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對於購買保險這事兒來說,很多人都發怵。

總聽說被坑的很多,怎麼才能避開呢?

其實避開的方法真沒有什麼捷徑,聽誰的都不如自己搞清楚更靠譜。

要知道,很多所謂的“坑”,都是因為自己似懂非懂、誤信傳言弄出來的。可是這真的沒法怪消費者,因為真正的權威機構並沒有把這麼複雜的金融知識通過合理的途徑傳遞給大家。也許我的想法很天真,但我寧願這種天真能讓更多的誤區消除。

所以,今兒我就針對流傳最多的疑惑和誤區給大家排個憂,讓更多人都能瞭解真實的保險。


誤區一:我家收入不高,保險得等有錢才能買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實話講,真的家裡富得流油的人,確實可以不買保險的。自擔風險也是完全沒問題。

反而是中產及以下的普通家庭,風險承受能力更低。

而保險價格給人感覺很貴的原因,主要在於過去銷售渠道單一,競爭並不充分。真正好的、性價比高的產品也沒有合適的渠道到達消費者手裡。

現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放,已經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了。

越來越多的細分產品、高性價比產品出現,能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群體的保障需求,讓普羅大眾都可以獲得保障。

預算充足,可以用保險解決所有風險;預算較少,也可以用保險解決一部分問題。

但避而遠之,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誤區二:現在年輕,身體也健康,保險等等再說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過去的保險營銷方式,給人造成一個很不好的誤區,總以為“保險都是別人求著我買”。

但事實上,保險的購買,一直都是“雙向選擇”——消費者可以選擇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也會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怎麼賣。

前不久,有一位客戶在投保“復保星悅重疾險”時,被風控系統攔截,限制可投保的保額。這在過去的保險購買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現在,個人的信用、健康、司法等綜合數據信息會被授權在金融的各個領域中使用。而還有更多的客戶因為身體健康因素被保險公司“拒之門外”。

保險,是非常特殊的商品,與年齡、健康有著密切關係,並非是想買就能買到的。

年輕和健康,是購買保險的最佳時機,你可以任意選擇保險公司。

一旦上了歲數或者健康出現過問題,那只有被保險公司選擇的份了。

等待,不一定等來金錢和榮耀,但一定會等來衰老和疾病。


誤區三:買保險容易,理賠難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如果你買過保險,試著回憶一下,還能記起具體保什麼嗎?

大多數人買了後,就拋在腦後了。這還算是好的。

更多的人,買的時候都是模稜兩可的,甚至錢交完了,都不知道具體能保什麼。

這也算是一中國特色吧。為什麼呢?

保險公司培訓業務員時,都會說這麼一句話:買保險,更多的是買你這個人。

很多時候,營銷員為了博得用戶信任,拉近距離,都把客戶當做朋友處,一塊吃飯、逛街,甚至旅遊什麼的。

所以真要買保險時,也就不好意思問東問西了,具體保什麼,怎麼賠,往往都囫圇而過。

如果遇上著急出業績的營銷員,很有可能健康告知都沒讓你如實填寫就買了,等到真發生理賠時,不扯皮才怪呢。不得不說,這一中國式特色的保險營銷模式,既是國人保險的啟蒙,但同時也埋下了許多隱患,更給保險業帶來了極為不好的口碑。但是,如果你能對購買保險這事更認真一些,搞清楚保障的本質,買對適合自己的保險,如實填寫健康告知等等。

我相信,沒人能忽悠的了你,保險更不會故意不賠。


誤區四:萬一沒生病,錢不就白花了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人在健康、快樂時,都不願意去想那些不好的事情。

我也不想去列舉那些事故、疾病的統計數字。

但是,不想,並不代表不會發生。

保險,其實怎麼算都不划算

沒買保險,自己扛,因病返貧、沒錢治病是絕大多數;

買了保險,沒賠,感覺錢白花了,但其實人是健康的;

買了保險,也賠了,那一定是遇上事兒了,但至少還能有補償。

所以,上面這三種,你覺得哪個是划算的呢?更願意選哪一個呢?

別想了,如果命運可以選擇,那就不會有保險出現了。


誤區五:得過一些病, 保險應該買不到了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人食五穀雜糧,也生百病。

所以生個病是難免的,但並不代表生過病就無法買保險。

能不能買保險,保險公司都有專門的核保部門去審核,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治療結果、康復情況等綜合判斷。

還有一些高發疾病的判斷,已經很成熟了,通過線上“智能核保”就可以得到投保結論,非常方便。

因此,得過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拒絕保險,錯過獲得保障的時機。


誤區六:喜歡那種“一張保單什麼都管”的保險

這種保險的設計方式本沒有錯誤,但有些保險公司卻拿來當做“提價”的營銷方式。

一個保險裡,附加了重疾、意外、醫療等等,以“一張保單能保所有”為由,把價格賣得更高。

不明覺厲的消費者以為這種保險如同多功能料理機,功能這麼全,那就應該貴啊。

殊不知,保費定價與此根本無關。

其實通過不同產品的組合,還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更靈活的保障責任。

有時候,大而全真不一定就好,反而成了“欲蓋彌彰”的套路。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誤區七:喜歡那種“有病賠錢,沒病返錢”的保險

有病賠錢,沒病返錢?那不相當於不花錢白得嗎?這麼好的產品,誰不願意買呢?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保險公司這麼大一機構,房租水電不說,幾千人上萬人要養活。

消費者都白得一個保險,那誰給掏錢發工資啊?!

但是,合同裡的的確確又說的是“到期返還保費”啊,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產品設計的秘密所在。要知道本身你獲得的這個保障,實際就值1000塊錢,但這種返本保險卻要收你5000元,而且一交就是幾十年。這些多交的錢在未來長達幾十年裡去做投資,即使按3%年化收益計算,25年增一倍,38年增兩倍,48年增三倍…這還只是保守估計。目前可以視為無風險投資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就已經達到了4%左右。

因此想要實現翻幾倍,對保險公司來說並不是難事,返還給你保費還不容易嗎?

別說你喜歡“有病賠錢,沒病返錢”的保險,保險公司更是喜歡你買!

本身可以花很少錢就能獲得同樣的保障,反而卻多掏了這麼多腰包。你的這個“喜好”很貴啊!

保險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誤區八:朋友買的保險不會錯,照著買就對了

“熟人關係”真是一個神奇的關係。

它弱化了“專業”,以“關係”代替“認知”,“熟人”的“情感”勝過了專業的權威,很容易讓信任感在“人情”中發生傾斜。

朋友推薦的日常百貨,即使用的不順手,也並不妨礙滿足需求本身。

但保險不同,每個個體、家庭的風險都不太一樣,經濟能力也不一樣,需要的保障額度更不一樣,對保險的認知程度還不一樣。

所以未必朋友買的,就適合你;未必朋友買的,就是對的產品。

太多因為相信熟人而後悔想要退保的事情發生,這種“信任”也是有風險和代價的。

相信熟人,遠不如自己弄清楚來的靠譜。

並且,這也是一生有益於自己和家人的事情,值得花時間。


囉嗦幾句

這種常見的基本誤區,很多第一次接觸保險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

如果沒有真正解開心中的“結”,後面瞭解再多,也會堵在那理解不通。

不過保險的確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


最中立的保險評測和最專業的保險問答,幫你挑出最高性價比產品,省錢30%以上!

關注(頭條號:北斗一下),查看更多評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