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e
在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衝鋒槍大放異彩,德軍更是大量列裝衝鋒槍,而且英國的斯登衝鋒槍造價才9美元,這麼便宜的裝備,中國軍隊為什麼沒有大量列裝呢?
很明顯,中國不大規模列裝威力大的衝鋒槍是有自己的原因和無奈的,首先衝鋒槍的成本並沒有讀者想的那麼低,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軍工業停滯不前,生產步槍都頻頻炸膛,根本沒有實力生產衝鋒槍,大量進口衝鋒槍更是痴人說夢,由於地緣的限制,中國不管接受哪個盟友的支援,不是海運就是空運,成本和途中的損耗都極大。<strong>
此外,槍有了子彈還是個問題,一方面造不出那麼多子彈供應大規模作戰,另一方面運輸也很成問題,這樣一來衝鋒槍就成了中國軍隊中某些特定小部隊所獨有的裝備了。
裝備不起還不是主要問題,畢竟在抗戰之前我們的太原兵工廠有能力仿製湯姆森衝鋒槍了,年產量還達到了一萬隻,抗戰爆發後的中央政府總不會沒有當年一個軍閥的實力強吧?而且如果真的需要,抗戰初期進行關鍵零部件的大量進口,和生產線的直接進口並不困難。真正原因是衝鋒槍並不適合中國國情。
首先我們的對手就沒有裝備衝鋒槍,如果我們大量裝備從射程上肯定會非常吃虧,人家打得到你,你打不到對面。如果真是這樣,日軍不需要任何戰術,站在中國軍隊的射程外消耗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就可以了,就想當年弓箭對洋槍一樣。
再來看看中國的國情,中國戰場和蘇德戰場不同,中國大部分戰場都是在野外,南京會戰以後中國軍隊很少死守城池,也很少與日軍發生巷戰,中國領土幅員遼闊,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邊打邊撤。而蘇聯則不然,那麼多部隊退到遠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只能死守莫斯科等大城市,與德軍展開激烈的巷戰,衝鋒槍在巷戰中的作用要遠大於野戰。
在中國戰場上無論是野戰還是防禦戰,對槍械射程都有一定要求,日軍制式步槍射程遠,如果中國軍隊配發衝鋒槍,只能在野戰中當做日軍的活靶子。而輕重機槍則可以滿足這一要求,雖然也存在採購,彈藥等問題,但與批量裝備衝鋒槍相比成本還是要低很多。
最後,衝鋒槍顧名思義是衝鋒時候用的槍,中國軍隊衝鋒一般都用刺刀,這也體現出中國並沒有實力大規模採購或者生產衝鋒槍,不過好在對陣的日軍也同樣用不起衝鋒槍。我們是沒有必要使用,日軍真的是實打實的用不起,日軍甚至沒有那麼多資源來製造子彈,運輸更是麻煩事。
綜上所述,中國軍隊不大量列裝衝鋒槍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衝鋒槍不適合中國戰場,威力大射程遠的輕重機槍才是中國軍隊的寵兒。
<strong>
鄧海春
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那也要看誰製造,別說中國軍隊列裝不起衝鋒槍,就是二戰時軍工生產爆棚的日軍也列裝不起。
今天,縱橫跟大家聊聊二戰時期衝鋒槍和步槍的取捨問題。
二戰時各國步兵班的武器配置
衝鋒槍的特點是體積小,靈活輕便,攜帶子彈多,瞬間火力提升快,在前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了一定的效用,然而,卻並未完全取代步槍。下面我們通過各國最小作戰單位的實際武器配置來說明。
二戰時期美軍步兵是各國火力配置的模範,一個班要配備8把加德蘭自動步槍,1把勃朗寧輕機槍,1-2把湯姆遜衝鋒槍,是二戰火力最猛的國家;
德國亦是二戰中的陸戰強國,一個步兵班可以配備6-7把毛瑟98K步槍,1-2把衝鋒槍,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每個班都配備一挺MG42通用機槍;
日本我們都是知道的,千年的王八,萬年的三八大蓋,一個13人的分隊,有7-8把三八大蓋,一把歪把子輕機槍,二戰後期才有可能配備衝鋒槍;
蘇聯是二戰中當之無愧的軍事強國,寧肯不吃飯,也要背子彈,一個步兵班有一挺輕機槍,6把步槍,2把衝鋒槍,1942年後改為一挺輕機槍,其餘全是衝鋒槍;
中國的軍隊就沒法跟人家比了,能拿的出手的估計就是抗戰前老蔣整的德械師了,德械師一個班12人,一挺捷克輕機槍,剩下全是中正式步槍,德械師被打殘後,基本就變成了萬國造。
由此可見,衝鋒槍在二戰中並沒有被普及開來。
縱橫認為衝鋒槍沒能完全替代原因還是有很多的,如下:
並不是每一個國家制造衝鋒槍的成本都很低
衝鋒槍的製造可以說是武器製造的一大改良和進步,在二戰的前期衝鋒槍的製造成本還是很高的,並沒有普遍流行起來,直到上個世紀40年代,二戰進入到白熱化的時候,衝鋒槍才發展到全盛時期,無論是性能還是裝備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實上個世紀40年代衝鋒槍能夠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工業製造時衝壓、焊接等工藝的進步,簡化了槍支結構,降低了成本。
不止是衝鋒槍,就是機槍在這一時期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德國在1942年之前最倚重的機槍就是MG34機槍,性能及其優良,成為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撐,然而致命的缺點就是結構太複雜太複雜,導致製造工藝也複雜,製造一把MG34需要很大的成本。
當時正值蔣介石大肆購買德國武器期間,德國向蔣介石推銷這款機槍,老蔣也認為太複雜,容易壞,壞了就修不好,還不如捷克式輕機槍來的實惠。
然而,MG42機槍利用金屬衝壓技術對MG34進行改良,除了在性能上,在生產成本和時間上照比MG34機槍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說,這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但是,這種生產工藝上的進步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擁有的,中國肯定是不可能了,日本工業生產能力雖然很強,但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這種工廠化流水線式的生產,對於日本還是有難度的。
衝鋒槍太浪費子彈,一般國家根本就用不起!
另外,即使能夠造出來,也未必能用得起,相比於槍,子彈的造價更高。
據說一發子彈頂三斤小米,機槍雖然費子彈,但機槍大部分都是不移動的,並且有副射手,可以在一旁收彈殼,這樣的話,可以省下很多彈殼。
而衝鋒槍是衝鋒時候用的,打的子彈雖然多,卻不可能收回彈殼,這要是人手一把衝鋒槍,不能打日本人打敗,首先就把自己國家打窮了,戰爭說到底打的不是仗,而是錢。要是有打衝鋒槍子彈的那個錢,用在其它上面豈不是更好?
衝鋒槍需要大量的子彈,對於士兵的負重也是一個問題
美國是二戰中打出子彈最多的國家,然而你看美國人出門的時候,不是飛機就是汽車,很少有完全靠腳走路的,所以,人家的子彈是用車拉的。
中國的運輸能力太差,除了國民黨的精銳有幾個車外,大部分的軍隊都是靠雙腳走路,1938年國軍才整出來第一個完全機械化的部隊,也就是第200師,可以不完全靠腳走路。
如果要是全員衝鋒槍,那子彈就去背吧,除了背子彈,還要背手榴彈什麼的,你看看八路軍身上背的手榴彈,你還忍心讓他背更多的子彈嗎?你的良心呢!
衝鋒槍射擊距離太短,並不適合中國戰場
實際上,衝鋒槍配坦克是絕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因為衝鋒槍雖然射速快,火力足,射擊距離卻很短。
亞洲戰場不流行坦克,也流行不起來,所以,亞洲的二戰跟歐洲的一戰很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射擊距離遠,在戰場上,最講究的就是精準射擊,跟歐洲戰場根本就是兩回事。
趙剛用三八大蓋五百米外就能爆頭,你用一把只能打出兩三百米遠的衝鋒槍,豈不是要被人吊打嗎?
另外,火力還是要講究配置的,意味追求火力也不行,應該將遠近射程,射擊密度,爆發力都考慮其中,這樣的話,如果部隊有了機槍,衝鋒槍也就是一個備用火力支撐。
史論縱橫
衝鋒槍成本較低的是司登衝鋒槍,而中國軍隊同樣大量裝備了衝鋒槍。
抗日部隊的衝鋒槍可能會來自十幾個國家,各種各樣。中央軍地方軍都會裝備,裝備面積還算挺大的。國內武器,一直是萬國造。
我們看抗日劇,裡面最多的是司登和M3,這兩把在各種神劇中爛大街的衝鋒槍,抗戰前期中期壓根沒有。甚至是,槍還沒造出來呢,就人手一把了,導演V5。
湯姆遜衝鋒槍
中國軍隊是早於美軍就開始裝備湯姆遜衝鋒槍的,閻錫山的兵工廠中就大量生產仿製湯姆遜衝鋒槍,晉綏軍中就裝備了想放數量的晉造湯姆遜衝鋒槍。而同時期的湯姆遜衝鋒槍並不被美軍所能夠看好,原因之一就是湯姆遜衝鋒槍的造價實在是太昂貴,而美國當時黑幫對於湯姆遜衝鋒槍就比較熱愛了,湯姆遜衝鋒槍是他們必備的武器。
MP18衝鋒槍
MP18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產品,德軍大量裝備此槍,而此槍也傳入了中國。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為了擴充軍力,都大量裝備衝鋒槍,其中就有MP18衝鋒槍。對於當時的德械師來說,MP18也是德械的一部分。所謂的德械師,也就是戴著德式頭盔,使用德國編制,仿造的德國步槍,德國衝鋒槍而已。
司登衝鋒槍
抗戰時期應該是沒有司登的,裝備的比較像司登的是加拿大的仿司登。而這把司登大量裝備中國軍隊的時候是在1946年,內戰時期使用的多。而如果看到1937年國軍就用這把槍了,還是換臺吧,這把槍是1940年才出現的。
M3衝鋒槍
這把槍同樣在抗日劇中爛大街了,到處都是,幾乎成了國產戰爭片的標配,導演也絲毫不在乎年代問題,不在乎這把槍到底有沒有。如果這樣,其實不如人手一把95,擺明了態度,就是不懂,也別拿出來誤導觀眾。這把槍大量流入中國也是在解放戰爭後期。
子彈費錢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衝鋒槍多種多樣,還有幾個國家的幾種衝鋒槍。衝鋒槍裝備數量還是挺多,但是子彈打的都是錢啊,很多時候,有槍無彈的情況經常出現,很難辦的。
後期中國軍隊使用的衝鋒槍,子彈都是從國外直接進購的,而不是自己生產的。受限於當年的兵工廠質量參差不齊,造出來的子彈也有很大差別。當時的兵工廠水平有多低?舉個例子,本來中正步槍是能甩三八大蓋幾條街的槍,但是,受限於兵工廠的水平,造出來的槍不行,子彈不行,很多子彈只能飛200米。
軍武文齋
這張飛奪瀘定橋的油畫當中已經展示了衝鋒槍在我國是使用很早的,甚至是衝鋒槍剛剛誕生不久我國就已經進口和仿製了這種自動武器……我軍飛奪瀘定橋時,把能收集到的衝鋒槍和駁殼槍都裝備給了這些捨生忘死的戰士,據後來統計當時一共給突擊隊配備了7支仿製的德國的M18衝鋒槍,使突擊隊人數雖少但火力密度大大超過了守橋的敵軍!在局部火力的優勢下一舉攻取到了對岸!
天津大沽船廠仿製的德國M18衝鋒槍,後來的日本“百式”衝鋒槍也依此為藍本製造。
所謂衝鋒槍容易製造這個問題要看由誰來製造,在工業化國家它當然是容易生產和價格便宜的,比如二戰期間著名的:司登衝鋒槍、M3衝鋒槍、PPS–43衝鋒槍,都是在大戰緊張時刻部隊缺乏基本武器時應急製造的武器,不但易於製造,價格還非常便宜僅十幾個美元就能製造出來一支……但是製造這些世界名槍的英國、美國、蘇聯都是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最基本的戰略物資鋼鐵在二戰全面爆發的1942產量都在超過了1000萬噸,美國甚至達到了7000萬噸!有了鋼鐵才能有條件製造所需的武器,否則就是想製造也沒有材料!這還沒有包括製造子彈所需的銅、硝化甘油、硝化棉,後倆種化學品是子彈的發射藥,需要有相當規模的硝酸產能才行。
我國抗戰前仿製的最著名的“晉造湯姆森”衝鋒槍,由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製造,年產量1萬支,抗戰期間“晉軍”使用它也確實給來犯的日寇沉重的打擊!
但是,與二戰期間其他世界知名衝鋒槍300萬以上的規模產量相比實在是太少了,糾其原因就是最基礎的鋼鐵、有色金屬工業和化學工業太落後導致了原材料供應緊張,並且加工槍械所需的各種機床全部需要進口,還有就是技術工人也太少了……“晉造湯姆森”雖然在當時屬於先進裝備,但是它結構複雜,零部件相對來說較多,這些都造成了加工程序多費工時,這也是它產能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如果抗戰期間我軍要是有十分之一的軍隊是這樣的裝備水平,日寇也不會過於猖狂。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我國當時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基礎工業水平極低,從事軍工生產的工業人口過少是原因。
武器裝備的製造是工業化發展的產物,農業化國家可能通過進口原材料和設備加以小規模生產,但是非常有限的產能不足以改變落後軍隊的面貌,雖然衝鋒槍在製造技術水平上可能低於步槍,但是步槍是低射速武器,一分鐘發射40發子彈已經很快了,而衝鋒槍幾個點射就將30發的彈匣打空,這樣巨大的消耗農業國和資源匱乏的國家根本承受不起,所以他們寧可減少火力密度也要保持戰鬥時間的持久性,步槍配發40發子彈也許可以堅持幾個小時,而衝鋒槍200發子彈可能半個小時就會打沒了,沒有子彈的槍就是燒火棍!
由於是本鄉本土製造出來的武器,
“晉造”除了晉軍使用以為,還流向了民間的“自衛團”一類的武裝,“晉造”的口徑是11.25㎜,與原版的“湯姆森”11.43㎜有差別,但是這點絲毫差別不影響兩種口徑子彈的通用。
總得來說,抗戰前我國就已經在一定範圍之內裝備了一定數量的衝鋒槍,但數量仍然非常有限,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且原材料的缺乏、加工設備和加工手段的缺乏更是限制了它的裝備量。
皇家橡樹1972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中國經濟實力不行。眾所周知,打仗的就是工業實力與經濟實力,而剛剛度過軍閥混戰的中國,其經濟實力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雖然衝鋒槍可能成本比步槍低,但是子彈的消耗卻是令人感到恐怖的,以當年的中國經濟實力根本無法支撐起那麼大的軍事消耗。
其次,萬發子彈的殺敵人數明顯低於步槍。以日本為例,其實二戰中日本也研究了衝鋒槍,但是由於物產少,資源匱乏,其在戰場中幾百發子彈即可擊斃一人的成績來看,衝鋒槍顯然被遠遠的不如步槍,所以沒有大批量生產。那麼作為當時比日本還差的我國更不會大量列裝了。
再次,射程有限。雖然本人不是太懂軍事,但是衝鋒槍的射程明顯低於步槍,這是有目共睹的。而在野戰與陣地戰中顯然步槍更具優勢,必經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那你必然要通過血的代價來彌補距離的不足。
最後,個人認為也有可能是工業實力的不足,必經當初我國造的比較成熟的步槍,卡克等一系列問題都比較突出,要是大批量生產這種問題十足的衝鋒槍,那可真是拿軍人的性命開玩笑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polityW
一再說過沖鋒槍跟步槍的關係,在正規軍部隊大量列裝換裝,不是換一把槍的問題,而是整個戰術思想,整個訓練大綱都得換的問題。不過這裡只問了兩種槍的成本問題,就先不說別的事,就說成本上的話題。
二戰時期衝鋒槍生產成本低,得看是說那個國家,反正當時的中國肯定不在此列,當時國內的兵工廠,無一不是有志之士費盡心機,花了血本建立起來的,加工機械,工廠管理,甚至最初的操作工人,都是花了大錢請來的所謂“洋員”,這種完全沒有自己工業基礎的軍工體系,完全就是原本洋務運動的延續,軍工上基本的原材料鋼鐵,尤其是製造槍炮的鋼鐵,都需要進口,自己無法滿足。
抗日戰爭時期,連一貫做熟了的漢陽造和中正式,產量都一直趕不上來,要是再加工新品種衝鋒槍的話就是添亂了。而且總的來說,國內軍閥林立,早已習慣裝備靠買,各個部隊當中,時謂“花機關槍”的衝鋒槍裝備量並不低,1.28淞滬抗戰,跟日本海軍陸戰隊打,雙方就都拿著伯格曼狂掃。而當時遠東工業力量最強的日本,因為陸軍戰術思想的保守和遲鈍,一直到已經覺得前景不妙,才開始生產百式衝鋒槍,但也沒來的及大規模列裝。中國方面也許是一直軍閥混戰的關係,對實用性的裝備比日本敏感的多,各軍閥部隊有條件,有能力的,早就給自己部隊中精銳配上衝鋒槍,一般都是各級貼身衛隊的待遇,最起碼也會想法裝備上後期有自動火力的盒子炮,所以,中國軍隊沒大量列裝衝鋒槍,不是認識問題,而是當時工業確實跟不上,沒這個能力。
李三萬的三萬裡
如果說是司登,波波沙,MP40這類使用自動槍機,而且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當時的國軍確實有能力大規模生產,尤其像司登這種靠衝壓、焊接、擰螺絲固定的便宜貨生產起來是一點沒問題。
而且自由槍機的原理和手槍彈的低膛壓,讓他槍機和槍管結構都不需要像步槍設計的那麼堅固。
咱們當時不大規模生產不外乎幾個原因。
一個是衝鋒槍起源於一戰,應用場景是尖刀部隊抵近突破敵陣、或者是步兵班中的單兵便攜火力補充。作戰距離近,而抗日戰爭中我軍守勢為主,明顯防守情況下射程更遠,精度更好的機槍和步槍更實用。
也因為他作戰距離近,在歐洲戰場上衝鋒槍的應用場景往往都是機械化步兵作戰。搭載坦克或者半履帶車抵達戰線之後立刻下車突突突作戰。而我們那會機械化程度....
老生常談的工業產能問題,不僅僅是子彈喂不飽衝鋒槍。當時連步槍和機槍這兩個需要優先保障的武器都產能不足,衝鋒槍的生產製造肯定是不用想。
不過在戰前,各路軍閥還是有購買和仿製不少衝鋒槍的,比如晉造.45湯姆遜,比如青島鐵工廠的MP18。
瘋狗的輕武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衝鋒槍多種多樣,還有幾個國家的幾種衝鋒槍。衝鋒槍裝備數量還是挺多,但是子彈打的都是錢啊,很多時候,有槍無彈的情況經常出現,很難辦的。
後期中國軍隊使用的衝鋒槍,子彈都是從國外直接進購的,而不是自己生產的。受限於當年的兵工廠質量參差不齊,造出來的子彈也有很大差別。當時的兵工廠水平有多低?舉個例子,本來中正步槍是能甩三八大蓋幾條街的槍,但是,受限於兵工廠的水平,造出來的槍不行,子彈不行,很多子彈只能飛200米。當時中國是多麼的艱難,在和日軍作戰的時候,槍支不足,彈藥不足,火炮不足,沒有坦克,面對日軍小薄皮坦克,我們都只能是身背炸藥包拿人去換,那個時候,日軍一個大隊的火力就敢比中國軍隊一個軍的火力,在這樣的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面對在前期的幾場大會戰中的失敗,大家還吐槽嗎?
一個字,就是窮。我們八年的消耗量,只能抵得上蘇聯一年的消耗量,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就將我們一年的量消耗掉了。我們在打常德保衛戰的時候,消耗的子彈是5000多萬發,這是當時我們半個戰區的儲備。而八路軍和新四軍,八年消耗的子彈只有2000來萬發。蘇聯在二戰中只打了四年,打了171億發子彈,美國也是打了四年仗,國內生產了414億發子彈。我們呢?我們全面抗戰打了八年,生產了11億發子彈,還不如美國的那點屁零頭。算上外國支援我們的,我們在八年全面抗戰中,消耗掉的子彈也不過30億發而已。如果中國軍人一個人敢呼叫炮火支援了。我們就膽兒肥了,我們敢去白宮喝雞尾酒去。
大風起兮偶飛揚
我記得是有的啊——德國花機關MP18衝鋒槍。當時我們的單兵火力甚至比本子強。
但是總的來說,列裝數量一定沒有西方大戶們多(這不廢話嗎)。題主說步槍的造價高而衝鋒槍造價低廉,這個不假。就像有人說把莫辛納甘槍管掰開就是兩把波波沙一樣。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子彈幾乎無法自給自足,自然是越便宜越簡單的東西更好。衝鋒槍雖然造價低,但是耗彈高啊。就像買一個白熾燈和節能燈一樣。白熾燈便宜,耗電高,節能燈貴,耗電少。久而久之,自然是節能燈更便宜
還有我們面對的是本子,他們根本就沒把衝鋒槍當回事,崇尚所謂的“精準射擊”與“白刃戰”。這種理念較為原始,但是我們也要迎敵啊(畢竟在裝甲與火炮甚至陸戰機下,輕武器的效果微乎其微),就要對付本子的白刃戰(近戰本子不能隨便開炮吧),所以我們要多練習拼刺,就要用到大刀和步槍。並且步槍對於後勤的壓力不是很大,畢竟當時我們半自動裝備少。所以,我國當時沒有巨大規模列裝衝鋒槍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以上是南黎帶給您的解答,有什麼錯誤敬請指出ヾ(❀╹◡╹)ノ~喜歡的朋友們不妨點一個關注吧~
南黎233
這個問題首先提的有問題,所謂衝鋒槍比步槍成本低是有前提條件的,而這一條件並不適合二戰期間的中國。
就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言,有資源並且技術雄厚的歐洲國家,為了彌補兵源不足,提高火線殺傷力,製造衝鋒槍是一個快速裝備武器的途徑。從英國製造司登衝鋒槍的經驗來看,確實比步槍成本低。前提是,英國人掌握了機械衝壓技術。這就解決了快速解決複雜工藝問題,據說當時造價不足10美元。
但必須是資源充足,後勤供給有保障,因為衝鋒槍彈藥耗費巨大。即便是二戰期間中國對手日本也不具備機械衝壓技術,生產成本是步槍的數倍,而且資源匱乏的日本根本裝不起彈藥。
另一個例子是二戰中蘇聯和德國,裝備卡賓槍的德軍和裝備波波沙的蘇軍。德國人牛啊,在當時就能大量製造自動步槍,這一點其他國家卻是比不過。
而蘇聯同樣缺少資源和技術,尤其是無縫鋼管技術。於是用兩塊鋼板錯位擠壓焊接解決了這一難題,低膛壓71發彈鼓波波沙誕生。
後來的結果證明,裝備卡賓槍的德軍由於製造工藝複雜,耗費巨大,成為大規模戰爭的弊端。而波波沙反而因為易於生產,成為持續為前線作戰的保障。簡易可靠性也比卡賓槍重要,在大規模戰爭中精準度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原點,二戰期間的中國是什麼情況?中正步槍,漢陽造也不能多造。抗戰正式爆發前,國民黨政府的子彈儲備量是百萬發。何來的研究製造那種槍支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