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我國地域幅員遼闊,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了一批批傑出的人才。民國時期有多少出色的書法家呢?這個似乎沒有人做過統計,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只要接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晚清、民國人氏,多少都能提筆來一手。這樣算來,那時的書法家可真是太多了:當官的,是書法家;當總統的,是書法家;專職從事書畫創作的人,十個裡,有八九個也是書法家……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按這個比例算,書法家幾乎是難以被統計清楚的。當時,混跡於政壇、書畫界的人,幾乎每個省、許多領域都有書法代表人物,像“津門四大家”、“民國四大書法家”都是約定俗成、熟能詳的人物,那東北有沒有代表書法家呢?

這就提到了本文的主人公,一位至今仍被東北藝壇廣泛尊敬的人物,成多祿。這位生活於清末民初的人,雖說早年仕途坎坷,卻用一生還原了一位書法名家的高貴品行,至今仍有其獨特意義。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成多祿祖居山西,後遷居吉林省其塔木鎮。父親成榮泰,官居六品驍騎校,他對子女的成長、學習要求十分嚴格。同時,成多祿聰穎好學,這對他的個人成長有很多裨益。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多祿5歲開始識字,8歲讀詩,16歲就在童子試中拔得頭籌,成為貢生頭牌!

但好的開端並不意味著此後一路風順風,對於成多祿而言,此後求取功名的歷程可謂艱難異常: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幾年後,他順利考取了拔貢。但就在要進一步應試時,父親病故的消息從家鄉傳來……由此,他失去了這一年的機會。因家事紛擾,且當時已經成年,成多祿在家鄉過了幾年,三個兒子在此期間誕生。

1893年,29歲的成多祿,考國子監試,“800餘人取第一”,一時他信心滿滿,想著必定能在下一場中一舉奪魁並由此進入仕途,但老天跟他開了個玩笑——剛入考場,就感染了風寒,昏昏然不能醒,幾乎交了白卷……這個現實,讓成多祿對仕途心灰意冷,從此絕意功名。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此後數年,成多祿遍遊江南,以文會友,縱情山水,積攢閱歷。他的文學、文化才能由此展現,不久就先後被奉天盛京將軍依克唐阿、齊齊哈爾副都統程德全先後延攬為幕僚人物,為他們出謀劃策,通寫文章。也因他和程德全的關係,41歲那年擔任首任綏化知府,期間為官清廉,頗為百姓稱道。

兩年後,當他辭去官任去江南時,老百姓驚奇地發現,成多祿大人的貨物車上很少有家當,只是滿載著書籍。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成多祿淡淡地說“人生萬貫不為奇,架上有書乃富翁”,圍觀的百姓稱他真是“清廉太守”。這個好名聲,在當地廣為流傳!

在江南期間,成多祿留下不少詩詞墨跡。不久,因時局變動,他回到了故鄉。此後的民國時期,他定居在北京,曾擔任教育部審核處處長兼圖書館(北京)副館長,為人淡泊名利,不務虛名。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在人生的晚年時期,閒暇時刻,成多祿以詩歌、書法為自己的愛好,許多地方的牌匾楹聯,都是他那個時期的作品!

成先生的書法,是下過狠功夫的。不用說當年為了學知識,為了求取功名,成天到晚,將毛筆揮灑不停,青年時期,他為了讓自己書法技藝的提高,自己可沒少“折磨”自己。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20歲前後,在自己的小書房裡,文從沈夢瞭解,他下苦力練字的同時還給自己定了個特別任務——每天寫三個字(如“福祿壽”三字),來來回回,不停地重寫,前後連續寫三個月。每個字寫完10張就放在一起,對比觀察筆畫是否走樣,功夫不到就繼續……就這樣寫,沒幾個月,練字用的紙就可裝滿一車了!

正是因為早年這樣刻意地練字,成多祿的書法自然多了一些精氣神,可見“功夫並不會白費”。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他的書法取法於歐、顏、蘇、翁,能不落窠臼,書法作品遍京城及全國許多省份,故而被稱為“東北書聖”!

在人生的晚年,成多祿在吉林乃至東北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他被稱為“有道君子”、“關東詩豪”。他先後生育有六個兒子,兒子們也多能繼承他的書畫技藝、品行,在當地頗受崇敬!

正是由於成氏子孫,以及成多祿眾多追隨者的共同努力,在當代不但出版了《館藏成多祿遺墨》等書籍,還成立有成多祿研究會,

考科舉屢戰屢敗,當文官淡泊名利,人稱“東北書聖”,書法遍京城

而“成多祿紀念館”早已是聞名吉林省內外的展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成氏書法”,經過90多年開枝散葉,如今已經有一大批追隨者了!

這樣的人,值得被世代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