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省委書記充滿正能量:我是祖國母親放飛的一隻風箏!

留學的感想

紀念鄧小平關於擴大派遣留學生講話20週年

(1998年)

我於1992年12月赴日本留學,1995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1996年12月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4年的留學生活已成為我生命歷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出了國才真正懂得了“愛國”二字的真正含義

三年前,當我代表二萬四千名留日學生參加全國學聯大會時,在和李嵐清副總理座談及在大會發言中我都說到了這個觀點,因為我的感受實在太深了。

沒出國之前,當一名中國人是很普通、很自然的事。然而當我們走出國門後,才發現“中國”兩個字在我們心裡的分量很重很重,是刻在我們的骨頭上,溶於我們的血液裡的。中國和我們是那麼緊緊地連在一起。一方面,我們所留學的國家的很多人就是從我們身上來了解、認識中國,我們所做的事,都被冠之以中國怎麼樣怎麼樣,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中國的形象、中華民族的形象;另一方面,我們也深深地感到了中國的形象對我們來說猶如生命一樣的重要,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哪會有我們留學生的地位。

留學人員對祖國的那份眷戀、摯愛之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只想舉一個例子。1994年8月,我擔任會長的東京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組織了一場以“為失學孩子出點力,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為主題的電影募捐晚會,得到了留學生們的熱烈響應,捐款人主要是來自東大的留學生,也有從其他學校來的;有夫婦和孩子一起來捐的;有沒時間看電影捐完款又匆匆趕回實驗室的;有自己不能來託別人捐的……僅這一場晚會就收到了81名個人和一個團體的24萬日元捐款,約合人民幣2萬多元。

捧著這些捐款,我的眼睛溼潤了。要知道東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近90%是自費生,這些錢是他們打工掙來,省吃儉用攢下的。我感到我捧著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捐款,而是他們一顆顆沉甸甸的心。晚會結束的時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含熱淚,給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事後,我把這件事寫成了文章,題目是《愛心獻給孩子》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這樣的事還有很多,我只是想說,對廣大留學生來說,祖國在我們心中。

出國留學不僅學習了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優秀文化,也宣傳了中國

20年來,我國已經派出了20多萬留學人員赴國外學習,其規模之大,人數之眾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我們的留學人員遍天下,無論你走到哪裡,特別是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裡都可以看見中國留學人員。他們的學習是全方位的,先進的科學技術自然是他們求學的主要內容。他們如飢似渴、廢寢忘食地學習著、工作著,他們期待著補回那被耽誤的時光,趕超國際一流。有的人已經站到了世界科學技術前沿;其餘的人至少知道了前沿在哪裡,一流是什麼樣的。

在學習科學技術的同時,我們也學習了別的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思想和優秀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國外的先進的東西必將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我們對外國的瞭解,已遠遠超過了外國對我們的瞭解”。我們留學時,作為所在國社會中的一名普通成員,作為大學中的一名普通學生,對所在國的學習和了解是全方位的,深入到了最基層的地方,感受到了最真實的東西。在日本除了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我們還參加了很多居住地的社區文化體育活動,還要經常去幼兒園、小學開家長會……總之和一名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差不多。

出國留學還為我們宣傳中國、宣傳中國文化、宣傳中國的建設成就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由於種種原因,國外一般老百姓對中國不太瞭解,通過和我們這些留學生接觸,他們才有了一些真實的感受和了解。

在和外國人交往中,我有兩個不隱瞞,一是不隱瞞自己的身份,二是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每當討論中國的問題,我都告訴他們,我堅信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會成功,中國會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出一條成功的路。這樣做並沒有和他們產生什麼對立,反而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對我回國一事,我的導師大加肯定。很多日本朋友也說我很有抱負。

留學生是祖國母親放飛的一隻風箏

1992年10月當我乘飛機去日本留學時,望著窗外的片片白雲,望著機翼下湛藍的海水,心裡就想,我多麼像一隻風箏,就要飛向異國他鄉了,然而我這隻風箏的線是緊緊地攥在祖國母親手中的,時刻等待著她的如喚,我只不過是祖國母親放飛的一隻風箏。留學4年,飛翔了4年,1996年12月我又飛回了祖國的懷抱。

回來後,不斷有人問我為什麼回來,說實在的,回國對我來說是想也不用想的問題。回國後,我讀碩士時的導師,也是我大學時的班主任告訴我,她打賭打贏了。原來我出國時,有一個教師說我肯定不會回來了,我的導師很不服氣,於是就和那位教師打了賭,我的導師對我學成歸來充滿信心。說實在的,我之所以選擇回國不外乎是兩個有信心,一是對自己有信心,二是對中國有信心。

事實上,回來之前,我也確實想了很久,有一件事,促使我下了回國的決心。

1984年6月,大學4年級的時候,我和同學們一道去葛洲壩工地實習。在6個星期的時間裡,我們和工人師傅們一起上班,一同流汗。冒著攝氏四五十度的高溫在大壩工地上綁鋼筋、澆注混凝土,把自己的汗水築進了大壩。1988年,當我帶學生在四川銅街子水電站工地實習完以後,我讓我新婚的妻子來到工地,我們的新婚旅行就從水電站開始了,我特意帶著她又來到了我一直牽掛的葛洲壩。

當我站在已於1988年建成的葛洲壩大壩上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油然而生:昔日羈驁不馴的長江被攔腰截斷,被人類所征服,造福於人類。這座大壩就是一座豐碑,在這座巨大宏偉的建築物面前,人顯得那麼渺小,那麼微不足道,然而這宏偉巨大的工程不正是靠一個一個的人建起來的嗎?偉大和平凡,道理就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會退出歷史舞臺,只有大壩永存。站在大壩上,我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儘管周圍的行人、遊客沒有人知道我也參加了大壩的建設。我為大壩出過力流過汗,不需要別人知道,更不需要把名字刻在大壩上,就在那一瞬間我似乎明白了我生命的全部意義所在。

今天,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比葛洲壩重要百倍千倍的宏偉壯觀、舉世矚目的巨大社會工程。當這項工程完成或取得巨大成就時,沒有人會知道我,但我依然會很驕傲、很自豪,因為我為她出過力、做過事。

留學人員必將在跨世紀的歷程中擔負起歷史的重任

“抓住機遇”是鄧小平生前再三告誡我們的,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極好歷史機遇——中華民族再度輝煌的機遇,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也是歷史向我們發出的挑戰,我們必須迎接挑戰,這是我們新一代留學人員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事實上很多留學人員返回了祖國,在各條戰線上,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作用。有的成為跨世紀的學術帶頭人;有的成了國企的骨幹;有的成為金融業的弄潮兒;有的在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領域開拓奮進;有的創辦了企業;有的走上了各級管理崗位……他們不僅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帶回了嶄新的創業觀念。

拿我留學的日本來說,這幾年回國的人數逐年增加,去年回國的已近兩千人,其中獲博士學位的有近200人。教育部選拔的首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中,留學回國人員佔了近一半。最近我讀到一篇文章,介紹在上海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已達到1.6萬人。

有些暫時還沒有回來的人,也在以適當方式為祖國服務。有的人奔忙於國內國外,以“兩棲”這種方式把更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回來;有的人積極開展和中國的貿易;有的人在中國投資辦實業;有的人為中國的企業與外國的企業牽線搭橋;有的人為國內的建設,特別是“希望工程”捐錢捐物……,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正是因為共有一個心願:讓巨龍騰飛。

新世紀就在面前,我們新一代留學人員將和老一輩一樣,在跨世紀的進程中,在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業中留下堅實的腳印。

這位省委書記充滿正能量:我是祖國母親放飛的一隻風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