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行業2018“三重門”:助貸興起,獲客承重,從兜底到分潤

記者丨苗藝偉

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經歷了“現金貸新規”嚴監管所帶來的行業共債風波。此後,年中備案成為泡影,行業雷潮開啟,“降規模、降店面、降投資人”受限,年末備案驗收“115條”,在多重複雜風險縱橫交織的情況下, 2018年的互金行業經歷了極不平凡的一年。

界面新聞梳理悉數出爐的年度財報發現,互金上市公司正面臨著資金來源、獲客渠道、助貸模式這三重選擇與考驗。

在2018年6月的網貸雷潮過後,受到個人投資者資金量大幅銳減、監管機構要求“三降”等多重因素影響,“賦能B端”、吸引機構資金的“助貸”業務成為眾多金融科技公司轉型方向之一。剛剛出爐的2018年上市互金公司財報中也披露了助貸業務轉型成果。

以拍拍貸(NYSE:PPDF)、宜人貸(NYSE: YRD)等為代表的一部分網貸平臺對於機構資金採取開放態度。

宜人貸在2018年第三季度披露,公司為應對危機尋求了其它資金來源,並與高盛、新網銀行達成了合作。宜人貸首席財務官叢鬱表示,將繼續在擴大機構合作伙伴關係,進入2019年將繼續專注於資金來源的持續多元化。

另一家網貸巨頭拍拍貸也披露,公司2018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機構合作資金佔總撮合額的比例,從14.3%上升至20.4%。截至2019年1月底,機構合作資金已經佔35.1%。

同樣情況的還有51信用卡(2051.HK)、小贏科技(XYF.US)等多家原本主要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P2P網貸平臺,這兩家平臺目前的機構資金佔比超過兩成。

然而,從趣店(NYSE:QD)、維信金科(2003.HK)這樣典型以機構資金為主的金融科技公司,再到2018年下半年提速的“助貸”趨勢,借貸行業中仍有多家網貸巨頭卻並未有轉型助貸的行動。業內對於助貸前景的預判存在分歧。

點融聯合創始人郭宇航在採訪中表示,助貸資金成本低於網貸、規模容易做大,合規風險相對小,但在優質資產稀缺的情況下,機構資金無疑是對C端客戶服務的擠壓,也違背了原來做P2P資金來源多元化的初衷,一旦政策變化,只做助貸的平臺,抗風險能力也會比較差。

作為資金全部來自金融機構的助貸平臺,維信金科CEO廖世宏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中表示,公司2018年放貸規模同比下降15% ,主要原因便是上半年機構資金來源並不穩定,多家金融機構由於政策方向不確定,一度暫停資金供給。“ 2018年,我們經歷了一個比較痛苦的調整階段。”

廖世宏表示,這主要是由於“現金貸新規” 剛出臺時,對於現金貸的資金來源做了嚴格限制, 而維信金科的所有放貸資金都來自於金融機構,因此,自從文件出臺直到2018年上半年,一些金融機構與助貸機構的合作偏向保守、謹慎,直到2018年下半年後情況逐漸好轉。特別是2019年1月央行發佈的“175號文 ”明確鼓勵網貸行業向小貸公司轉型後,公司的放貸資金壓力才逐漸解除。

獲客渠道:線下還是線上?

除了資金來源外,“渠道成本”也成為上市互金公司動盪的2018年中備受重視的一項支出。

51信用卡等一些市場眼光相對敏銳的公司開始主動進行營銷資源的整合,來降低獲客成本,而另一部分後發公司卻面臨著成倍上漲的流量費用,渠道成本差異越來越明顯。

對於線上線下均有佈局的平臺來說,線下銷售成為平臺沉重的成本負擔,裁掉線下機構、門店和員工也成為一股新趨勢。例如,2018年年內,維信金科、平安普惠、點融網等均不同程度的縮減線下支出。

作為一家助貸平臺,維信金科在2018年內便面臨著銷售和營銷費用翻倍的窘境。據其財報披露,2018年該平臺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06億元,2017年為6900萬元,同比增加了近兩倍。

廖世宏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除了流量成本普遍上漲之外,營銷費用增加主要是由於在“現金貸新規”之前與第三方簽訂的銷售合作協議中,允許銷售方在每筆借款中向客戶另外收取費用,而在“現金貸新規”之後,這種做法不被監管允許,因而,營銷費用必須由公司自己承擔,成為一項必要的合規成本。

然而,對於具有先發優勢的趣店來說,先期通過支付寶導來的流量依然是一個寶藏。

趣店表示,行業獲客成本與信用風險高企的環境下,趣店高達90%的復借率大大降低了業務成本,甚至有能力為其他平臺進行導流分成。2018年,剔除與大白汽車相關的費用,銷售和營銷費相較2017年同期減少49.4%,為2.02億元。

對於純線上P2P平臺拍拍貸來說, 2018年全年的市場營銷費用為人民幣7.108億元,與2017年的7.883億元相比,減少了9.8%,在線上流量費高企的情況下仍屬不易。

界面新聞記者瞭解到,拍拍貸的秘訣在於自主研發了自動化營銷系統,這套系統能夠基於用戶畫像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對市場營銷活動的有效性加以計劃、執行、監視和評估,同時藉助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進行智能決策,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獲客效率與服務能力,通過優化營銷的方式抵禦日漸上漲的流量成本。

相比之下,線上線下均有涉及的宜人貸成本包袱依然不小。宜人貸的資產端包括線上的“宜人貸借款APP” 和線下的宜信普惠門店, 2018年宜人貸的營銷成本高達25.26億元人民幣,雖然同比去年的30億銷售費用微降,但線下門店的銷售成本仍然是最大的一項成本。

而點融網也在近日加入到線下裁員的隊列中。

2019年1月,點融CEO郭宇航表示,出於成本考慮,點融的線下分公司將逐漸從最高峰的110家線下分公司縮減到30家左右,並非全部放棄線下業務。

“目前,線上流量被巨頭壟斷,成本猛增,基於對未來的判斷,未來和現在已經看到線下的某些獲客成本要比線上要來得更便宜。有些新業務的線上線下結合方面,點融也相信線下模式還是能夠發揮它一定的作用。”郭宇航稱。

助貸模式:兜底還是分潤?

在現金貸新規之前,助貸機構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往往承諾對貸款“兜底”,發生不良由助貸機構承擔。但現金貸新規中規定,“助貸業務要回歸本源,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這意味著,監管引導助貸模式從壞賬兜底轉變為利潤分成,在當下的合規條件下,僅允許融資擔保機構、涉足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等參與。

在新規發佈之後,51信用卡為代表的多家參與助貸模式的網貸平臺收購融資擔保牌照,維信金科也聯合陽光信保共同為消費金融資產通過信用保證保險增信。

“壞賬兜底與利潤分成兩種模式仍將並存一段時間。”廖世宏表示,以壞賬兜底模式為例,互金平臺需通過融資擔保機構或購買信用保證保險,對部分壞賬(超過雙方約定的壞賬容忍度上線的部分)給予回購或第三方買單處置,但平臺可自主設定貸款利率,覆蓋這部分壞賬回購處置開支,使利潤率穩定在4個百分點左右;相比而言,利潤分成模式雖讓平臺擺脫了兜底壓力,但助貸業務壞賬率一旦增高,平臺分到的利潤也會隨之縮水,甚至相比兜底模式更低。

有助貸機構人士表示,市場上助貸機構與銀行的合作主要看收益與風險的分配情況,有流量資源的“巨頭”,在信貸資產出現壞賬時,助貸機構不承擔任何損失;但對於一些有風控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會傾向於收益與風險掛鉤,當信貸資產出現壞賬時,助貸機構與銀行共同分擔風險,助貸機構獲取的收益與資產質量掛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