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1864年7月,经过11年艰苦奋战,九帅曾国荃吉字营湘军炸毁太平门,攻破天京,幼天王洪天贵福狼狈出逃广德,忠王李秀成被俘虏。在两江总督府,曾国荃对李秀成一顿羞辱,还亲自用利器割其肉,致使鲜血直流,可忠王李秀成不为所动,还痛斥他:“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英雄之气丝毫未减,着实令人敬佩,不亏是一条硬汉。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李秀成如此硬气,引起了曾国藩之注意,于是他从安庆来到南京,亲自与李秀成展开对话,会一会这老对手。与曾国藩长谈后,李秀成决定写下《自述书》,谈谈自己参加太平天国之具体经过,并总结天国失败之经验教训。写自述,这无可厚非,石达开、陈玉成、洪仁玕、赖文光等被俘虏时也写,只是字数、内容有所差别而已。但是,李秀成之《自述书》却引起巨大争议,文中之“收齐章程”以及用语之“卑躬”,成为他“投降”清朝之依据,是晚节不保之表现。

至于李秀成是否真的有“投降”倾向,这是一个争议颇多之话题,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李秀成是忠臣,并撰写《忠王李秀成的苦肉缓兵计》、《李秀成伪降考》两篇文章进行论证。罗尔纲认为,李秀成并非真的投降清朝,而是玩“缓兵之计”,效仿姜维故事,挑起满清与曾国藩之冲突,从而再次复兴太平天国。当然,许多学者对此否认,所以,李秀成是否“投降”,实乃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一大悬案。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仔细研读《李秀成自述》,再结合当时之局势,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也应该给予肯定,即是李秀成依然对复兴太平天国抱有某种希望,并精心策划一着旨在复兴天国之战略布局,且进展相当顺利,可因此人逞英雄主义,毁了李秀成之精心布局,也毁了太平天国复兴之最后希望。

从当时之局势看,复兴太平天国并非不可能,可行性相当高。首先,幼天王顺利出逃广德、湖州,最高领袖尚在,军心不至于动摇。其次,天京虽然被攻破,但太平军精锐几乎没有太多损失(“勤王军”因缺粮没参加保卫天京战斗),李世贤、黄文金、汪海洋、陈得才等尚拥兵几十万,具备复国之实力。再次,盟友捻军正在快速崛起,是一支可以借助之精锐力量。最后,关中空虚,陈得才早年已经探好路,太平天国可以在陕西立足。

复兴太平天国,条件具备,若想顺利实现,最关键是要做到这点——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去陕西,并扎下根。道理很简单,幼天王是最高领袖,可以号令全军;有他在,太平军余部才会看到胜利之希望,才会团结一致,不论为乌合之众。这一点,李秀成自然知道,而且也是这么去做了。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复国第一步:欺骗曾国藩,扬言“幼主已死”,保护幼主人身安全

前文说过,复兴太平天国之关键是保护幼主,所以,李秀成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幼主人身安全。那么,幼主当时是否安全,有无生命危险?答案是肯定的。洪天贵福虽说已经去了湖州,到了悍将黄文金哪里,且有洪仁玕辅佐,但清军此时正云集江南,李世贤、汪海洋、陈得才手中几十万兵马则在江西、福建、湖北,远水救不了近火。若是曾国藩知道幼天王尚在,全军攻击湖州,黄文金就算再厉害也保护不了他。所以,李秀成要让曾国藩相信“幼主已死”,让其放弃追查幼天王之下落,“我与幼主两下分离,九帅之兵,马步追赶。十六岁幼童,自幼至长,并未骑过马,又未受过惊慌,九帅四方兵追,定然被杀矣。若九帅马步在路中杀死,亦未悉其是幼主,一个小童,何人知也。”说的是,温室中长大的小孩,没啥生存技能,此时肯定死在兵荒马乱之中,小小孩童,死了也没人知道。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复国第二步:对曾国藩玩“诈降”,提出“收齐章程”,自己出山

幼天王保全后,下一步则是自己出山,将分散各处之太平军余部聚集在一起,而后才可进军关中,抱团取暖,东山再起。那么,自己如何才能出山呢?这就要取得曾国藩之信任,对其玩“诈降”,让曾文正相信自己已经投靠大清。所以,李秀成便向曾国藩提出“收齐章程”,让自己出去召集余部,而后将其解散,免得中华民族继续遭受战祸之苦,“愿收齐人众,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酧旧日有罪愚民。若我主在邦全,我为此事,是我不忠。今主死国亡,我兵数十万众乱坏世民间,我不能卫固其害民,皆我之罪也。天朝失国,令蒙恩贷,愿代收齐报德。”向曾国藩示好。此外,收齐中有一条:“查幼主果能到外,再有别样善谋,又再计较,此人必不能有了。”表明自己拥戴清朝,绝无二心。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复国第三步:召集太平军余部,商议对策,面授机宜

李秀成向曾国藩“诈降”成功后,下一步行动必定是召集太平军余部,而曾国藩一旦同意让李秀成去收齐余部,自然也就下令麾下湘军暂停进攻,给他足够时间去召集余部,也表示朝廷之宽大。至于如何召集余部,让其放下武器,李秀成在自述中有提到,如“欲将听王陈炳文收复。陈炳文与我至爱,两好作为亲亲。我今被获在此,我文至,其定肯从。其各肯从成此事,因我在此,各有去路,定而成也。陈炳文从,汪海洋亦至,我家弟从,朱兴隆、陆顺德从之定也”;“欲收我弟,速见功者,求中堂行文取其母到皖省,我行文前去,可速成功定也。其祖母至孝,今我被擒,办此者之易甚也。其母不到,我文前去,迟些日期,亦可成事。”也就打感情牌,说服部下归顺朝廷。当然,李秀成不会真的这么做,而是会面授机宜,与之商议复国大计,策划好复兴之路。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李秀成如此精心设计复国计划,进展相当不错,虽然曾国藩没有让其出去“招降”太平天国余部,但至少湘军已经暂缓进攻,幼天王“已死”也被曾国藩接受,为此,曾国藩还向朝廷邀功:“据李秀成供,湖州、广德之贼,即可不攻自遁”,“(幼天王)必死于乱军之中,当无疑义”。也就是说,曾国藩已经相信太平军余部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惧,他们会自己逃散;幼天王也死了,朝廷用不着再费心操劳。曾国藩如此自信,后来幼天王被发现尚存活,左宗棠参劾他一本,两人矛盾公开化,至老死不相往来,也许这是李秀成没有想到的吧。

事实证明,曾国藩是部分相信了李秀成,本部湘军不再继续追杀太平军残余,而是留在天京城内抢夺财物,曾国荃“吉字营”、鲍超“霆军”纪律败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堪称强盗。可以说,李秀成已经为太平军余部赢得时间,赢得护送幼天王去陕西之千载良机,可惜因这位名将逞英雄,毁了李秀成之计划,也毁了太平天国复兴之最后希望。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黄文金(1832年—1864年),广西博白人,拜上帝教元老,金田起义时带着5000兵马入伙,贡献值与石达开一样。因不是平在山元勋,所以地位不高,但不能否认的是,黄文金打仗非常勇猛,与罗大纲、胡以晃、林凤祥、李开芳等并称“五虎上将”,左宗棠经常被他击败,于是称他为“老虎”。湖州保卫战期间,孤军迎战淮军、楚军、洋枪队、太平天国叛军,歼敌两万余人,差点击毙左宗棠爱将蒋益澧,不是一般的牛。

天京陷落后,幼天王跑到了湖州,黄文金将其迎接入城,而后便与洪仁玕一起护送幼主去湖北找陈得才,而后去陕西关中,建立新基地。当时,因李秀成工作得力,曾国藩大军并未追击幼主一行(人都死了,追干嘛),围堵黄文金的主要是席宝田、潘鼎新等三流将领,算是来扫清“残余”。黄文金的这支部队,人数有10余万,其中一万多是黄的嫡系,战斗力相当强悍。若是不出意外,这支大军肯定能摆脱清军追击,顺利会合陈得才,而后去关中,东山再起,实现太平天国之复兴。但是,黄文金过于勇猛,每次遇敌均一马当先,率先杀入敌阵,后在宁国冲锋时被枪炮击中,不治而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李秀成狱中布局复兴太平天国,进展不错,因此人逞英雄而失败

黄文金不顾主帅身份,逞英雄主义,代价相当惨重。护送幼天王的这支队伍,就他一人打仗厉害,洪仁玕善长政治,而非军事;黄文金一死,全军立刻混乱,不久在江西境内被席宝田击败,洪仁玕被俘虏,幼天王虽暂时躲过一劫,可后来也自投罗网,跑去湘军大营“送死”。幼天王一死,太平军余部群龙无首,军心涣散,不堪一击,扶王陈得才因军队溃散惨败黑石渡;李世贤、汪海洋则相互争权夺利,汪海洋暗杀李世贤,军心更乱;嘉应州决战时,丁太阳等叛降清兵,汪海洋腹背受敌,被十几杆枪爆头而亡。至此,太平军余部基本败亡,复兴太平天国之希望就此破灭。

综上所述,李秀成被俘虏后精心策划复兴太平天国,并为太平军余部布好局,且进展相当顺利。可惜,猛将黄文金不顾主帅身份,逞英雄主义,屡屡冲锋陷阵在第一线,被枪炮击中而亡。黄文金一死,“护驾”大军很快溃散,洪仁玕、幼主等均被俘虏,后受凌迟而死。没了幼主,太平军余部思想混乱,没了奋斗目标,不是战败溃散就是自相残杀,或者投降清朝,太平天国复兴之希望就此破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