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外來人”

記者楊超

在房縣野人谷鎮西蒿坪村村民的記憶裡,還從未有外來人在村裡當幹部。直到陳龍珊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傳統”。

說是“外來人”,其實也不算。從空間來看,陳龍珊是野人谷鎮杜川村人,杜川村緊挨著西蒿坪村,一個在山下、一個在山上,兩個村部之間車程僅15分鐘;從情感上講,在村任職不到一年,陳龍珊與西蒿坪村人已十分熟絡。“他就跟我們村裡人一樣,我們關係好著呢。”村民許飛如是說。

4月27日,雖是週六,但陳龍珊仍在村黨群服務中心辦公。52歲的他,看上去十分硬朗、幹練。通過介紹記者得知,2018年6月,西蒿坪村老支書年齡大了,需要調整。在杜川村任村文書的陳龍珊,被野人谷鎮黨委以跨村交流任職的方式,調到西蒿坪村任黨支部書記。

為什麼捨近求遠,選陳龍珊來西蒿坪當支部書記?“他群眾工作能力很強,組織上經過認真考察,認為他有能力帶領西蒿坪村幹出成績。”野人谷鎮黨委組織委員官升亮介紹,早在任杜川村文書時,陳龍珊就領辦養蜂合作社,帶動30多戶貧困戶脫貧,展現出很強的帶富能力。

不因“外來人”的身份而束手束腳,陳龍珊一上任就把過去雷厲風行的作風拿了出來。

有些黨員積極性不高,陳龍珊把他們拉到產業示範基地千家坪村學習,提振士氣,增強戰鬥力;有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陳龍珊毫不客氣地扯袖子:“你們還年輕,難道就這樣等著進福利院?”一語點醒夢中人。

而一個個接踵而至的產業項目,也讓村民真真切切嚐到了甜頭。上任不到5個月,陳龍珊就牽頭成立西蒿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五彩土豆和魔芋,帶動40多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4000至5000元;引進武當農夫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打造生態農業產業園,發展高山蔬菜,吸納大批村民在園區打工掙錢。

短短時間內,陳龍珊這個外來人贏得了廣大村民的認可和信任,在去年底開展的村“兩委”換屆選舉中,他通過村民大會選舉,再次當選西蒿坪村黨支部書記。63歲的貧困戶謝德炳說:“多虧了陳書記,我能夠在村裡的公司務工掙錢,再也不用靠救濟過日子了。即使他不是我們村的人,我們也選他!”

陳龍珊是野人谷鎮首批跨村交流任職的三名村幹部之一。“在房縣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我們創新方式,通過跨村交流任職,打破地域限制,統籌農村人才資源,實現以強帶弱、以富帶貧,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野人谷鎮黨委書記陳曉東介紹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