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伙食怎麼樣?

正宗歷史味


二戰時期各國的國力差異巨大,所以軍隊的伙食標準也相差很大。

意大利和美國軍隊的伙食算是當時最好的了,據說意大利伙食曾把英軍俘虜給吃哭過,雖然這只是一個段子,不具備歷史考證,但也足以說明意大利伙食比其他軍隊好,他們即使在沙漠,也能吃到意大利麵,美軍軍糧和意大利的差不多,除了肉類、麵包、黃油等食物,還有其他食品,如美軍不僅有咖啡,還有他們最愛的可口可樂,即使是這樣,美國大兵還經常抱怨軍隊伙食太差,只能填飽肚子。

英、法、德國軍隊的伙食其實都差不多,和美軍的有的一拼,畢竟他們在當時都是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不可能讓士兵吃不好,就拿德國的平常配給餐來說,就包括餅乾250克、麵包750克、肉類蔬菜350克、咖啡和鹽各25克。值得提及的是,蘇聯紅軍伙食在戰前也是非常好的,不過自從德國佔領了天然糧倉烏克蘭後,蘇軍的伙食之列就越來越差了,他們極少有肉類供應,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黑麵包,隨著後方補給的惡化,蘇聯士兵甚至出現吃土豆度日的情況,直到後來美國對蘇聯進行了援助,蘇軍的伙食才改善了不少。

而日軍的處境和蘇聯的非常相似,雖然日本資源缺乏,但是在士兵伙食方面絕不馬虎,他們甚至還向美國進口過牛肉罐頭等食品,不過隨著戰線的拉長,和美國對其的經濟封鎖,日軍的伙食也是捉襟見肘,在斷糧的時候甚至還出現過吃人肉的情況。

中國軍隊的伙食是最差的,不僅吃不好,而且吃不飽,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就很不錯了,我國的部分糧食產區被日軍佔領都,國軍士兵一天就只能吃到一斤多小米或者雜糧,肉類食物簡直就是奢侈品。<strong>


兵說


1941年的中條山戰役國軍完敗,兩個集團軍18萬人馬被10萬日偽軍幾乎全殲,陣亡42000人被俘35000人,被蔣介石稱為“抗日最恥辱一戰”。這場慘敗除去作戰準備不足、指揮能力低下等問題外,中條山戰役打的如此糟糕的另外一大因素就是:“飢餓”!許多部隊跟日軍打上幾天後,士兵已經餓的舉不動槍了,毫無戰鬥力可言,這還打個什麼仗?

(中條山第14集團軍司令劉茂恩)



中條山位於黃河北岸的呂梁山區,原本就是華北地區最貧脊的地區之一,山民們自己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因而駐紮於此的10幾萬大軍想依靠就地籌糧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從後方千里迢迢運過來。第一戰區的輜重部隊需要先穿越山西幾百公里的山區,再用木船木筏渡過洶湧的黃河,最後再由中條山守軍派出士兵靠人力扛上山去,艱苦程度非言語所能形容。

所以中條山駐軍各部,每天都要派出高達三分之一的精壯士兵負責運糧,同時還要去打柴挑水用來保障開飯,每一批前往黃河岸邊背糧的部隊都需要2到4天(根據遠近不同)才能回到駐地,一旦遭遇鬼子襲擊或惡劣天氣,運糧道路即不堪使用,山裡各部隊立馬斷糧。糧食補給困難到如此地步,使各師各團的存糧最多者不超過三天,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作戰。



根據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的“陸軍戰時伙食標準”,每個士兵每天應該獲得的供應標準是:1.5斤大米、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但問題這是理論上的數字,隨著70%的產糧區落入敵手,以及海上外援通道被封鎖,國軍抗日部隊的基本標準下降到每天9兩米,至於副食乾脆就是時有時無了,對於行軍打仗消耗極大的士兵來說,這點東西無異於杯水車薪。

到1939年以後,由於糧餉匱乏,國民黨軍士兵實際上平均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上午下午各一頓,伙食標準下降到每天6兩米;每天能吃上三頓飯的只有空軍、杜聿明的機械化第5軍和後方陸軍大學、中央軍校的學員們。1943年以後又增加了新一軍和新六軍等部隊,那是由美國人直接提供的後期保障,完全可以吃飽和吃好。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更加劇了這種情況的惡化,由於國民黨軍隊高層的腐敗和中下級軍官喝兵血的習慣,使本來就供應緊張的前線部隊,經過層層剋扣,伙食狀況因此更加雪上加霜,軍用口糧中充斥著黴米、石頭子、沙子、粗糠、稻殼、麥穗、老鼠屎和蟲子,被官兵怒稱為“八寶飯”。

按道理說,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作戰口糧都應該有“普通口糧”和“應急口糧”兩種,其中應急口糧基本都是牛肉罐頭,而許多國民黨士兵這輩子都沒嘗過牛肉罐頭是什麼味道,他們的應急口糧最多是大餅和饅頭,再加點隨身攜帶的鹹菜,那就算不錯了。所以看抗戰時期的老照片,你會發現國軍士兵大多骨瘦如柴營養不良,而一支吃不飽的軍隊是很難有什麼強悍戰鬥力的。



與之對比明顯的是侵華日軍的伙食,日軍在行軍作戰期間通常會攜帶六天的口糧,包括精米2600克(三天份)、餅乾690克(一天份)、壓縮乾糧1380克(兩天份)、肉罐頭180克(一天份),除此之外,還有720克乾肉、450克“味增”、180克“味增粉”、120克砂糖和30克鹽,總負載量超過7000克,完全可以滿足一週的作戰所需。

這還不算,執行作戰任務的日軍還會配備兩天1700克的應急口糧,通常以餅乾、肉罐頭和醃菜為主,每個士兵都配有專門的“九二式飯盒”,一次可以做出兩天的飯,更由於他們是侵略軍,所到之處又可以隨心所欲的搶掠。戰役期間一旦後方補給線中斷或部隊被包圍,日軍會迅速出動飛機空投應急口糧,從臺兒莊到萬家嶺莫不如此,所以跟鬼子相比,抗日軍隊的伙食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中條山守軍則由於複雜的山地環境,就連前述的伙食標準都難以達到,平時不作戰的時候,士兵每天吃一頓飯,每週才能吃到一點鹽,大量士兵患病失去戰鬥力,主要症狀是浮腫和腹瀉。戰端一開,實際上許多人已經無法作戰,18萬大軍不過是個紙面數字。

有些部隊被日軍合圍後,因為斷糧斷水,實在無法堅持,只能向鬼子投降。國民黨軍隊抗戰時期經常作戰不力,其實很多時候,真的不是敗在軍事上。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伙食怎麼樣?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其實雖然士兵吃什麼看似在戰爭中是一個細節問題,但卻在很多時候也能反映出在戰時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那麼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看看二戰時幾個主要參戰國家軍隊的戰時伙食究竟是怎樣的吧。


美軍

美國在當時早已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綜合國力也最強的國家。因此它的軍隊伙食標準也差不多是最高的。在二戰期間,美軍為作戰部隊制定了兩種口糧標準,都是製作成專門的口糧套餐,供不同的作戰部隊單兵攜帶。其中在早期更多使用的供陸軍作戰部隊攜帶的套餐名叫C軍糧(C-Ration),另外還有一種在早期專供空降部隊和偵察兵攜帶的餐盒叫K軍糧(K-Ration)。當然根據時間的不同和具體生產廠商和批次的不同,即使同為C軍糧或者K軍糧,其實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但大致上這兩種軍糧的標準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

美軍二戰時的C軍糧

首先說C軍糧。一個標準的C軍糧套餐包含6個餐盒,其中包括一道帶肉的主菜,當時主要有三種,即肉配豆、肉配土豆泥和蔬菜燉肉。此外在餐盒裡竟然還有香菸,而且這在當時一些其它軍隊中也有,後面也會提到。有香菸自然還得有點菸的東西,所以每個C口糧餐盒裡都還會有一套紙板火柴。除此之外一般C餐盒裡還會配備一小瓶水果罐頭,一些口香糖、巧克力棒、速溶咖啡、乾酪和鹽餅乾。後期C口糧套餐裡還增加了檸檬沖劑等水果沖劑。另外還會有一些衛生紙,所以總體上是非常完備的。每個套餐裡的食物都夠一天三頓吃的,能夠提供3600卡路里的熱量,這個標準即使在現代也是非常高的。

美軍K軍糧裡的午餐(裡面有英文Dinner,但當時在軍糧裡這個詞代表午餐)

而與C軍糧相比,K軍糧的製作就更為精製了,而且體積更小。每個K軍糧套餐裡都包含4盎司(大約2兩)肉或者雞蛋,另外還有軟乾酪、餅乾、糖、食鹽片和一種甜飲料,此外還會配備一些香菸、一把木勺和一些衛生紙。而且因為K軍糧質量更高,所以到後期一些普通作戰部隊的標準口糧也從C軍糧換成了K軍糧,K軍糧到後期基本成為了美軍的標配口糧。

蘇軍

和美軍相比,其實蘇聯紅軍的伙食也不算差。不過在二戰期間,蘇聯的工業化水平和美國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所以蘇聯紅軍的伙食明顯在規範程度和工業化程度上要低很多。

在1941年9月12日,蘇聯為紅軍制定了明確的食品標準,在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基本沿用了這一標準。在這個標準中,蘇聯紅軍每個士兵每天的伙食要包括800-900克麵包、20克二級小麥粉、140克燕麥、30克通心粉、150克肉、100克魚、30克脂肪和豬油,以及相當數量的植物油、糖、茶、鹽和蔬菜,蔬菜的種類包括土豆、捲心菜、胡蘿蔔、甜菜、洋蔥和香草等。另外蘇軍的每日食物配給裡也包括菸草,每天的限量是20克,另外每月還有三盒火柴的配給。而且針對不吸菸的女兵,蘇聯還會每天為其提供黃油、餅乾和巧克力。

蘇聯紅軍士兵在戰地食堂打飯

而與普通士兵相比,蘇聯空軍飛行員的食物配給標準當然就更高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基本食物,還會為其提供鮮牛奶或者煉乳、軟乾酪、酸奶油、雞蛋、黃油和奶酪,以及水果精華和水果乾。但蘇聯因為工業化水平明顯較低,所以多數作戰部隊並沒有像美軍那個的標準套餐,多數士兵的伙食都是由戰地食堂做的,所以其標準化程度要低了不少。

德軍

在當時的參戰各國裡,可以說除了美國,德國也是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因此德軍的士兵伙食也是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當時德國國防軍的士兵基本每天都會攜帶一份標準的“壓縮軍糧”(Halbieserne)。這份軍糧裡都會包含一罐300克的肉罐頭和一份125克到150克的壓縮餅乾,其中肉罐頭分豬肉、烤牛肉、火雞和雞肉幾種。另外德軍士兵的食物配給裡還都包括六個壓縮成小球的營養湯沖劑,加開水就可以衝出一碗番茄湯。此外德軍的精英部隊,如傘兵部隊還會得到奶酪罐頭、兩塊火腿、奶粉以及速溶咖啡等附加套餐,但這個額外待遇只是在即將參戰時才有。

德軍壓縮軍糧

而作為納粹親信的黨衛軍精銳的待遇則更好一些,他們的標準套餐通常都包含4天的食物,每天有將近800克的黑麥麵包、3兩到半斤的肉罐頭或者火腿罐頭、2兩多的蔬菜、半兩黃油、果醬或者榛子醬、速溶咖啡、5克糖以及6根香菸。這個標誌基本上接近美軍的標準配備了。

日軍

日本在二戰期間工業化還不太完善,所以參戰日軍雖然也都有定額給養,但和美德這些高度工業化國家的國力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日軍士兵的食物配給並不太完善,這也是日軍經常自發在駐地搶劫搜刮的原因之一。

日軍緊急狀態軍糧

日軍的戰地伙食供應分成了3類,即正常伙食、特殊伙食和緊急狀態軍糧,分別在不同的駐紮和作戰狀態下供應。其中正常伙食包括660克米飯、209克大麥、209克生肉、600克蔬菜、60克鹹菜以及少量調料、鹽和糖。而特殊伙食則包括580克米飯、230克餅乾、150克肉罐頭或者60克肉乾、120克乾菜、31克梅乾以及少量的鹽、糖和米酒。而緊急狀態軍糧則主要是一些便攜食品,其五天的定量包括230克硬糖、一小罐茶葉、一個壓縮食品包、維生素片、一包壓縮餅乾和一小袋米。總體來說因為日本自己的國力差距和亞洲人體格較小等等原因,日軍的伙食供應和美德蘇的差距都還是比較明顯的。

英國

1944年歐洲第二戰場開闢之前,英國制定了赴歐洲大陸參戰英軍的食物供應標準,午餐肉成了戰地英軍的主食。具體包括一罐午餐肉、一包壓縮餅乾、一條強化維生素巧克力、一袋熟甜點、兩塊甜奶茶塊、一袋甜餅乾、一袋火柴、一袋衛生紙、一袋燕麥片、兩塊壓縮肉羹、兩塊口香糖。所以英軍的口糧標準基本上是和美軍比較接近的,這也是這兩個國家當時在世界上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了。

英軍的二戰標準軍糧


最後再說兩句中國軍人當時的伙食,應該說因為當時國共兩軍都不存在真正全國通行,而且能夠執行的伙食標準,都沒有建立起現代的後勤供應體系,所以即使是跟日軍相比也差了幾個時代的,很多時候基本上都是自己因地制宜背乾糧。而且國民黨軍隊不同派系的伙食標準也相差非常大,有些來自江浙或者廣東相對富裕地區的軍隊可能肉食和魚蝦會多一些,而來自其它很多地區的軍隊甚至連肉食都難看見了。這也是當時中國國力和經濟狀況的反映了。


桃花石雜談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上戰場打仗,對於士兵來說就是一個力氣活,充足的飲食保障,是提升士氣的關鍵所在,因此關於古代戰爭有一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從二戰時期各國的軍隊伙食供應情況,其實也能夠看出各國的軍事情況,據說美軍就是從繳獲的日軍戰利品中,看到日本伙食跟豬食一樣,因此判斷,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糧食很快就供應不上了。

美國軍隊伙食最為豪華

美國的財大氣粗全方位體現到了戰爭當中,無論是裝備還是兵力,美國都是巨無霸的存在,就連伙食供應都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存在。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看到美國士兵在戰場上煮咖啡,實際上,美國大兵不止有咖啡,還有巧克力和可口可樂,據說在二戰期間,僅僅一年就喝掉了10億瓶可樂,簡直嚇死個人。

在具體物資供給中,美國士兵都能分到麵包片、沙拉、黃油等食物,早餐主要吃食物雞蛋粉,士兵一般會將這些雞蛋粉和麵粉攪拌在一起做成一個烤薄餅來吃,甚至還有香菸讓大兵吸上兩口,口香糖什麼的也是必不可少。

當然,最終的伙食還是午餐肉罐頭,這種鐵皮包裝的食品便於攜帶,易於儲存是作戰時的絕佳戰鬥口糧。也是美國大兵在作戰區和老百姓交換的硬通貨。

總之一句話,儘管美國大兵一直抱怨他們的伙食很差,但他們就是世界各國軍隊中伙食最好的。

日本軍隊伙食先好後壞

相對來說,亞洲的飲食文化較為複雜,不像西方國家,麵包牛排就搞定了,日本作為亞洲國家,在伙食上也挺講究的,因此,二戰時期,日本的伙食也很豐盛。

二戰初期,日本士兵的標準口糧是以米飯為主食,輔之魚、肉、家禽類和湯類,同時也配有各種調味品、水果和茶等產品。

在很多中國士兵的回憶錄中,都表示日軍士兵的罐頭特別好吃,在很多影視劇中,也對日本的牛肉罐頭有很多展示,實際上二戰初期日本的伙食確實很好,而牛肉罐頭這些東西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日美鬧掰後就停止對日本的物資出口了,最終導致日本士兵的伙食急轉直下,但是相對來說,日本等級比較嚴格,軍官總比士兵配給要好,海軍比陸軍要好。

其實,據村裡老一輩人講,日本人比較喜歡吃大米做成的團裡,裡面包裹一些脫水的東西。

總之,日本士兵繼承了亞洲人伙食結構複雜的特點,因此,經常會到村子裡去抓小雞打打野食。

蘇聯軍隊伙食先壞後好

蘇聯原來就是落後的工業國,一戰結束後新建立的蘇俄政權並沒有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後來還是在德國的幫助下建立了工業基礎,儘管二戰時期,蘇聯的軍工生產絕對牛叉,但是由於糧倉烏克蘭被入侵,蘇聯士兵的伙食就保障不了了。

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一個冬天,德軍是沒有棉衣,蘇軍是吃不飽飯,據說當時蘇聯硬的像磚一樣的黑麵包,拯救了四十萬人的生命。

為了對抗嚴寒,蘇軍允許士兵喝酒,為了補充士兵的維生素,還保證士兵的茶葉供應。

一直到租借法案落實,大批量的物質從盟軍運到蘇聯,幾百萬噸的食物保障了蘇軍伙食,據蘇聯士兵說他們會在吃麵包的時候就著午餐肉來吃,大量的美國食品湧入蘇聯,讓蘇聯紅軍填飽了肚子。

後來赫魯曉夫說,如果沒有美國援助的午餐肉,真的不知道給紅軍吃什麼了!

德國軍隊伙食經常不足

關於德軍的補給,從紙面上來看還是挺豐富的,有黑麥麵包、黃油、香腸、果醬和蔬菜、巧克力等食物,但是實際上,德軍的士兵伙食往往出現供應不及時的狀況。

我們都知道德軍在二戰時期發動的是閃電戰,就是利用快速移動的裝甲部隊直插敵軍的後方,然後完成分割包抄,這種戰術之所以能玩轉,首先放棄的就是食物供給,因此,德軍先頭部隊穿插進去後,往往自己補給也跟不上了,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則還能供給,一旦陷入僵持,德國的後勤將被暴露的渣到不行。

莫斯科會戰時,德國後勤連棉衣都沒有給在前線的士兵準備出來。

一個士兵的回憶錄中寫道:“送上來的食物是冷咖啡,以及大鍋煮出來的雜燴濃湯,我們每個人還得到了半塊大面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奶酪。飢餓的我們不能一下把這些東西都吃光,因為下一次食物供給可能在24小時之後才能送到。”

到1944年,迫於軍隊的擴充,德軍的伙食標準一再降低,肉類被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土豆。

其他國家如英國,伙食水平在美國之下,但遠遠甩開德日蘇,中國就不說了,全是眼淚啊!


史論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伙食最差的是國軍。

受國力的限制,國軍的伙食是最差的。

國軍士兵每天基本只有1到2斤小米或者雜糧(吃大米是做夢),副食就是隨地購買的蔬菜。吃什麼蔬菜,要看駐紮當地有什麼蔬菜,有蘿蔔吃蘿蔔,有青菜吃青菜。

至於吃肉,那是做夢,只有過年或者雙十節(國慶節),才能殺豬吃幾塊肉。

平時如果打牙祭,也就是吃幾塊豆腐而已。國軍士兵如果立了功發獎金,一般都會買雞蛋煮著吃,或者下個館子。

但所謂下館子,也只能吃套菜(最廉價的菜,類似於今天的低價套餐),也許能吃幾塊豬雜、牛仔或者碎肉。

實際上,很多國軍士兵連吃鹽都困難。

大家可以看看抗戰中後期的國軍戰士照片,個個瘦骨嶙峋,一看就是處於長期營養不良中。


伙食一般的是蘇軍和日軍

日軍比蘇軍好

日軍的標準供應,每天都是有牛肉罐頭的,210克。好吃不好吃其次(其實也很好吃,薩沙吃過),關鍵是熱量很高。

薩沙寫過中日軍糧對比,大家有興趣百度百度。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人緊急 從美國進口了一批牛肉罐頭,一共花費了2.5萬日元。但是,日軍官兵非常不喜歡美國的牛肉罐頭的口味。

日本人的口味偏甜,他們更喜歡本國自產的牛肉罐頭。

日本人自己的牛肉罐頭中,除了牛肉以外,還有土豆,牛蒡,胡蘿蔔一起煮,並且放入少許砂糖,醬油調味。日軍對這種牛肉罐頭極為喜愛,日本平民也很喜歡吃這種罐頭。遺憾的是,罐頭在日本民間銷售的很少,幾乎全部作為軍用品送到前線。

牛肉罐頭是日軍裝備最多的罐頭,而並非是有些書裡說道的魚罐頭。因為牛肉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有利於補充士兵的體力。這點是魚罐頭所辦不到的。 當然,除了牛肉罐頭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罐頭。比如兔肉,馬肉,魚肉(包括各種魚)等等。一般一個罐頭內容納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蘇軍的伙食差,主要在於戰爭一開始,烏克蘭等糧倉就被攻陷。

蘇聯全國實際處於饑荒狀態,即便有限供應軍人,也只能是黑麵包、甜菜湯而已,很少吃肉,運氣好的可能有一塊醃豬油。至於巧克力、奶油,更是從沒見過。

至於黑麵包,大家有興趣吃一吃,一般中國人絕對無法入口。

蘇軍士兵回憶:“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軍隊每天給我們750克麵包,有時還有熱水和一小撮麵粉,依靠這些我們有責任在寒冷的環境中日夜堅持戰鬥。我們不能洗臉或刮鬍子,也不睡覺,但戰士們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直到美國開始援助蘇聯,蘇軍才出現了大量的肉罐頭。雖然是很垃圾的午餐肉罐頭,但至少也是肉了。

相當好的軍糧

美軍,英軍,法軍,德軍

以美軍為例,分為C級,D級,K級等這種口糧,五花八門,肉蛋奶巧克力糖果甚至香菸,什麼都有。

以最常見的C級口糧為例:包含6個鐵皮罐頭,其中有3個罐頭是肉類,另外3個罐頭是麵包類。其中,肉類罐頭有很多種類別:肉/豆類、肉/蔬菜、肉/通心麵條、雞蛋/土豆、肉/米飯,香腸/豆類、火腿等品種。C口糧中還有糖衣花生、葡萄乾、檸檬/橘子飲料粉、可可粉、焦糖、口香糖。

英法德軍也是如此,肉很多,熱量很高。

超級超級好的軍糧

意大利

其他國家的軍糧,僅僅是軍糧,不叫做美食。

以美國軍糧為例,雖然種類多,肉奶多,美軍仍然極為不滿,認為這是填飽肚子的東西,味道狂差。

但意大利人,即便在缺水的沙漠,也會很開心的煮意大利麵。

以下是意大利人的標準,酒類就有兩種:

麵包大米:630克黃油植物油:40克蔬菜:350克肉類:240克魚:30克葡萄酒:250克啤酒:250克水果:300克點心:65克。

一個英軍飛行員,飛機被意大利高炮擊落,跳傘被俘。

意大利人當天供應給飛行員,一頓極為精美的晚餐。

英國飛行員一邊吃一邊哭,這肯定是斷頭飯,吃完就要上路了。

誰知道,第二天意大利人向他檢討:非常抱歉,昨天我們以為你只是少尉,沒想到你是少校。你應該享受高級軍官的食物,而不是普通軍官的待遇。我們向你道歉。


薩沙


二戰中各國的伙食標準相差很大,對於後勤服務中的飲食歷來是各國非常重視的一環,為了保證戰鬥力,盡一切力量讓士兵吃好顯的尤為重要。這也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

美國

萬惡的美帝軍隊待遇是最好的,美軍不但有充足的肉食,還有可口可樂等飲料,甚至還有香菸,巧克力和口香糖。二戰中僅1944年,美軍就就消耗了10億瓶可樂。在諾曼底登陸後,跟隨登陸的還有一整條可樂生產線。


野餐飯還有塗好黃油的麵包和午餐肉。美軍的罐頭也是多種多樣,有牛肉罐頭,沙丁魚罐頭,還有火雞,奶酪,冰淇淋等。

這樣的伙食引來了各國的羨慕,午餐肉無限量的供應,讓美軍士兵深惡痛絕,當時美軍士兵甚至說道:“寧願去啃木頭”。但是卻是其他盟軍的搶手貨。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回憶說:“1943年聖誕節後的第一天,有朋友來訪……我們打開一罐斯帕姆罐頭,我們還有一些萵苣和土豆。朋友高興地說:午餐肉和沙拉,多麼豐盛啊!”

蘇聯

蘇聯的伙食供應也不太一樣,隨著戰爭繼續,蘇聯糧食短缺越來越嚴重,而且蘇聯還丟掉了歐洲的糧倉烏克蘭。蘇聯的主食是白菜湯個煮蕎麥湯,麵包,通心粉,鹹魚等等。不過時常供應不足。


不過當時蘇聯為了保證吃飽,就不在意吃好與否了,提供了一種黑麵包,據說挽救了數十萬蘇軍的生命。摻雜草籽和木屑的黑麵包雖然難以下嚥,但是至少能維持生命。

德軍

德國的伙食分兩種,一種是在前線的士兵,伙食比較好,也比較充足。每天能吃到1.5斤麵包,1.5斤蔬菜,250克肉類罐頭。還有香菸茶葉,小甜點等。

不過到了後期,伙食也開始下降。有時候隆美爾也只能吃到一些罐頭和麵包,而且供應量也不足。相對粗糙的食物讓隆美爾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意大利

意大利雖然戰績平平,伙食還不錯。他們的伙食標準有面包650克,黃油40克,蔬菜350克,肉類250克。魚30克,葡萄酒250克,啤酒250克,水果300克,點心65克。

但是這也是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後來也伙食標準越來越低。在西西里登陸後的沼澤大戰是,每天只有200克黑麵包,三個馬鈴薯就打發了。

英國

英國雖然也比較緊張,但是相對來說要好於德軍和蘇軍,畢竟有土豪美國的包養。每天有一磅罐頭肉和鹹肉,或者1.25磅鮮肉。1.25磅麵包,3盎司奶酪,8盎司新鮮蔬菜。哦對了一磅大約453克。還有一些酒類只能品。



日本

鬼子雖說外亞洲國力第一,但是遠遠不如歐洲和美帝。米650克,罐頭150克,乾菜10克,泡菜40克。而且很多還都是靠搶來的。


漁耕樵讀


首先來看看德國:

二戰德軍的每日供應配給標準:基本配賦量包括餅乾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野戰配賦量:麵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其中士兵伙食供應的數量分為四級:I級,戰鬥地域; II 級,佔領區;III級:本土駐守部隊;IV級:國內辦公機構文職人員。

在國內,德國人民的腸胃早早地被納粹政府“調適”到了戰時狀態,希特勒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嚴格的配給開始的越早越好,多食用魚類海蛋白,而非肉類,用人造黃油替代牛油,在德國國防軍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前的一個月,配給制就開始實施,德國勞工生理健康研究所負責人海因裡希.克勞特負責精確統計軍工企業重勞動力,農業普通勞動力,兒童,青年,孕期婦女等各種人群每日所需的卡路里數量,為了確保血統純正的日耳曼德國公民儘可能營養充足,一場針對劣等公民的嚴格供應限制開始了,1942年初,納粹當局發佈命令,禁止猶太人購買肉類,奶製品,水果和任何罐頭食品。在這種嚴厲的壓榨之下,1939年年底,德國勞工陣線公佈的一份報告,宣佈42%的德國工人家庭生活水平較之去年有了顯著提高,


德國希望通過對於歐洲的征服,解決供應上的困境,然而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憧憬。實際上,直到1941年春天,第三帝國新近佔領的國家都沒有從戰爭的蹂躪中恢復過來,能夠為納粹的下一步政府進行預想中的“輸血”,雪上加霜的是,1940年8月開始,丘吉爾宣佈對德國進行全面封鎖與禁運,整個第三帝國立刻陷入了對油料,稀有金屬,橡膠,化肥,飼料等各種物資的短缺,取代達利的赫伯特.貝克向希特勒報告,如果禁運再持續兩年以上,那麼德國將被迫不戰而敗,

在這種情況下,囤積居奇,黑市交易開始猖獗起來,1941年,德國本土民眾的食物消耗量較之1938年下降了大約20%。許多德國青年投軍入伍的首要誘因就是國防軍和黨衛軍的誘人伙食:“肉排,沙拉,澆了肉汁的土豆泥,香腸還有巧克力,一週居然能不止一次吃到這些在家鄉久違的食物,真是不可思議”一位名叫弗裡茨.哈倫伯格的新兵在日記裡寫道,僅僅在幾個月前,這位19歲的鋼鐵廠工人每天只能領到171克的肉製品,在產業大軍中瀰漫的不滿情緒不得不使帝國大元帥赫爾曼.戈林於1940年中期宣佈,軍工企業與採礦業工人可以享受與國防軍現役軍人一樣的食物配給標準,然而這一要求並不能經常得到滿足,許諾給加班工人的一頓額外熱餐常常只能用夾著一點可憐人造黃油與肥肉的黑麵包代替,魯爾工業區的工人給它取了一個嘲諷性的名字:“戈林三明治”,

為了維持工人勞動積極性,勞工陣線還想出一個“挖肉補瘡”的方法,即誘惑工人以手中的配給食品券為代價,換取中午在工廠食堂的一頓飽飯——變相地將一個家庭的食物分配結構進一步向男性勞動力傾斜。

即便如此,在東線,北非戰場以及日後西線奮戰的德國士兵依舊發現,自己常常難以果腹:1942年6月21日,“沙漠之狐”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團攻陷了英軍庇護埃及的重要屏障託布魯克,他們的戰利品包括繳獲了2000輛汽車、5000噸補給品,其中有1400噸油料。非洲軍的士兵們驚詫地發現自己的對手的補給無比奢華,倉庫裡儲存著真正的白麵粉、香菸、菸草、食品包括果醬和鹹牛肉罐頭,還有豐盛的啤酒:“不是那種冒牌的淡而無味的英國啤酒,而是那種粗矮的貼著著名的藍色慕尼黑羅溫布魯商標的瓶裝啤酒”而反觀非洲軍團,他們自從踏上非洲土地以來,伙食只有單調的黑麵包,罐頭蔬菜,罐頭沙丁魚和盟國意大利提供的一種味道糟糕,配料不明的肉罐頭,上面寫著“M.A”,德國士兵諷刺地稱其為“墨索里尼老驢肉”。

1945年4月,第三帝國即將崩潰的前一刻,德國人均配給的肉類脂肪跌至每週48克,重體力勞動者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也跌破了1000,成群的德軍士兵手持美軍散發的食品兌換券宣佈投降。

美國:

前線的美國大兵所擁有的一切,無論是火力,醫療,尤其供應補給,都令他們的軸心國對手相形見拙,慷慨的聯邦食品與營養委員會為參軍的小夥子們訂下了每日高達4785卡路里的熱量攝入標準,足足超過基本需求20%,超過德國士兵實際攝入量的50%,是日軍紙面最高配給量的2.5倍:每個士兵每年可以享用234磅紅肉,1943年,在一艘英國驅逐艦上服役的英國皇家海軍少尉R.B.巴克爾和艦上同僚一起,在美國軍艦的食堂上享受了一頓正餐,包括烤T骨牛排配洋蔥汁,法式烤土豆與酸奶醬,全然新鮮的綠色蔬菜沙拉,最後上來的是貨真價實的大杯現磨咖啡以及一大塊兒蘋果派,即便是最為艱苦的步兵和海軍陸戰隊,在嚴酷的環境下也很少捱餓,如果美國士兵遠離條件許可的擁有大型綜合廚房的兵營,被稱為“B口糧”,的野戰伙食仍然令其他軍人垂涎三尺,包括米飯,通心粉,燕麥片,果醬,糖漿,酸菜,番茄醬和其他調料,以及其他罐頭肉類和罐頭蔬菜,共計超過100種配料,在歐洲戰場,挑剔的美國士兵經常把一些不愛吃的食物“處理”給德意戰俘,比如罐頭水果。有時,這種豐腴甚至引發了盟友的敵視,駐紮在新幾內亞的澳新軍團空軍地勤軍官斯坦.圖特就在日記中抱怨說,駐紮在機場臨時土路另一頭的美國大兵什麼都有,新帳篷,蚊帳,除蟲劑,熱帶雨衣和軍靴,自己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每天早晨飄來的咖啡香味和新鮮煎蛋混合培根的氣息

日本:

最慘的一家來了,由於在之前的問答中已經說過了海軍,這裡就說下苦逼的陸軍。

1931年,日本陸軍頒佈了《戰時給與規則》,陸軍每人每天伙食定量是

主食:精米640克,精麥200克,代用品為麵包1020克,餅乾675克。

肉類:罐頭肉150克,代用品為帶骨鮮肉或者鮮肉200克,或無骨鮮肉150克,雞湯150克,或乾肉120克

蔬菜類:新鮮蔬菜500克或者幹蔬菜110克

醃漬物: 梅乾40克,代用品為醬菜60克

調味料:濃縮醬油20克,食鹽12克,味增粉40克,砂糖15克,代用品為醬油0.1升或者味增75克。

飲料:茶葉3克

加給品:清酒0.4升或者燒酒0.1升,甜食120克,捲菸20支。

聽上去不錯,但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的後勤補給標準就迅速跌落。

如果大家讀讀東史郎日記,就可以知道,物產有限,後勤保障能力很差的日軍在進入戰場後,補給捉襟見肘,在部隊出發的前幾天,還可以用自帶的物資,然後皇軍就開始勒緊褲帶了,一天吃不到一合(0.18升)大米,下飯的就剩醃漬醬菜,基本上看不到肉類或者動物蛋白,除非就地徵發,哎說白了就是搶劫強徵。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的伙食整體水平進一步下降。侵華戰爭初期,日軍主食還能有70%大米,太平洋戰爭一爆發,就下跌到50%,普遍以麵粉製品為主食,麵粉中不斷摻雜大豆,小米,雜糧,供應量從每天6合,降低到5合(700克),在副食品上,豬肉,牛肉,禽類,蛋類迅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魚,醃魚,1943年後連醃魚都一尾難求,只剩海帶,南瓜,蘿蔔等。

更讓日本下級軍人頭疼的是,軍餉也不夠花了,侵華日軍實行“強迫貯金”制,每次發薪水時,規定的貯金被強制扣下,戰時不得支取。隨著戰爭的擴大化,日本貨幣不斷貶值,而日本陸軍士兵的伙食費,是從到手的軍餉裡抽取,交給聯隊裡負責後勤倉儲的士官或者炊事長官,炊事兵,剩下的才可以自己支配,從隨軍小賣部裡買點副食改善生活。

隨軍小賣部,被稱為“酒保”,侵華戰爭早期,日本物資尚算充裕,國內民用消費企業還能維持生產,導致“酒保”中商品種類豐富,價格便宜。但隨著日本喪心病狂,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國內經濟被納入總體戰渠道,國內民用消費企業大量轉行生產軍用產品,並且美國海軍封鎖運輸線,使得日本從東南亞佔領地攫取的大量物資也無法運回國內,造成後勤物資供應匱乏,於是日本陸軍一線部隊不得不宣佈,大隊以下單位取消“酒保”,而“酒保”中的各種副食不僅種類稀少,價格更是一飛沖天。從1939年到1943年,侵華日軍陸軍部隊內的“酒保”所售麵包,價格上漲了3倍,捲菸上漲10倍,白糖價格上漲100倍。

另外,日本陸軍內部等級森嚴,物資供應嚴重不公。根據駐紮在膠東的日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19大隊士兵小林清回憶,1939年時,日軍供應已經嚴重匱乏,每人每頓只有2合米,本來就不夠吃,中隊長還藉口“戰時肯定吃不飽,所以平時更要鍛鍊在飢餓條件下作戰!”,再把士兵的每日糧食配給減去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剩餘部分還用小米,高粱,土豆取代,另外,副食種類質量也迅速減少“以前發的罐頭,是豬肉,牛肉,魚肉,雞肉,現在的罐頭,是豆子和沒滋味的昆布(海帶),下飯的日常菜餚也是南瓜,茄子湯和白菜湯。”可與此同時呢,日軍中高級官佐卻在大吃大喝(私物料理),而採購食材的資金卻來自士兵們的貯金和伙食費,掌管小賣部的“酒保”也和軍官沆瀣一氣,供應的物品中,稀缺質優的優先供給軍官。

到了這種地步,皇軍也顧不得“體面”了,抗日神劇裡鬼子下鄉,見到老鄉飼養的肥雞肥鴨就兩眼放光的鏡頭,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到了1945年日本山窮水盡,瀕臨投降的時候,日軍自覺敗局已定,許多二線作戰部隊已經瀕臨瓦解,士氣低落,河北日軍居然開始明碼標價,用自己的武器彈藥和當地鄉紳,村民甚至抗日自衛團做交易,換取食物。駐冀縣的一股日軍平均年齡40幾歲的“守備部隊”,用一挺重機槍換來了一頓豐盛的豬肉水餃......河南商丘附近,某日軍守備部隊中隊長,居然“以權謀私”,當上了駐地附近某大戶人家的“上門女婿”,代價就是隔三差五上老丈人家吃一頓飽飯........


晴天有時下豬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軍隊的伙食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軍隊的戰鬥力。那麼,在20世紀最大的一場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軍隊的伙食狀況如何呢?


蘇軍——黑麵包

黑麵包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其本質上應該稱為“麩皮麵包”--也就是麵粉中摻雜著少許麩皮做成的麵包。黑麵包是蘇聯人民的主食,口味有點酸又有點甜(好複雜的味道),並不是很好吃,但是可以說就是這種不太好吃的黑麵包拯救了蘇聯。



二戰時期,蘇聯的戰線拉得最長,軍備補給十分匱乏,對於前線的戰士來說,吃一頓飽飯是十分奢侈的。黑麵包由於其製作方式簡便、保鮮時間長、解餓效果好就成為了蘇軍必備的軍糧。有記錄記載,黑麵包在二戰時期支撐著1000萬人的戰鬥力,曾拯救過數萬名因接瀕臨死亡的蘇軍戰士。



除了黑麵包。伏特加也是士兵們的最愛。時不時地喝上兩口既能提升精神,又能抵抗寒冷。


美軍——可樂和肉

二戰時的美國國力強大,軍隊的伙食自然也十分豐盛。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野戰飯盒,是二戰中美國士兵隨身必帶的幾種即食食品。1944年,400多萬美軍出境作戰,一年時間裡竟然喝了10億瓶可樂(美國人是有多愛喝可樂)!同時,口香糖也是他們最常吃的零食,嚼著口香糖和巧克力的美國大兵成為影視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除了零食外,美國大兵最愛吃的就是肉了!美國的荷美爾食品公司生產的“罐頭午餐肉”成為二戰美軍主要的肉食來源。美軍中午和晚上的食譜都是:罐頭肉燉梅乾,在廢罐頭上加熱的肉末雜菜,肉大部分都是斯帕姆午餐肉(荷美爾公司生產)。二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對荷美爾公司的總裁還專門的感謝了一番。


德軍——營養均衡

二戰時期德軍戰鬥力強大與軍隊伙食營養均衡有著很大的關係。德軍的伙食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0%,早餐佔15%。同時,蔬菜和肉類均衡搭配:蔬菜750g,高脂肪食品210g,蜂蜜或果醬200g,調料15g等。除此之外,還配有香菸7包,巧克力或者糖果一袋。



軍隊的後備補給也是相對穩定的,伙食的配送會在24小時內由運輸兵送上前線,保證了食品的新鮮。同時,運輸兵還會帶回士兵們的家信,給後方的家人帶來平安。



日軍——基本靠搶

有日軍戰士回憶道:入伍的第一天,會有一頓特別豐盛的歡迎晚宴,酒足飯飽之後,長官發話說,這是你們吃過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可見,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軍隊伙食也是捉襟見肘的。



二戰初期,日軍的伙食標準大概是:米640g,罐頭肉150g,泡菜40g,調料20g等,看著還是不錯的。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軍官也要求士兵們被迫“減肥”,逐步減少糧食的供給量。這也促使日軍在戰場上,每到一個地方就會進行大肆的掠奪。更可怕的是,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日軍會選擇殺死俘虜或受傷的戰友來補充戰鬥力!



可見,軍隊的伙食狀況對各國軍隊的戰鬥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關乎整個二戰戰局的走向。“民以食為天”,糧食的作用無時無刻不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二戰時各軍伙食大比拼》--《少男少女》2013年第2期

鐵血軍事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伙食大PK》


歷史研習社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在戰爭時期,摧毀敵方的糧草,可能就掌控了戰爭的勝局。

正是因為糧草的重要性,二戰時期,各個國家都有相應的後勤保障系統和專家,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保障,使他們無後顧之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二戰時期各個國家的軍隊伙食吧。


1、美國。

對於在一戰二戰大發戰爭財的美國來說,財大氣粗就是他們的代言詞。“哥就是有錢”,據統計,他們的食物種類超過了32種,幾乎每一頓都有肉類食品,而當時被蘇聯軍隊奉為美食的午餐肉罐頭,卻被他們看做是難吃的食物。而且,美軍後勤部還提供專門的口香糖,香菸,可口可樂,巧克力,試想,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美軍仍然能有如此的享受,可想而知當時美國國力的強盛。

2、德國

相較之下,德軍的後勤糧草就要簡單的多,他們大多的食物則是黑麵包,蔬菜、肉類,以及便於攜帶的餅乾。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元首希特勒的原因,德軍是不允許吸菸的,所以,他們的香菸全部是用牛奶,酒精來代替的。


3、日本

日本當時初期的伙食還是不錯的,基本上是以大米為主,還能有大量的肉類,蔬菜為副食。但是嗎,隨著戰爭的曠日持久,日本的國力被漸漸耗空,後方的後勤保障根本無法滿足軍隊的消耗,大米變成了變餿的飯糰,肉類和蔬菜也只能從無辜的中國老百姓手中強搶。

4、蘇聯

蘇聯軍隊的伙食一開始特別的差,主要是“黑麵包”這個麵包是以摻雜麩皮製成的麵包。而且在當時的嚴寒環境中,這種麵包和磚頭沒有什麼兩樣。後來,隨著美軍後勤的幫忙,蘇聯才能逐漸吃到那午餐肉罐頭,以及一些蔬菜。


5、中國

當時的中國民生凋敝,飽受戰火的摧殘,而且,還有些無良的官員上下其手,中國軍隊的伙食一天只有兩頓,雖然是米飯,但其中摻雜了多少沙子、碎石。而蔬菜肉類更是少的可憐。


小小呆蘿蔔


誠邀,如題。民以食為天,軍人也是一樣。軍人由於其職業的特殊性,高壓和體力活是經常的事情,是以後勤保障對於軍隊的戰鬥力有著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後人常說“打仗,四分之一看軍人,四人之一看裝備,剩下的一半都是看後勤。軍隊未動,糧草先行,那麼在世界最大的二戰中,各國軍隊的伙食情況如何呢?

各國各個時期是不一樣的:美軍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有罐頭+壓縮餅乾,戰局急了壓縮餅乾為主,罐頭的種類多,營養豐富,甚至於還有可樂喝。英軍的罐頭也還算不錯,但是在北非也有被打斷糧的時候。德意軍隊的罐頭只有肉,肉質非常差。日軍前期還好牛肉罐頭還是牛肉,後期逐漸開始出現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牛肉罐頭也變成雜糧和牛血製作了。

二戰主要的參戰國中伙食最差的就是中國了。

由於蔣介石政府的不公平對待,中國軍隊的給養差別也是很大的。中國軍隊的給養總共可以分為三等:中央軍,雜牌軍,八路軍。

中央軍:由於蔣介石的主要軍事力量就是中央軍,對於自己的親信蔣介石自然不會虧待,抗戰時期,國府收入的一多半以及英美蘇的援助都歸了中央軍。舉個例子,國民黨的中央教導總隊每天的伙食標準是:大米22兩,罐頭肉4兩,乾菜2兩等等,高級軍官還有小灶。

雜牌軍:所謂雜牌軍,實際上就是指國民革命軍中除開中央軍和八路軍的地方軍隊,包括滇軍,桂軍,川軍,晉綏軍等,由於這些軍隊還是有著國府的供養,雖然不多,但是還是有吃的。當時前線的73軍連長陳振渭在回憶錄中寫到,弟兄們渴了就到池塘喝點水,到了駐地從乾糧袋裡拿出的大餅,一折就是兩半。撤退失利時,第一頓飯是每人一捧米飯加點鹽菜邊走邊吃,第二頓只煮了些稀飯第三頓還是稀飯,添了些紅薯,便“又香又甜”了。

八路軍:八路軍是中共領導的軍隊,只是蔣介石名義上的友軍,實則是其心腹大患,後期連僅有的一點軍餉都被斷了。八路軍的供養就很差了,基本上有啥吃啥,即便如此,八路軍的戰鬥力也明顯比吃白麵的中央軍戰鬥力要強上許多。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