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外衣擋不住淨利滑坡 光啟技術兩股東緣何欲清倉式減持

成立九年以來,光啟系研發了無數“黑科技”,專利申請總量超4600件,但鮮少實現量產。不過這絲毫也不影響公司以未來之名在資本市場攻城略地,而且伴隨著利好,公司兩股東多次減持

《投資者網》 謝瑩潔

2017年5月,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002625.SZ,以下簡稱光啟技術)以“超材料”之名登陸A股,一度聲名鵲起,但兩年過去後,所謂的“超材料”仍沒有實質性進展,也不再受到投資者青睞,兩年以來公司股價已累計下跌47.6%。更為嚴重的是,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

4月24日,光啟技術披露了年報,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6億,同比增長22.1%,歸母淨利潤7053.3萬,同比下降12.8%,扣非淨利僅4572.5萬元,同比降低25.6%,這已是公司扣非淨利潤第二年下滑。

令人玩味的是,年報公佈前,公司先後兩次發佈簽訂超材料隱身產品合同的公告,伴隨著利好消息,公司兩名股東多次減持直到清倉退出。

“黑科技”外衣挡不住净利滑坡 光启技术两股东缘何欲清仓式减持

轉型仍在路上

4月24日,光啟技術發佈公告稱,擬使用募集資金人民幣1.48億元投資新一代隱身技術智能製造基地項目。在此之前的4月2日,公司宣佈全資子公司“光啟尖端”簽下一份《軍品配套產品訂貨合同》,約定向交易對方提供某超材料隱身產品一批。

類似的公告自公司上市以來層出不窮,但蹊蹺之處在於,“超材料”業務對其營收貢獻率始終微乎其微。據公司2018年年報,這一業務佔營收比重僅為7.62%,汽車零部件行業仍是公司營收主力,後者是光啟技術借殼前公司龍生股份的主營業務。

這也意味著公司上市兩年以來仍未轉型成功,公司對於業績下滑的解釋也佐證了這一點,“受汽車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公司汽車零部件產品結構調整、鋼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公司汽車零部件業務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46%。”

“黑科技”外衣挡不住净利滑坡 光启技术两股东缘何欲清仓式减持

公開資料顯示,光啟技術2017年借殼上市,於2017年9月正式轉型,彼時光啟技術耗資4.46億元向實控人手中購買光啟尖端,後者的主營業務即超材料技術,光啟尖端承諾2017年至2018年的淨利潤分別達到3700萬元、41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發佈後,深交所曾下發問詢函,質疑其業績承諾的合理性及可實現性。根據年報,光啟尖端2017年淨利潤為3779萬元,2018年為4448.61 萬元,剛好超過5%左右,這一業績達成度未免顯得過於“精準”。

質疑聲不斷

2019年1月及4月,光啟技術先後兩次發佈簽單超材料利好消息,而與此同時,控股股東達孜鵬欣的一致行動人姜照柏、姜雷將完成其清倉計劃的最後一步。3月,光啟技術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姜照柏、姜雷擬在未來6個月內,合計減持不超過6759萬股,佔總股本的3.14%。姜氏兄弟是資本市場的知名人物,憑藉旗下鵬欣系的資本運作,其相繼控制了國中水務、鵬欣資源、大康農業等多家上市公司。

實際上,2017年11月,姜照柏、姜雷就擬清倉退出,而在此之前光啟技術披露了與中國聯通、雄安新區等達成戰略合作等多重利好,從軍民融合到物聯網、無人駕駛,合作項目幾乎涵蓋了所有熱點。

2018年1月5日,深交所對公司下發問詢函,要求其披露信息不得含有宣傳、誇大模糊等性質的詞句以及誤導性陳述,不得追逐市場熱點和通過信息披露配合股價炒作。兩名股東的清倉計劃遂拖延至今。

與源源不斷的戰略合作公告相悖的是,公司對待超材料項目進展的陳述略顯曖昧。2017年1月,光啟材料完成股票非公開發行,募資約68.9億元。公司稱,這筆資金將用於超材料智能結構及裝備的“產業化項目”以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事後關於項目進展及具體訂單,公司均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不多贅述。

上述超材料產業項目預計何時達產?兩名股東頻頻減持的原因是什麼?清倉意願強烈是否說明股東對公司未來不看好?近日,《投資者網》致電光啟技術並向其發去調研函,工作人員稱將在領導看過問題後回覆,幾次拖延後,對方仍未給出回應。

光啟技術超材料具體進展無從得知,不過公司對於理財的熱衷卻是有目共睹的。Wind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光啟技術已耗資131.85億元進行理財投資,持有理財產品個數55個。而這也成為其美化報表的一大法寶,2018年公司獲得理財收益1246.1萬元,同時獲得政府補助2384.7萬元。

除了在股市募資、尋求政府補助外,控股股東達孜映邦還通過股權質押“補血”,2018年達孜映邦披露補充質押公告十多次,為此深交所曾下發問詢函,要求公司回答質押融資的主要用途、是否存在被強制平倉的風險等,公司的回答仍是一以貫之的“用於超材料的研發和產業項目建設”。據Wind數據,光啟技術第一股東達孜映邦最新質押股數佔其持有數的92.7%。而近三年來,光啟技術股價明顯跑輸大盤,2017年下跌25%,2018年下跌40%,2019年至今上漲約13%。

股價表現不佳背後是投資者對光啟技術的質疑,身披“黑科技”外衣,光啟系已經在資本市場講了多年故事。光啟技術官網介紹,公司率先研製並推廣超材料航空結構件、光啟飛行包、智慧城市空間大數據平臺“雲端”號、臨近空間飛行平臺“旅行者”號、超級WiFi等系列產品,引領時代發展。累計申請專利超過4600件,授權超過2600件。

不過根據2018年財報,目前超材料警用智能頭盔已投入量產,其他交付產品名稱統一為“某超材料隱身產品”,而更多產品目前還在概念階段,以“隱身衣”為例,公司創始人劉若鵬2009年聲稱研製出此項技術,表示有可能在五年內投入軍用,而如今十年已過,遲遲不見官方披露“隱身衣”技術的開發和使用進程。

有關光啟系的質疑在知乎網聚焦,有自稱光啟技術的離職員工表示:“公司一線研發大部分是應屆畢業生,人員年離職率超過60%以上,活下來主要靠資本市場吸血與政府補貼,各種黑科技都是買的國外公司,除了給公司融資帶來便利,並沒有轉化為實在利潤。”《投資者網》就上述言論請光啟技術董秘姚婧、證券事務代表劉天子予以置評,截至發稿,對方仍拒絕做出回應。(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