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就抱會被寵壞?不抱危害更大

孩子哭了要不要立刻就抱?

每每講到這個問題,媽媽就會化身為“最佳辯手”:

孩子哭了就要抱!

看著寶寶哭的那麼可憐兮兮的,你多狠的心啊,能忍著看他哭還撒手不管?這樣一來,孩子怎麼建立安全感?

孩子哭了不能抱!

一哭就抱?你這樣會把孩子慣壞的,剛一開始就這樣,以後有你受的,以後養成習慣,你想放都放不下了。

似乎聽著都有道理,那麼,究竟該聽誰的?

孩子一哭就抱會被寵壞?不抱危害更大

一哭就抱=慣壞寶寶?

大量專家研究、事實案例證明:

嬰兒哭的時候,大人不理睬,這是違背天性的做法。

心理學家艾裡克森提出一個觀點,嬰兒從0~18個月期間屬於“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這個階段,寶寶需要完全依賴其父母(或其照料者,如爺爺奶奶等)。

“事實上,當你擁抱寶寶時,會讓他感到安全,就像他的需求得到滿足一樣,這反過來會增加他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而絕大多數心理學家主張0-3歲是培養孩子依戀關係(安全感)的重要時期,所以在3歲之前多多“寵”孩子,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有很多媽媽主張孩子哭了不抱是因為怕孩子習慣了,以後稍不如意就用哭來“威脅”家長,其實,這實在是你多慮了。

儘管大家普遍認為,現在的娃相比過去要“精明”許多,但五個半月前的孩子依然不太懂得通過哭聲脅迫父母。

所以,如果你家娃還不到五個半月,大可放下你的顧慮,及時回應他們的哭聲。

嬰幼兒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裡這樣描述:“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觀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係。”

孩子一哭就抱會被寵壞?不抱危害更大

寶寶為什麼總是喜歡抱抱?

因為父母與孩子肢體的接觸,遠勝於和孩子進行語言上的溝通。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基爾斯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找來兩組孤兒,一組找人來做他們的母親,與他們交流對話擁抱,另外一組只供給食物、水、衣服等必備生活用品。

20年後跟蹤這些孤兒發現,前一組智力發展良好,大都結婚,能夠自食其力。

後一組恰恰相反,生存質量很一般,有很多人患病,有些人甚至沒能存活下來。

斯基爾斯通過這個實驗告訴人們:擁抱和愛等身體接觸,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寶寶年紀尚小,對周圍的環境感到陌生,恐懼,媽媽溫暖的擁抱會讓寶寶獲得更多的心理安慰,內心安全感更充足,小時候被媽媽抱抱比較多的寶寶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正能量比較多,另外,寶寶在和媽媽抱抱的時候,身體會釋放名為內啡肽的激素,能夠讓寶寶的身體更健康,發育更好。

孩子一哭就抱會被寵壞?不抱危害更大

及時回應好處多多!

美國布朗大學研究發現: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如果及時回應寶寶的哭聲,孩子一歲半以後,語言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對嬰兒時期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愛護,孩子長大後將更加獨立。

3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關注,那他的心理一定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於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

西爾斯醫生在《親密育兒法》中提出了“需求水平”的概念:每個寶寶都有特定的需要,如果這種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們就能在身心發展上發揮最大的潛力。每個寶寶的性情差異,也是為了傳達他的需求水平。

這意味著你可以儘量回應寶寶的需求,如果他很黏人,可能只是因為他的需求水平比較高。隨著你回應次數的增多,寶寶就也就不再哭了。

孩子一哭就抱會被寵壞?不抱危害更大

什麼時候需要開始擔心寵壞寶寶?

寶寶6個月以後,如果你仍然停留在孩子出生頭6個月,對他關注有加,事事都順著他,那麼只會強化他這種啼哭手段。

1歲半的時候,隨著孩子違拗症和我行我素的出現,那時候,你就不得不面對一個時刻挑戰你權威的孩子。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太小,所以採取習慣性的容忍態度,甚至還允許他們出現一些不快樂的行為,譬如,亂扔東西,踢人。

也就是說,6個月左右的時候,他們再哭鬧的時候,我們就要稍微放緩一下立刻抱起或第一時間積極響應的衝動,而是要去考慮一下應對“需求性啼哭”的正確策略了。

孩子一哭就抱會被寵壞?不抱危害更大

其實,小編一直認為,像“擁抱”、“親吻”這些正能量的行為,怎麼寵,都不會把孩子寵壞。愛和擁抱並不是和溺愛劃等號的,多給孩子一些又有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