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用一支筆給一代又一代的華人營造了一個成年童話世界

1924年徐志摩的表弟查良鏞先生出生,就是金庸先生,很遺憾在去年先生離我們而去。如果沒有金庸,很多人的少年時代該多麼倉皇。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是看的電視劇,很少看他的書。從小看金庸武俠小說長大的男生都有一個俠客夢,每個電影導演也都有一個武俠夢,就是從金庸這裡來的。

金庸先生用一支筆給一代又一代的華人營造了一個成年童話世界

金庸的作品裡也說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管做什麼事就跟看武功剛開始時候,都是耍花架子耍得不得了,十八般武藝各種武器全都拿;到了一定程度,就拿一把劍;再到高手的時候就是木劍;最高木劍也不用了,飛花摘葉都可以傷人。

因為從小看金庸的小說,對他營造的那個世界無限嚮往。實際上過去江湖是鏢局、綠林一塊做買賣,大家是一個產業鏈,路上越艱險鏢局收的越多,就能養綠林。但在金庸的筆下,江湖不需要掙錢,不知道收入從哪裡來,大家都生活的挺好。不需要幹壞事,大家行俠仗義,所以叫武俠。金庸創造的這個世界就是就是由中國人組成的最美好的世界,實際就是一個成人童話世界。不像西方營造一個童話世界,有安徒生、格林等。他是非常商業的,不然他的作品不會那麼多次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金庸營造了一個武俠世界,這個世界裡男人和女人都是好得多,好到每個人心裡都想某一個當自己的愛人。

金庸先生用一支筆給一代又一代的華人營造了一個成年童話世界

以前有個越南報紙,說越南議會里面吵架,一方指著另一方說你就是嶽不群,可見連越南人都知道嶽不群是偽君子。金庸營造的各種人物,是各種各樣的代表,嶽不群、令狐聰、張無忌,都不一樣,說明他營造的這些人物之鮮明、之有意思。

金庸最難的就是他和其他作家不一樣,其他作家都是先構思、寫大綱、做人物列表,然後開始寫作。他不是,金庸是要寫成連載小說,每天寫一千字,連載的時候他沒有頭緒就一直往下寫,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每天頭版都是金庸的社論和小說。那報紙使他跟他的哥們兒沈寶新一塊兒辦的,那哥們兒出點錢,兩人就拼命幹,最後幹成了香港最重要的報紙。

香港不是一個文人社會,他是一個奮鬥的社會,金庸先生到香港一開始在電影圈奮鬥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他在解放前就在上海電影公司開始做編劇。香港電影圈其實就是上海辦公區,香港電影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來了才有了自己的電影風格。金庸一開始在裡面奮鬥,還愛上了大美女夏夢,一看夏夢的照片,完全像金庸筆下的那些女人。

金庸的小說很明顯能看出是連載小說,因為節奏很快。人物只要出門一定有事,到地一住下,必然有事,人物鮮明極了,就是記不住做了什麼事兒。很多人看金庸的小說都不止一遍,每一個年紀看,都覺得有意思。因為他的人物特別鮮明,所以特別適合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因為電影和電視劇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只要人物立得住,幹什麼都吸引人。

金庸先生用一支筆給一代又一代的華人營造了一個成年童話世界

金庸先生跟古龍先生不一樣,古龍先生是連載湊一塊兒出版,所以古龍先生的小說前後有很多矛盾,有邏輯上的問題。金庸先生還是很負責任的,他出單行本的時候,重新把連載的那些東西,比如說前邊這些人死了後邊又冒出來這種漏洞,重新做一次完整的潤色,所以整個看起來一氣呵成,但還是充滿了連載小說的特點。

20世紀爆發過到底是王朔高還是金庸高,前期的王朔和金庸其實差不多,都是暢銷書,內容也差不多,就是女的都只愛一個人。王朔前期的作品那裡面的女人都讓人心疼死了,就死活愛一個男的,不管男的有多壞,不管男的什麼境遇,就愛他,這就是商業。這種東西真的是遠離人性,因為一旦把這種女性放在放進現實裡,她不會是這樣的人。王朔後期的作品還是有文學意義,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層次,已經透析人性,把人的各個方面解剖給大家看。

金庸寫的十四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走的是商業路線,不然報紙你怎麼賣。商業程度還很高,就是女人永遠都是處女,永遠不讓自己身上沾一點點灰塵。香香公主為了陳家洛,最後在乾隆那樣的逼迫下自盡了,不能讓身上有任何汙點。金庸的十四本小說裡,只有一位不是處女的,就是小龍女,而且還是最清純的一位。金庸那時候應該下了很大的決心說咱們往前走一小步,這一小步就是小龍女被一個叫尹志平的、特傻缺的人給迷姦了。完全是被動,但是由此還要被懲罰十六年見不到自己的愛人,在一個深潭呆了十六年,最後兩人終於見面了,還有一說是金庸本來沒想著讓他們見面,但是好多讀者寫信個明報抗議,最後不得不這樣寫,還是商業的力量。

當然文學的價值並不是最重要的,想看嚴肅文學就去看嚴肅文學,沒必要去看不起寫暢銷書的,自己的書賣不過別人,就說自己的是嚴肅文學,是高層次的,你寫的就是不入流的。我感覺這就是赤裸裸的羨慕嫉妒恨了。金庸先生娛樂了一代又一代華人,不光華人,金庸的作品在東南亞一直熱賣,一代又一代導演來拍金庸的小說。

金庸先生是非常偉大的,給我們一代又一代男生創造了那樣一個世界。感謝金庸先生,給不管生活在哪裡的華人都提供了共同的人物、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歡樂、共同的記憶,讓我們永遠銘記金庸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