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在唐朝的长安城,一些最基本的规矩是应该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唐代的文化人专门有一个生活必要的活动,叫做投献,就是我写了诗了,怎么办呢?那会儿也没网啊,就到处去投递。到谁家一敲门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看看,人家也看,看了之后说诗写的不错,进来赏你一点东西。然后就跟人家说我马上要参加考试,到时候靠您推荐。

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唐朝的科举考试和咱们想象的不一样。汉代的察举制这种世家门阀贵族的封锁到了唐朝被科举制打破了,其实不是,唐朝的科举是不全糊名的。宋朝才开始糊名的,还要誊写,笔迹都认不出来。唐朝就是光看名,就靠推荐,你要是达官贵人的儿子直接就上去了。所以唐朝的科举有人做过统计还是贵族出身的世家出身的人占多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进步要跟生产力的进步挂钩,唐朝的印刷术并不普及,所以书就不普及,书很贵,就是知识垄断了。宋代是因为印刷术空前地发达了,才导致了书很便宜,才有寒门弟子能够去科举。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唐朝的政府中占的比例非常低。

李贺,就因为他爸的名字犯讳了,进士这一辈子就不能考了。《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李贺传》中记载:“以(李贺)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白居易冒籍,也就是高考移民。

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唐朝的房价挺便宜的。大通坊有一个大日王的住宅,是一个外藩的王,到了长安城觉得太繁华了,不愿意走了留在这儿,皇帝就让他在长安城的南边建了一个大日王宅。长安城南边除了曲江其他地方的房价还是挺便宜的。乐游原这边住的都是高级别墅,贺知章什么的都住在这儿。《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太平公主传》:“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地。

长安城转了一天,日落之后,你会听到各地的每个街上都有叫街鼓的,街鼓开始敲,就要赶紧离开,这表明就要关坊门了。如果要是在六百声之内回不了家,就要赶紧在附近找个酒店住下,千万别在街上走了。六百声之后路上就是宵禁。宵禁的时候会有夜巡的人,而且夜巡的还不止一个部门,金吾卫主要巡查六条大街,还有左右街史,御史台,京兆府等等。街上是一波一波的,而且每个路口还有武候。其实就是巡警,一波一波的。《新唐书·百官志·十六卫》:“左右金吾卫: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候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

”如果在他们在远处看见了你,不会提醒,他弹弓弦,如果你听见了弓弦声,千万别动,如果你动了,就先射你脚面。他会过来问你到底怎么回事,轻则杖责,重则直接就弄死,都是有可能的。除非一种你身上有公事,有公文,要出去办事可以走,或者是婚娶,娶媳妇,因为当时是在晚上娶媳妇的。还有就是家里人病了或是死了,这种大事是没关系的,晚上可以出来。在《唐律疏议·杂律·犯夜》中记载:“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议曰:闭门鼓後、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故,谓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但是,这几种事情也要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备。

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可能这些规矩让人看起来觉得很多,但是皇城里面的规矩更多。比如唐明皇半夜在大明宫待着,突然想出去找一个姑娘陪他聊聊天,或者说想听听音乐。当时的太乐府都在重医坊一带,这个时候就是高力士出来找。具体怎么找呢?皇城的规矩特别复杂,整个长安城的城防分为六个等级,有城门,有皇城门,有宫城门,有宫门,宫门里面还分殿门和阁门,一层一层的。每一个门上都挂着一排小竹片,这叫门籍,就跟门卡一样。《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太宗著《门司式》云:其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门司与仗家引走,无得关碍。”里面就提到了门籍。谁有资格进这个门,谁有权限,上面都写的一清二楚。腰上还挂着一个,每次进门的时候就要跟人家对。《唐律疏议·卫禁·夜禁宫殿出入》:“诸於宫殿门虽有籍,皆不得夜出入。若夜入者,以阑入论;无籍入者,加二等;即持仗入殿门者,绞。夜出者,杖八十。”对上了让你进,对不上的要不就是流放,要不就是直接打死,具体的看你是闯哪个门,每个门的刑法都不一样。

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高力士半夜要从皇宫出来的话,不能随便出,要先去提一个申请,提到中书省(当时的中书省是最大的,实际上就是宰相直接管的中书省),中书省觉得审批合理之后,先叫三个人过来开会,一个叫做监门将军,一个叫做中郎将,还有一个叫做城门郎,他们三个人过来,监门将军负责巡逻,中郎将负责站岗,城门郎负责拿钥匙。《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志》:“监门将军之职,掌宫禁门籍之法。凡京司应入宫殿门者,皆有籍。左将军判入,右将军判出……中郎将,掌监诸门,检校出入。

”《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志》中记载:“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之节,俸出纳管钥。”从这里你就客户看出当时唐朝的安保特别有意思,唐朝的安保是巡逻的人,站岗的人和拿钥匙的人,三个人。如果说有人突然起了歹心了,对皇上不满,想刺杀,你必须卖通三个人,少买通一个就会被发现,这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你安全。

这三个人开完会之后,说这个申请可以过,也不能走,四个人在中书省等着,把这个申请递到皇上那儿去,皇上亲自批,皇帝就只批一个字:听。意思就是同意。然后再拿回中书省,这个时候你还走不了,要拿出一个鱼符或者符节对,四个人能对上,然后才可以。城门郎管着钥匙,但是钥匙在门仆的手里,门仆还在门廊那边离的比较远,城门郎去门仆那边把钥匙拿过来,才能放行。

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再说说白天在街上行走。《唐律疏议·卷二十八·捕亡》:“诸官户、官奴婢亡者,一日杖六十,三日加一等。部曲、私奴婢亦同。主司不觉亡者,一口笞三十,五口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故纵官户亡者,与同罪;奴婢,准盗论。即诱导官私奴婢亡者,准盗论,仍令备偿。”因为当时在唐朝奴婢是人家的财产,所以女性单独上街是不容易的。唐朝其实还算是开放的,按个时候男女还可以混着开宴会。白居易的《江楼宴别》:“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这在后面明清简直不可想象。

《酉阳杂俎·卷八·黥》中记载:“上都街肆恶少,率髡而肤?,备众物形状。持诸军张拳强劫(一曰“弓剑”),至有以蛇集酒家,捉羊脾击人者。今京兆薛公上言白,令里长潜部,约三千余人,悉杖煞,尸于市。市人有点青者,皆炙灭之。时大宁坊力者张?,?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阎罗王”。

”说的是当时长安城有一个小混混,两个胳膊上纹着两句话,左边是“生不怕京兆府”,右边是“死不畏阎罗王”。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我们现在觉得侠很牛,其实咱当时所谓的侠就是混混,黑社会。当时的好多混混就聚集在通善坊,有一回京兆府过来说把这个地方打黑。官吏们把这个坊围了,这帮混混就在里面捡石头往外砸,就硬生生把这帮官吏给砸跑了。后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所以,长安城的南边是比较荒的,要尽量少去。

唐朝长安城里的出行指南

虽然到了晚上,坊门关上了,但是坊里可以开,里面该吃吃喝吃喝,该玩乐玩乐。现在看来唐朝的宵禁和每个坊里面的灯火通明形成一个特别鲜明的对比。所以到后来慢慢地到了北宋直接就把坊墙拆掉了。

因为文章篇幅的原因,唐朝长安城的出行指南我们就先写到这里。相信读完这篇出行指南,你应该对唐朝长安不会陌生了。关于唐朝,关于长安,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