓍草占卜,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大衍法”(請自行搜索卜筮方法,在這裡不做分享了)。當然了,易學家們還是給這種占卜方法賦予了宇宙意義,太極是陰陽不分之前,兩儀為陰陽,四象對應春夏秋冬四時(少陰,太陰,少陽,太陽),至於八卦那就是八個卦了……可是無論如何也是改變不了它的本質的。

所以,一個是對宇宙本源的探究,一個是占卜的方法,這兩者本身的意義本來就不相同。


當然,《易經》的這種占卜方法和《道德經》的萬物本源是有聯繫的,這期間的聯繫應該離不開一代代的易學家、道家人士,以及其他學派的學者們的豐富、發展。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歷史過程,《易經》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雖然《道德經》的年代和真實的創作者已經無從考究,但是肯定的一點是,最晚也是到戰國時期,可想而知,這兩本著作,是經歷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然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有很多看不懂、流失、斷層,也是應該的。


魚者佩之


這個問題好回答,就是字數多啊。

發東西要發全。道德經中很多經典的地方,你連在一起看就清晰多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

先解釋一下這幾句,大致就明白道德經說的是什麼了。

那些可以表述出來的道理,就不是真的道理,而那些我們眼前能夠描述得十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參考佛教的拈花含笑,我說撕心裂肺,如果不經歷的人,是不會體會到的,所以文字其實並不能描述清楚)。天地混沌無名,那是天地得起始階段,而一旦開始天地分開,就產生了萬物(參考盤古開天)。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客觀無慾的觀察天地規律,又常常帶著一些目的根據規律去預測事物發展方向,其實這兩件事情是相通的,都可以說是天地的規律(萬物週而復始循環往復、興旺衰落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天地是沒有情感的,把天下萬物作為當作祭壇上的草狗,聖人也是沒有情感的,他也是把人民百姓當成物品去對待(就是客觀對待,不夾雜個人的情感,不會感情用事),天地之間,就好像是個中空的樂器,雖然空洞,但是卻有著規律的氣息流動,所以我們想那麼多,不如安靜的任憑事物的本來發展。

天地本來是由一個太陽而產生的,因為有了太陽,就有了陰陽,冷熱。而一冷一熱,就產生能量的交替流轉春夏秋冬,產生了天地萬物。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面,天地間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熱,揹著一面是冷的。冷熱之間的能量傳導來調和,會互相轉化的。什麼孤家,寡人、不穀之類的詞語,都是老百姓所討厭的,但是作為地位至高無上的王卻喜歡這麼稱呼自己。所以其實事物滿了就開始衰落,衰落到了頂點就會重新開始充滿。(冷到了極致就會熱,熱到了極致就會冷)。所以別人教大家去強扶弱,而我教大家順天而為。那些不得其法而失敗死去得人,我將從教化他們開始。

尊重宇宙的規律,蒼天遵守這一規律就會清明,而大地遵守這一規律也會得到安寧,敬神遵守這個規律也就會變得靈驗,五穀遵守這個規律也會豐滿,王侯遵守這一規律也會不敗的立於世。

所以道德經通篇其實都在說一件事情,就是先了解天地的規律,然後順從規律,可以做到順天應命,進而生活幸福。

再來說易經。這裡有一個常識性的認知錯誤。不是現有先天八卦的,而是先有的文王八卦。文王的八卦的卦位其實是人與自然結合的結果。

八卦的八實際上脫胎於古代的八風。八風是根據季節而產生的。八風者,蓋風以應四時,起於八方,而性亦八變。炎風、條風、景風、巨風、涼風、(風翏)風、麗風、寒風。

季節是由於太陽的移動而產生的,所以太陽為一元。然後二極其實是黑夜和白天,在易中為陰陽。古代的把卦是怎麼定位置呢?

先是用坎離震兌來表示四季。坎代表(阻塞,萬物成冰,看易經坎卦),而離代表太陽(看易經離卦),而震代表著開始(震旦),兌代表這收穫(想想兌付這個詞)。然後呢乾代表著陽氣的開始,生於亥,而成形在艮(古代形容石頭堅硬,說發出艮艮之聲),而陰氣生於巽而固於坤。而乾代表君,坤代表臣。君貴於始,而臣貴中正。所以君乾就應該在西北方,而坤就是在西南。(參考《易緯。乾鑿度》)

所以道德經和易經理論很接近,不過道德經是說陰陽而生萬物,但是易經則不但生萬物,還生出君臣之禮。所以道德經以闡述天地之道為主,可以用來修身養生。而道德經重在闡述君臣為人之道,可以用來治世。同源但卻殊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