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糾紛,一場本可避免的風波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不久前,一則“仁濟醫院專家因拒絕接診病人插隊,被警方拷走”的新聞,引起輿論場的熱議。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仁济医院纠纷,一场本可避免的风波 | 睡前聊一会儿

從目前的通報進展來看,事件尚需進一步調查,但醫生和警方均表示,雙方的應對方法“都有提升的空間”,互相表達了尊重和理解。應該說,這是一起偶發的事件,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從醫患糾紛到警醫衝突,警、醫、患以一場風波的方式集體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也讓人們心頭頗多疑問:患者有沒有無理取鬧?醫生是不是不負責任?警察有沒有執法不當?只有理清事實、還原初衷,才能化解誤會、疏導情緒。

如果只從各自的角度出發,似乎每個人都能做到“理直氣壯”。外地患者遠道而來求醫心切可以理解,醫生酌情加號在先、堅守崗位在後稱得上醫者仁心,警察依法依規毫不偏袒的確秉公執法……在任何一方的處事邏輯中,都能讓公眾找到支持的理由。儘管看起來每個人都沒有主觀意願刻意製造矛盾,但事與願違,不僅讓一個“好醫生”和一個“好警察”冷眼相對乃至肢體衝突,也讓各方眼中的“一件小事情”演變成輿論場的風波。

仁济医院纠纷,一场本可避免的风波 | 睡前聊一会儿

看似誰先誰後的“小事情”,實際上卻折射出醫患關係和警醫關係的“大邏輯”。平心而論,無論是醫生診療,還是警察執法,都需要照顧對象的狀況,呵護受眾的情緒,控制事態的發展,這是專業精神的體現,也是流程規範的要求。如果能互相理解、協調一致,這場風波本可避免。但是,醫生“救死扶傷”寸步不讓,警察強制傳喚“執法必嚴”,讓本來解決問題的合力作用到了不同的方向,將消弭風波的努力拉扯成了衝突升級的壓力。

這當中還存在一個“優先級”的問題。去過醫院急診的人都知道,醫院會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遵循從重到輕、從病情迅速變化到相對穩定的原則,合理安排就診順序。從醫患關係來看,沒有哪一個大夫會面對危急病情而不顧,患者應當尊重並理解醫生的現場診療順序;從警醫關係來看,銬上手銬是不是臨場處置的“最優解”?堅守崗位是不是控制事態的“最先解”?換句話說,只有警、醫、患在診療和執法的“優先級”問題上有所共識,才不會因固守己見而彼此誤會。

仁济医院纠纷,一场本可避免的风波 | 睡前聊一会儿

縱觀輿論場的不同反應,不少人基於對職業行業的刻板印象,選擇“站警察”“站病人”或“站醫生”。事實上,我們不能因為這場風波就質疑全社會尊醫重衛的氛圍,也不能因為糾紛衝突就否定公安民警的執法權威。生活中,我們見過有的病人遭遇過度醫療,也見過一些醫生在醫鬧面前的委屈;我們見過一些執法人員的簡單粗暴,也見過一些現場處置時的束手束腳。但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該追問,怎麼克服“看病難”?如何保護醫生的人身安全?怎樣讓執法兼顧法與情、剛與柔?這些才是現象背後的真問題。

將這些問號拉直,絕不是用委屈消除委屈,用粗暴化解粗暴。實際上,這是一個微觀治理的命題。如今,法治建設日臻完善,公序良俗更受尊重,行業規範層出不窮。在患者急、醫生忙、警察嚴的現實境況中,滿足不同人的不同訴求難度越來越大。但反過來看,情況越是複雜,利益越是多元,越需要凝聚精細化、人性化的規則共識,越渴望多一些理解和尊重的文明意識。無論是患者求醫問藥,還是醫生治病救人,抑或是警察忠於職守,都是生活的第一線、治理的最前沿,也應該是改革發展的重點、服務群眾的關鍵點。

仁济医院纠纷,一场本可避免的风波 | 睡前聊一会儿

“我對執法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還是想把病情分析情況告訴對方”“在嚴格公正規範執法的同時,更加理性平和文明地開展工作”……這些來自事後的反思,理應成為處理醫患、警醫關係的借鑑,啟發全社會用理解、尊重和擔待,化風波於無形。

這正是:醫患矛盾起,醫警互置氣;風波本可避,還需微觀治。

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