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雲淡天高163191643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有人刻意的去誇大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而有意的去淡化蘇聯和中國所發揮的作用。就我本人而言非常不恥這種說法。蘇聯和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無可替代。美國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美國的參戰,盟國上下壓力頓時減少了很多。而且由於美國的參戰,使得盟國加速了戰勝法西斯國家的速度。但在我看來蘇聯和中國的作用要比美國更大一些。坦率的說,蘇聯和中國缺少任何一個國家,盟國想要贏得二戰都屬於痴人說夢。但如果沒有美國參與的二戰盟國依舊有贏的機會。況且美國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必定會參戰。美國之所以參戰如此之晚很大程度上就是抱著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事實也同樣如此,憑藉二戰美國再次大發戰爭財,並且順勢接替了英國世界老大的寶座。


很多人否認中國對二戰作出的貢獻是因為當時的國家正是軍閥混戰疲弱不堪的時候。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即使這樣也不能否認中國對於抗擊法西斯的貢獻。當時的中國戰場雖然是次要戰場。但是中國卻死死的拖住了日本侵略者。就憑這一點哪個國家都不敢否認中國的貢獻。如果沒有中國的付出,蘇聯勢必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之下潰敗。蘇聯失敗也就意味著二戰盟國失敗。正是由於中國的付出才是的日軍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策應德國進攻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基本沒有受到日本的大規模進攻。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


要知道二戰時期蘇聯在德國的猛烈進攻中整個蘇聯搖搖欲墜。最後蘇聯硬是靠著戰略縱深和頑強的抵抗頂住了的軍隊進攻。如果沒有中國死死拖住日軍,日軍從西伯利亞策應德國進攻蘇聯的話,蘇聯必定會腹背受敵,即使美國馬上參戰也挽救不了蘇聯的失敗。中國在抗日戰爭過程中雖然沒有什麼亮眼的戰績。但是就憑著“捨得一身剮 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氣勢用無數的生命在抵抗侵略者的進攻並且策應盟軍。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軍,那麼蘇聯必敗,蘇聯一敗盟國必敗。


美國參戰之後,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打的難分難解。要知道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即使如此美國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擊敗了日本。如果二戰時期全盛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死磕,這個勝負真的猶未可知。所以說中國在戰爭中對日本侵略者的消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軍南下東南亞的時候,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抗擊日軍,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要不是中國遠征軍奮力抗擊日軍,整個東南亞就落在日軍之手了。“老態龍鍾”的東南亞英軍貌似在面對日軍的時候除了舉手投降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日本如果北上進攻蘇聯,二戰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1941年6月德國發起對蘇聯的攻擊,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的階段。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有人認為日本當時應該配合德國進攻蘇聯,但日本卻去進攻美國,反而拖累了德國,因此日本是豬隊友。這種說法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從日本當時的處境來看,南下是它的必然選擇。如果純假設的話,日本選擇北上,最終結局也不會更好,有可能會更慘。

一、日本南下是必然選擇

1941年6月,日本得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後,非常震驚。就在1940年的時候,日本剛剛選擇跟德國和意大利結盟,共同對付美國。當時德國外交部的計劃是拉攏蘇聯,建立一個大陸同盟。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對這個計劃也很熱衷。既然之前已經決定要與美國為敵,那麼最好就是能夠跟蘇聯結盟。準確來說,日本得知巴巴羅薩行動時,感覺又一次被希特勒騙了。為什麼說又呢?之前日本跟德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時候,說好一起對付蘇聯的,結果1939年德國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當時就覺得德國背叛了自己。正因為這樣,日本才產生了跟蘇聯緩和關係,轉而對付美國的想法。結果1940年,日本選擇跟德國、意大利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也就徹底得罪了美國,遭到美國的廢鐵禁運。現在德國進攻蘇聯,那麼日本該怎麼辦?

一直主張建立大陸同盟共同對付美國的松岡洋右這會兒變成了北進派,他叫囂著要乘機對蘇聯發起致命一擊。經過一番嚴肅討論之後,最終沒人鳥松岡洋右。諾門罕戰役的教訓讓日本陸軍在蘇聯問題上變得很謹慎,況且從現實層面來說,蘇軍數量比東北的日軍多,日軍需要時間集結。相比北方的蘇軍,南洋的英美實力顯得弱多了。海軍一直堅持南下作戰,去年才定下的方案,海軍已經在準備中了,怎麼能說改就改呢。南下的既定方案沒有改變,松岡洋右只好辭職。

經過聯席會議和御前會議的討論,日本最終決定對美開戰。他們的理由是,跟美國終有一戰,雖然勝利的幾率不大,但是越晚開戰,獲勝的機會越小,而1941年下半年是最好的時機。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御前會議上說,跟美國妥協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要求日本退出中國,那就意味著幾十萬將士的血白流了。只能儘早開戰,雖然可能會戰敗,但是要是再等下去的話,不出兩年,油料就會耗光,而美國在南洋的防務會增強,另外中國戰場也將無法維持。

說白了,日本南下,就是因為日本所需要的石油等戰略物資控制在美國手裡。南下,可以搶佔石油產地,然後日本還有機會跟美國打。

二、北上的結果

如果日本真的選擇北上,以當時的情況,日本恐怕會敗得更早一點。

前面說了,促使日本對美國開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源。日本發起對中國的全面進攻之後,依然能夠從美國那裡獲得所需要的廢鐵、石油等戰略物資。1940年5月,德國發起西線攻勢。而美國的態度開始變化,不但開始了對英國援助,對日本也逐漸強硬。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立之後,美國立即採用禁運廢鐵的方式回應日本。1941年7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的回應就是石油禁運。另外,德國發起對蘇聯的進攻後,美國很快就宣佈租借法案的範圍擴大到蘇聯。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北上進攻蘇聯,而不是進軍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同樣會遭到石油禁運。而日本進攻的蘇聯遠東地區,那時候並沒有高產量的石油。日本用有限的庫存資源去進攻一個無用之地,怎麼看都不划算哪。


蘇聯對日本一直有防範,在遠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兵力。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戰鬥力已經讓日軍領教過了。德軍雖然在進攻蘇聯,但是遠東地區的軍隊並沒有受到影響。日軍在遠東蘇聯紅軍面前,會有什麼遭遇呢?就算日本能打贏遠東蘇聯紅軍,佔領了遠東地區,德軍也能夠佔領高加索地區,獲得產油區。但對日本來說,高加索產油區太遙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日本投入有限資源去進攻蘇聯,美國必然會對其石油禁運,日本的飛機、軍艦、坦克將很快無油可用,成為一堆廢鐵。也就是說,海軍還沒發揮作用,就玩完兒了。日本海軍恐怕會心有不甘。

而美國的石油禁運,必然引起日本的反彈情緒,日本即使打敗了蘇聯,也依然會去攻擊美國。但是日本在進攻蘇聯時消耗了大量力量,而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到時候,美國以逸待勞,要收拾日本,恐怕會更加輕鬆。另外,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美國對蘇聯提供援助,日本短時間無法擊敗蘇聯,陷入消耗戰,變成了另一箇中國戰場,日本會因此死得更快一些。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陷入僵持的時候,德國盟友日本卻偷襲了珍珠港。這一事件,標誌著美國正式進入了二戰戰場,也為盟軍最終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偷襲珍珠港)

那麼,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配合德國一同進攻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會有所改變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擺在日本面前的一共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南下路線,就是日本出兵掠奪東南亞地區的豐富資源。

由於這條路線,正是日本在二戰中選擇的路線,因此其優缺點也清晰擺在了他們面前。

就優點來說,由於日本自身是資源貧瘠的島國,而美國又漸漸停止了對他們的資源出口。那麼日本軍隊南下,不僅可以解決資源短缺這一問題,成功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並且還能有助於他們對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構建。

而南下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由於東南亞國家,大部分都是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日本想要掠奪資源,自然就會招惹到其背後的宗主國。儘管歐洲的國家暫時自顧不暇,但美國卻肯定會向日本開戰。這樣一來,日本不僅會平添一個強敵,而且還會陷入多線作戰的巨大壓力之中。

(諾門罕戰役)

第二條路是北上路線,也就是日本向蘇聯出兵,協同德國佔領蘇聯。

當然,這條路線肯定是有好處的。畢竟假如日本能同德軍在莫斯科勝利會師的話,不僅除掉了蘇聯這個大敵,而且對軸心國集團會是一個極大的鼓舞,那麼整個世界就只剩下英美兩個國家能夠抵抗。如此一來,軸心國集團就會離征服世界更近了。

不過,北上也存在弊端。日本本來就資源匱乏,而即使他們佔領了蘇聯廣大的遠東地區,對中國戰場上的作戰,也沒什麼毫無幫助。甚至還會讓他們本就短缺的資源,更加緊張。

事實上,為了制定戰略進攻路線,日本早在1938年,就曾策劃過張鼓峰事件,其目的就是為了要摸一摸蘇聯的底。但由於時間太短,日本未能達到目的。

第二年,日本又在諾門罕與蘇聯大打出手。可偏偏在戰爭達到白熱化的時候,德國突然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舉動徹底寒了日本的心。

因此在1941年,當德國準備進攻蘇聯時,日本又跳出來和蘇聯簽訂了一個《蘇日中立條約》,自此正式放棄了北上這一選擇。

說穿了,日德雙方根本就是互不信任,各自為戰。這樣的結盟,註定會是失敗的。

(太平洋戰爭)

那麼,假如日本寧願犧牲自我利益,堅定北上,那麼二戰的結果會改變嗎?

答案是不能。

日本全力北上,的確有極大的可能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是,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那裡既沒有石油,也沒有其他資源。這樣,日本就會陷入資源短缺的窘境中。沒有資源,還是得向東南亞出兵,這樣一來,還是得招惹到美國,太平洋戰爭一樣不可避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日本北上支援德國,難度一樣不小。由於蘇聯國境龐大,到莫斯科的路途非常遙遠,因此蘇聯人只需要將鐵路炸掉,日軍就只能跋山涉水幾千裡,等他們走到莫斯科,莫斯科戰役早都結束了。

而且嚴格地說,日軍也不一定就能打得到莫斯科。由於蘇聯戰略縱深足夠,他們完全可以效仿中國軍隊的抗日經驗,將日本人死死拖住。這樣一來,日本不僅支援的目的達不到,而且還掉進了又一個泥潭中,這完全就是在自掘墳墓。

也就是說,假如日本北上,那麼他們僅僅是暫時避開了招惹美國這一弊端。但伴隨著戰爭的持續發展,日本將會很快在短時間內陷入資源用罄的局面中,他們的多條戰線將會迅速崩盤。如此一來,孤立無援的德國,同樣難有作為,軸心國一樣難逃失敗的命運。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斯大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干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斯大林當做傻子。


薩沙


我覺得,大的結果不會改變,但是二戰的時間將會延長。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軍,那麼,羅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會對日作戰。也就不會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對日攻擊,更不會有隨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這樣,日本用於太平洋的100多萬精銳部隊,便可以從東北直接攻擊蘇聯,加上駐守的關東軍,最多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對蘇作戰。

當時,蘇聯疲於應付西線戰場的德國人,對於東線戰場,我認為留守的遠東方面軍,僅夠用於防守。

不過,並不代表斯大林對於小日本沒有防備。保守估計,遠東方面軍尚可抽調20個左右的師,儘管都是二流的部隊。

總體來講,蘇聯的遠東軍總計可用人數不超過130萬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但當時的蘇軍,已經在戰爭中脫胎換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都有極大的改觀,雖然是二流的蘇聯軍隊,但戰力要強於日軍的精銳部隊。

同時,本土作戰的蘇軍,依託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便戰爭初期會稍處被動,但只要背靠戰略縱深,逐步後撤,抵擋住小日本應該不是難事。

東西兩線同時發力,蘇聯的形勢一定會非常緊張,但是!如果能夠相持一到兩年時間,英美等國必然能夠從歐洲戰場抽身來援。

所以,如果德日兩國同時攻擊蘇聯,相信二戰的結果不會發生改變。但!蘇聯方面將會有更多的犧牲。





文史不假



可以肯定地回答,日本沒有任何的機會。日本曾經為北進做過充分的準備,但是結果並不理想。首先,日本在俄羅斯1917年10月革命以後,曾經派遣日本軍一部對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進行干涉,但是最終干涉失敗,日軍撤離了西伯利亞。但是這個經驗就為以後的北進政策埋下伏筆。在日軍在掌握整個滿洲地區以後,就下一個進攻目標有過研討,這就是南進與北進之爭。但是最終日本還是決定南下,原因有多方面:

1)德國沒有向日本透露底牌,就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樣給外界的感覺德國與蘇聯不會有戰爭,日本也開始與蘇聯尋求和解,最終也簽訂友好條約,但是剛簽完德國就進攻蘇聯。讓日本措手不及。

2)日本曾經在張鼓峰等地與蒙古,蘇聯邊防軍邊境作戰,最終都是慘敗結束。

3)內部日本海軍為了與美國開戰,已經進行了2年多的準備,因為陸軍屢戰屢敗,所以海軍優勢論佔了上風。同時,美國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這才逼迫日本大本營決定南進,最終與美國進行決戰。

假如日本真的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在1941年時,日本的軍力已經不能與陸上的蘇軍進行抗衡,或許德軍在西線牽制住蘇軍,但蘇聯在遠東的100萬軍隊也會給日軍迎頭痛擊,原因是,日軍的坦克車不適應現代化作戰,這樣的坦克在發起集團進攻,就是活靶子,原因是日本鋼鐵資源不足,這樣在坦克鋼板厚度非常薄,完全經不起蘇軍的火箭筒打擊。其次就是日軍的火炮主要是山炮,一部分榴彈炮,這樣的炮對對方殺傷力不強,並且自身也容易受到打擊,蘇軍這時已經有火箭炮,對日本的壓制作用很明顯。最後是日軍的轟炸機與戰鬥機與蘇軍的轟炸機與戰鬥機也是差距明顯。日本軍並不是大陸軍隊,而是一支海洋強國,因此如果硬要進攻蘇聯,日本將付出非常的大的代價,也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橋本看日本


不會改變,戰略縱深是大國的優勢。蘇軍只要炸掉西伯利亞鐵路,西伯利亞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會幫蘇軍擊敗日本的。

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在1941年7月1日就正式電告日本首相,要求日軍進攻海參崴,趕在冬季來臨之前與德軍在蘇聯腹地會師。此後又不斷以各種說辭逼迫日軍履行盟友義務,與德軍共同夾擊蘇軍,但均不奏效。

諾門坎之戰雖是打疼了日本,但還遠沒有達到讓日軍膽寒的地步,日軍不願出兵完全因為沒錢,沒物資。日本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戰略資源,佔領的臺灣、朝鮮和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又沒有石油,鋼鐵產量少,且質量低,根本無法滿足日軍現代作戰的需要。

從財務的角度來看,侵華戰爭對日本來說是個虧本的買賣,中國的工業遠遠達不到日本幻想的“以戰養戰”的水平。日軍一直靠美國提供的石油、鋼材和機械支持戰爭,但到了1941年,外匯基本枯竭。

1941年時,日本急需解決的是戰略物資的問題,但是蘇聯的油田在高加索地區,比如曾經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巴庫油田就在南高加索。西伯利亞地遠人稀,並沒有得到蘇聯的大力開發,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日本又沒有財力,更沒有時間去開發。

由於石油缺口太大,侵華日軍的後勤補給全部需要依靠騾馬運輸,所以在1939年之後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鐵路沿線兩百公里之內。下圖是日軍炮兵部隊在中國南方行軍時的照片,論持久戰就是意識到中國的戰略縱深和日本國力之間的不匹配而得出的

日軍已經身陷中國戰場不能脫身,一旦蘇軍炸燬西伯利亞鐵路,缺少石油的日軍只能靠騾馬穿越西伯利亞的原始森林,這隻會加速日本的滅亡。日本國內對此是洞若觀火。不過日本也有自己的盤算,一旦德軍能夠擊敗蘇軍,關東軍依然可以進攻西伯利亞,參與戰後的分贓。

日本無意進攻蘇聯,更傾向於放手一搏,南下東南亞,搶奪歐美已經開發了幾百年的殖民地。畢竟那裡有現成的鑽井平臺、橡膠園、錫礦,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史料不輯


其實二戰的很多歷史走向,都跟石油牽扯到了必然關係。

日本這個小島國除了他們在清末時期奪下的庫頁島之外,他們國內是不生產石油的。

而雖然庫頁島能產出一些石油,但是這些微薄的石油產量是根本不足以供應他們使用的,於是他們就選擇了和美國交易,購買補充了大量的石油。


在日本展開侵華戰爭後,他們第一階段佔領下了東北,然後第二階段開始對我們全國展開了侵略戰爭。

剛佔領東北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遭遇到什麼困難的,當時他們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獲得資源,也可以從東北當地富饒的環境中獲取資源,幾乎是順風順水的。

但是在他們展開全面戰爭後,他們的資源卻漸漸吃緊了起來。

1941年,美國選擇封鎖了和日本之間的各方面交易,在美國的一系列的手段下,日本人開始為資源憂愁了起來,其中最讓他們憂愁的就是石油。

日本選擇南進以及挑釁美國

那個時候,庫頁島的石油產量薄弱、我們國內又沒有發現任何石油礦藏的情況下,日本就選擇了擴大戰線來解決石油煩惱。

接下來,他們選擇了距離自己路途最近、最容易奪取、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個地區就是當時英國人、荷蘭人控制下的東南亞。

他們接下來組建了一支南方軍,級別等同於駐紮東北的關東軍以及入侵我們本土的中國派遣軍,對東南亞展開了南進軍事行動。


為此,他們後來甚至不惜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軍事基地,以保障自己能在不受美國海軍干擾的情況下從東南亞運回石油。

諾門坎戰役不是日本放棄攻打蘇聯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覺得日本當時沒有選擇北進蘇聯,是因為他們目光短淺、不顧大局。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非常不理智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南進相比於北進是日本人當時最好的選擇。

日本沒有選擇攻打蘇聯,最主要的原因並不一定是他們在諾門坎戰役中遭遇的挫敗有多麼巨大。

從當時的狀況來說,美國是一點都不比蘇聯弱小的,日本為了東南亞的石油都能輕易對美國爆發戰局,又怎麼可能會因為諾門坎戰役的一點點失敗而放棄他們的大局呢?

諾門坎戰役的真實狀況並不是如同我們想象中那樣一面倒的,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動用了遠超日本許多倍的彈藥,但與此同時,他們在面對日本悍不畏死的陸軍時,死傷人數卻要比日本的死傷人數多上了不少。

蘇聯當時是獲得了勝利,但結果卻是慘勝的。

按照日本當時軍國主義下那種狂熱不要命的態度,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是不會因為這次挫敗而退縮的。

日本放棄攻打蘇聯是因為石油問題

但是在他們深思熟慮後,他們放棄了和德國聯手夾擊蘇聯的可能。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選擇,是因為他們覺得進攻蘇聯是沒有必要的、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當時日本對石油資源的渴求非常迫切,而蘇聯本身也擁有著大量的石油,但是這些石油距離日本卻非常遙遠。

蘇聯當時的石油資源大多數出產於他們接近歐洲的高加索地區,這些地方是蘇聯當時石油出產的核心地帶,出產了蘇聯絕大多數的石油資源。


而在蘇聯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西伯利亞,當時是沒有探測發現出石油資源的。

如果當時日本人攻打了蘇聯,那他們在打到東歐之前,將要面臨無法獲得石油資源的尷尬。

那個時候,蘇聯常年在和日本勢力交際的遠東地區駐紮了幾十萬到一百多萬的軍隊,日本如果想要打到東歐地區和德國人會合並獲得石油,他們得先通過這幾十萬到一百多萬軍隊的難關。

而在打通了這些重要關卡後,他們還需要一路從東打到西,跨過蘇聯漫長的東西線,突破蘇聯可能在此期間部署於路途中的抵抗軍隊。

經過千難險阻,才有可能殺到東歐地區和德軍會合,並在東歐地區和德軍分享石油資源。

在這個可能之中,日本想要獲得石油是極其吃力的。

而且在這種情況中,他們還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他們打到了東歐地區,德國人願不願意跟他們分享東歐地區的石油資源呢?

與其跑過去跟德國人分享最後還不一定可能得到的蘇聯石油資源,獨自霸佔東南亞石油資源的事情,對他們來說誘惑力是無與倫比的。

在這種種的情況下,他們就自然而然選擇了南進。

如果日本選擇北進,還是會失敗

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和德國聯手攻打蘇聯,偷襲珍珠港的事件在歷史中是不會發生的、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立刻向法西斯軸心國宣戰的事情也不會那麼早得發生。

但是按照美國在珍珠港事變前對日本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態度,我們可以斷定美國在未來是一定會參與進二戰中的,只不過是時間長、時間短的問題罷了。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工業基礎那麼薄弱、武器那麼落後、軍閥混戰分化那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攻打我們都那麼吃力。

要是他們攻打蘇聯的話,憑藉著蘇聯當時力量的凝聚以及他們縱深的廣闊,我覺得他們很難打得到東歐和德國會合。

然後在美國隨之而來的支援下,他們還是會遭遇到一樣的結果。

所以說如果日本當時選擇北進攻打蘇聯的話,二戰的結局還是一樣的,日本、德國還是一樣會遭遇到失敗的結局。


孤客生


假如二戰日軍配合德軍北上夾擊蘇聯,那麼二戰的過程會改變,但是結果不會改變!

其實這個假設已經被二戰迷推演了無數次,個人認為日德夾擊蘇聯有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日本北上的利益;二、日本島的國運;三、軍事協同問題。咱們來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北上夾擊蘇聯,日本能獲得哪些利益?

對於大多數二戰迷來說,都希望日軍能夠北上夾擊蘇聯配合德軍作戰,但是你們有想過日軍的感受嗎?讓日軍到西伯利亞啃雪嗎?

一戰結束後,1918年日軍曾經從海參崴登陸西伯利亞,一度打到貝爾加湖畔。當時俄國剛剛經歷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還沒有完全掌握俄國。因此日軍趁機依靠西伯利亞的鐵路長驅直入,映入日軍眼簾的是一片茫茫雪原。最終的結果是不擅長雪地作戰的日軍,被蘇聯游擊隊和新興的蘇聯紅軍給趕了出去。假如二戰時日軍北上配合德軍進攻,蘇聯只需要把鐵路線切斷,日軍就會掉進冰窟窿,你總不能讓日軍走到莫斯科吧?那可是幾千公里,得磨破多少雙鞋才能到!



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日軍的北進計劃主要就是為了為了消除蘇聯紅軍在北邊對日本的威脅,以便於日軍把所有的精力投到對華作戰。但是一場諾門坎戰役讓日本關東軍知道蘇聯不是好惹的,其實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曾經計劃“關特演”,佔領西伯利亞消除蘇聯的威脅,但是後來放棄了,想要佔領西伯利亞日軍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此時的日軍主力正陷入侵華的戰爭泥潭,難道再要讓關東軍北上陷入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當中嗎?再說了,西伯利亞有啥?二戰的時候,西伯利亞那些石油礦產資源還沒被發現。在沒有巨大利益的情況下,日軍是不會北上的。



二、日軍南下戰略關乎國運

很多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拉下水是愚蠢的行為。但是你要知道日軍偷襲珍珠港是被形勢所迫,因為美國掐斷了日本的命脈,日本必須要打這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

二戰爆發後,德軍勢如破竹佔領法國,進而圍困英國本島。反觀在亞洲戰場上,日軍主力越來越吃力,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日力量提供了非常多的戰略物資。在德國削弱英法力量的同時,日軍必須要切這條公路,以此減輕在中國戰場帶來的負擔。所以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想切斷這條公路,為此惹怒美國。美國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售鋼鐵以及石油等戰略物資,等於掐斷了日本島的命脈。除非日軍撤出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日本費盡周折發動侵華戰爭就是為了能夠改變日本島的命運,不可能答應美國的要求。那麼只剩下戰爭這一條路可走,因此日本製定了一個賭上國運的戰爭計劃——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南下佔領東南亞,掠奪東南亞的戰略物資。



三、德日兩國的軍事協同作戰

1936年德日簽訂反共同盟,實際上劍指蘇聯。從兩國同盟以來就沒有過軍事協同作戰,按理說在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倆盟友應該商量的來,但是實際上二者為了各自的利益在軍事上各自為戰。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擅自發動諾門坎戰役,關東軍與蘇聯的戰事一直持續到9月16日才挺火。在這這段時間裡德國與蘇聯在8月23日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9月蘇德合夥瓜分波蘭。這把日本氣的夠嗆:丫的,老子在跟蘇聯打仗,你卻背地裡跟蘇聯“結盟”。因為此事日本差點跟德國翻臉,最後日軍決定執行南進計劃,為了消除蘇聯的威脅,1941年初日本跟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然後日軍把軍事部署的重心轉移到南邊。



到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進攻蘇聯,而此時的日軍正在為南進計劃做最後的準備。你說這事搞的,我北上的時候你不打,我開始南進了,你又北上。這就是一個軍事協同作戰的問題,要上一起上,要麼都不上。兩個盟友之間在軍事上各自為戰,註定是失敗的!

所以要想讓日軍北上夾擊蘇聯,你得首先解決這三個問題,根據我上面的分析,這三個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所以即使日軍北上夾擊蘇聯,二戰最終的結果也是失敗。

我是鐵血軍史1927,專注於分享軍史知識,傳遞正能量,歡迎您的評論與關注!


鐵血軍史1927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日本和德國選擇對蘇聯進行東西夾攻,是否能改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相信這曾經是很多人考慮過的問題,畢竟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武”的作用功不可沒,甚至起到了整個大戰勝利的核心作用,西滅德國南滅日本,曾經橫掃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德國和日本陸軍,在蘇聯的鐵甲面前全部走向了敗亡。

可在這個轉折點發生之前,日本和德國究竟有沒有聯手擊敗蘇聯的可能呢?至少就歷史的進程來看,這樣的結果很難實現!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要完成西歐大陸的佔領,德國對蘇聯的入侵整整推遲了兩年,直到1941年的夏季才開始進行,在德國遲遲無法對蘇聯啟動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已損失數十萬軍隊,並且有上百萬大軍被拖在中國大陸戰場的日本,已經無法集中全國力量來對抗蘇聯,更何況此時日本已經遇到了他們最擔心的問題—能源的短缺!

面對能源的緊缺和來自美國的不斷制裁,迅速對美國開戰並且揮軍南下進入南亞,日本的戰略選擇沒有任何錯誤,南下面對的是分崩離析形成不了統一指揮的歐美殖民佔領軍,北上則面對著上百萬機械化武裝的蘇聯紅軍,南下可以就近獲得大量的煤炭石油能源,北上則得到的是擁有大量資源卻難以開發的西伯利亞高寒地區,日本最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恐怕是一個很簡單的答案。



雖然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百萬關東軍的駐紮也讓蘇聯如坐針氈,為了保障東部的安全甚至在二戰的最後一年才選擇對日宣戰,並且很早就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地位,儘管蘇聯流露出了恐慌,但面對長期駐紮在蘇聯東部的上百萬蘇聯紅軍,有著同樣兵力的日本也完全沒有打贏蘇聯的把握,從十月革命後歐日多國在俄國東部干涉俄國革命的失敗,到20年代末中東鐵路事件中國軍隊的慘敗,再到30年代諾門罕之戰日軍遭受的毀滅性打擊,雖然明知道蘇聯的忐忑,但相比較之下的日本卻更失去了對蘇作戰的底氣,保持現狀、維護日本與蘇聯的和平成為了日本最大的戰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