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其实这位曲阿小将并非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在《三国志》中也有明确记载:“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只可惜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未说出这位小将姓名,因当时太史慈与孙策交战于曲阿,故后人称此小将为“曲阿小将”。曲阿小将曾风靡一时,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甚至曾一度被认为是三国第一猛将,那么这位曲阿小将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年轻黄忠”一说究竟可信吗?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曲阿小将得以闻名当归功于《三国演义》的精彩叙说,该小将出场于《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当时孙策欲图刘繇的领地,引数十骑探察刘繇营寨,刘繇手下大将太史慈不忿,不顾刘繇劝阻,出营欲生擒孙策,出营时大呼:“有胆气者跟我来!”,这时刘繇帐中诸将皆沉默不动,唯有一小将大声应道:“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于是拍马追去,他的这一举动引得帐中诸将大笑。不过这名小将挺身而出的做法以及其豪言壮语确实深深吸引了不少读者,可谓英雄爱英雄,好汉惜好汉,乃真将士也。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曲阿小将勇气可嘉,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后面发生的事情,才是大家真正的深思之处。当时孙策有十数骑相随,且更有程普、黄盖这些东吴名将在其中,而太史慈仅有这一小将相随,但太史慈与孙策相斗近百回合,然而孙策的随从竟无一人前往相助,后来程普等人更是和孙策失去了联系,故使得读者浮想联翩。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有人说:程普等人之所以没能前往支援孙策,是因为受到了曲阿小将的阻拦。曲阿小将以一己之力阻挡程普等十数人,即使是虎牢关前的吕布尚无此勇,故有曲阿小将乃三国第一猛将之言。也有人说,程普等人之所以和孙策失去了联系,是因为孙策追赶太史慈太急,程普等人没追上,因此迷路了。当然还有一种“阴谋论”的说法,那便有人蓄意谋反,要致孙策于死地,从而故意延缓的追击速度导致和孙策分散。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这第一种假设是最为可信的,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三国中还有一位被埋没的名将——“曲阿小将”,故大家对曲阿小将的真实身份又是议论纷纷,其中说法最为普遍的一种便是“年轻时的黄忠”,毕竟在演义中,年过六旬的黄忠尚可与关羽大战,正所谓“拳怕少壮”,黄忠若在壮年的时候,恐怕吕布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对于此人是不是真的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这个问题,小编认为可信度并不高,原因有两点:第一,古代战争中确实存在“单挑”,就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一样,这也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礼法,只不过后来逐渐被破坏罢了,其实在宋代以前还是有迹可循的。而三国时代像武将单挑的事例确实还不少,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武将单打独斗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上孙策确与太史慈单挑,在演义中自然更不会有“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出现,所以小编更倾向于当时程普等人与曲阿小将都是在一旁观战。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第二,程普等人若真的群战曲阿小将,岂不是太有失颜面了?有身份的名将,以多欺少,战一无名小将,岂不让世人耻笑?其实在原著中写到,当时太史慈顾忌孙策人多,便边战边退,希望将孙策引到偏僻之处后将其擒之,故当时孙策急追太史慈,与程普等人失去了短暂的联系,后来太史慈与孙策双双落马后缠打在一起,而这时双方的援军都赶到了,所以程普等人应是在后追赶,只不过没想过上前相助孙策,而追赶得慢了些罢了。

三国中的曲阿小将是年轻时的黄忠?竟能力敌东吴十二名将?

要说曲阿小将是年轻时候的黄忠,就更不可信了。首先黄忠与刘繇没什么关系,黄忠属于荆州刘表的部将,与扬州刺史刘繇没什么瓜葛。其二,在正史上,黄忠死于220年,推测其年龄应在65岁左右,演义中更是直接说他年过七旬,而太史慈与孙策的那场大战发生于公元195年,若按演义推算,那时的黄忠已经年近5旬,显然不可能是演义中所说的“小将”!言尽于此,不知大家对曲阿小将又是怎样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