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朱允炆上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有点命运使然的味道。在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地布局继承者的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他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立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是未来大明的合法继承人。并且为了给朱标掌国铺路,朱元璋又分封朱家子弟为王以辅佐皇室,又诛杀功勋大臣以防权臣乱国,可谓煞费苦心。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但是天不遂人愿,朱标英年早逝,这着实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痛心疾首。当时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可谓是雄才大略,并且他还有着极高的军事才华,在朝廷中尤其是武将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像极了年轻时的朱元璋。另一方面,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继承了父亲温文尔雅、宽仁大量的性格,在朝中也很得人心。想必当时朱元璋内心也无数次做过抉择,最终为了王朝的利益考虑,选择了跟他很不像的朱允炆继承帝位。笔者认为朱元璋此举无非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晚年的朱元璋意识到自己杀伐之气过重,而继承者不能像自己一样,这一点上朱允炆更适合做一个守成之君。另一方面朱元璋是一位法制精神很重的人,他希望确立万世不易的法,以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子孙争夺帝位的情况。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朱允炆继承帝位之后,做的事情也确实表明了他是一位具有极高儒者精神的皇帝。首先他改革法制,将朱元璋时期《大诰》中的一些严苛法律都予以了修改和重编,形成了新的《大明律》。此外他还特别注重民生,减轻了前朝某些过重的税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减轻了江南地区过于繁重的土地税。他还注意选拔人才,任用当时非常有声望的儒家名士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为心腹,积极推行儒家的仁政。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很多人就不解了,这样一位贤明仁德的皇帝,为何会落得个失国身死的下场呢?那是因为朱允炆在几件最为关键的事情上,出了昏招,其中首当其冲的就属削藩事件。历史上汉景帝削七国和康熙帝削三藩都成功了,为何独独建文帝削藩就失败了呢?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首先就是对于削藩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一味地相信藩王会屈从于朝廷的压力,而对战争的可能性错下判断。

其次缺少削藩方略,急于求成。对于威胁性最大的燕王朱棣不首先采取削藩措施,却先去处理无关紧要的周、齐、湘等藩王,不仅坚定了朱棣造反的意志,还给了他准备的时间。

三是在选拔战将上的失当,可能由于朱元璋杀了太多的得力战将,导致朱允炆手上的能征善战的武将选择不多,将军队交到李景隆这个草包的手里,最终葬送了整个大明军队。

四是朱允炆一贯的仁德作风,在和平时期还好,在战时就成了原罪。在战局正酣之时,他却下令“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结果导致朱棣多次死里逃生。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最后则是从另一方面考虑了,要知道朱棣本来就是个老城的统帅,他的军事能力是久经考验的,最关键的一点他还是徐达的女婿,徐达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在军中的威望和人脉还是无人可及的。朱棣所在的北京也远离明朝的政治中心南京,使得朱棣可以不直接面对朝廷的兵锋,进行充足的准备。此外朱棣本人在反叛之前也蛰伏了许久,他甚至装病装疯,以减轻朝廷的疑虑,遣返了他在南京为质的三个儿子,历史学家也多次谈及朱允炆遣返质子的这个决定,认为这是其最无可救药的一大昏招。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最终在燕王打响的“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一败涂地,就是他最信任的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不战而降。后来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为了历史的一大谜题,朱棣说他在皇宫中自焚而死,他当然要这么说了,不然不就显得朱棣得国不正了。也有历史学家多方研究,认为朱允炆在城破之时乔装逃离,经福建出海到达今天的越南。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败给自己的叔叔朱棣?

建文帝的遭遇是为广大士大夫精英和人民群众所同情的,以至于清朝乾隆皇帝在1736年决定恢复朱允炆的合法地位,便是这种情绪最好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