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与归善两县翰林洪晨孚名人故里籍贯之争

海丰与归善两县翰林洪晨孚名人故里籍贯之争

近年来,出现了众多的名人故里之争,如舜之争、老子之争、姜子牙之争、皇甫谧之争、诸葛亮之争,等等;还有浙江萧山、诸暨和绍兴抢夺西施故里;河南和湖北抢夺花木兰……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台。鲜为人知的是,清末至民国初年,海丰与归善二县曾因名人故里归属地产生争议,双方各执其是,两地都派出人马到惠州府诉讼,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名人故里之争。

归善即是现在的惠东,历史上两县曾同属惠州府管辖,归善东北边的平海、黄埠、多祝与海丰县的赤石、鹅埠等地接壤,地缘因素令两地民间交往频密,贸易往来频繁。史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杨勋等人奉旨来归善县平海筑城,防惩海盗,历时九年。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平海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平海(今惠东县平海镇城区)守御千户所,驻守兵丁442名,隶属碣石卫,为外五所之一。所城遗址至今仍保存着一条海丰街,由此可见当时两地人员及商贸交往频密。

究竟,这个令海丰与归善竞相争夺的名人是谁呢?

——他就是清代赫赫有名的邑人洪晨孚。

洪晨孚其人其事

先来看一则有关洪晨孚的“威水史”:

据说,洪府当年所高挂的灯笼,一面写着“天子同庚”;另一面写着“翰林•洪”的字样。前者是指他与大清朝的天子康熙圣祖皇帝(1662—1772)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事;后者是指他取得的功名。

那么,历史上的洪晨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据史料记载:洪晨孚,字存斋,海丰杨安都人;父洪首辟;兄晨绂,字系亭。原居杨安都赤石墟新城寨前,后迁居归善黄埠。两地今仍保存有遗址。洪家曾在小漠开拓墟市,称“洪官墟”,后人改称“旺官墟”。

洪晨孚的童年是在海丰度过的。他曾在海丰准提阁、五龙寺寄读,天性聪慧,才情隽茂,擅书法、通史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乡试,与其兄晨绂同科考上举人,洪晨孚以文采优异而名列榜首“解元”,为广东第一名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洪晨孚赴京试中式第三甲第163名进士出身,官任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掌撰述记载,三朝国史纂修之职,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分理各省户口、钱粮等事。

洪晨孚传世文章多遗佚。《海丰县志》仅存记其二编文章,及题于龙津桥、准提阁、天后宫、五龙寺的对联。这些篇章联对,不但意境超凡,而且蕴藏着故乡的情怀。从其遗世文章分析,他无疑是把海丰当成自己的故乡。清雍正十三年(1735)五月初五日, 因遭洪灾毁坏龙津桥, 桥东上埔村好义老人梁廷辅协助知县林寅捐俸倡捐重修,洪晨孚上疏《重修龙津桥疏》。乾隆十一年(1746),龙津桥东坊遭火灾延烧篷铺四十余间及桥坊,灾后重建,洪晨孚又撰写了《重修龙津桥东畔石门小引》和对联,补书石坊“桥东雄镇”四字。

海丰归善两地都有洪晨孚府邸遗址,但相比较而言,海丰县赤石镇新城古寨洪晨孚故址,多了一份神秘色彩。据历代相传,该寨始建于宋、元时代,称“元新寨”。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村人洪晨孚被点翰林,衣锦还乡祭祖,见本村围墙低矮,遂捐资升墙三尺,并改元新寨为“升城”。因当地尖米话“升城”与“新城”音同,后人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洪晨孚的父亲也是个大名人。

清•同治版《海丰县志•人物》对洪晨孚之父载曰:洪首辟,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任平乐县儒学教谕,官秩正八品,雍正元年(1723)接旨赴京参加“鹿鸣宴”。辟得寿极高,雍正癸卯,与新宁麦世球俱重赴“鹿鸣”之宴。盖人中之瑞也。

洪家不但两代三举人,而且儿子与“天子同庚”,老子两赴“鹿鸣宴”。这是何等的荣誉,在广东乃至全国也都是极为少见的。

对簿公堂未有结果

洪家何时何因迁居黄埠,志史未有记载。近据惠东县博物馆黄拂秧介绍:洪首辟曾应归善多祝墟黄狮洋村之聘,为业师授生徒,但是否因此而迁居黄埠,则难考证。与当今名人故里之争大多数是冲着旅游开发赤裸裸的金钱不同的是,当年海丰与归善两县争夺洪晨孚看重的是洪家的名气。

双方对洪晨孚籍贯争议,各有何根据呢?

海丰方面提出的理由:清光绪五年(1879)四月,知府张联桂纂修《惠州府志》时,将洪首辟、洪晨孚、洪晨绂父子三人记入海丰县选举篇,虽然在洪晨孚兄弟二人名下各注着“又见归善志”。 但其在《府志》的归善县选举篇中不记入洪晨孚兄弟。这一举动,一方面说明修志者态度谨慎;另一方面表明编修者偏向洪晨孚是海丰籍的看法。

其次,清代《惠州西湖志》“万贤祠记”,洪晨孚是归入海丰进士行列。

另外,洪晨孚撰题海丰五龙寺的对联,其中石刻(今尚存)署款“雍正壬子年仲春,邑人洪晨孚题”。这一点很重要,连洪晨孚都将自己归入海丰籍人士,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但归善方面也并非空穴来风,提出的证据也似乎确凿:

首先,不管洪家何时何因迁入,黄埠最终成为洪首辟父子居住地。况且晚年洪晨孚以“翰林院京官”离任回梓,依朝廷典制安置在惠州府城。其次,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归善县知县章寿彭纂修《归善县志》时,将洪晨孚、洪晨绂兄弟均记入该志的选举篇,但其父洪首辟则无列入该篇。可见洪晨孚兄弟是以归善籍考生身份赴考,并取得功名的。归善以此为据,似也无不妥之处。

争论的结果不得而知。

………

原载汕头日报 文/梁水良 吴福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