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管教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这样打

打?不打?这是个问题

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骂,提拎甩褂。

说的是,以前的家长都认为,孩子调皮捣蛋就必须要严加惩罚,不然就乱套了。因此,也有人调侃说:孩子不听话,揍一顿就好了,一顿不够就两顿。

但是,对于现如今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父母来说,就非常纠结了。有时候被孩子气得半死,扬起的手,也不得不硬生生地按捺下来。

这就像是你端着一挺机枪,本来一个扫射,就能结束战争的。但是偏偏情况不允许,你还得强压怒火用怀柔政策去招安,个中滋味,谁忍谁知道。

所以,当网友们知道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的时候,议论也是炸了锅:

想当年,我是铁打的,我爸妈是打铁的!

好不容易升级到可以打孩子的阶段了,竟然来这么一个日子?

虽然我是被打大的,但看到这个日子的时候还是笑喷了

那今天不打了,改明天……

还有的网友说,教育和虐待是两回事,如果孩子做错事了,光是口头批评教育,他们未必记得住。但是,打两下他们就会长记性了。

打,还是不打,相信所有的父母心中都有自己考虑的因素,也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是,打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国际不打小孩日:管教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这样打

打骂对孩子的影响

  • 产生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在地铁上,一位妈妈让孩子背课文。孩子背了一段之后卡壳了,胆怯地看向一脸铁青的妈妈。妈妈随即扬起了手中的本子,作势要打孩子。孩子委屈地眼泪都掉下来了。

这时,旁边一位乘客看不过去了,给孩子递了一张纸巾。可是,妈妈一把夺过纸巾扔在了地上,孩子再也忍不住了,抽噎起来。

背不出课文就要挨打、考试没考好也要挨打、做错了事情要挨打……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打骂来教育孩子,恐怕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陈乔恩也自曝小时候常被母亲打,导致她即使长大了,也和母亲有生疏感。母女俩的隔阂,一直到后来参加一档节目的时候,才冰释前嫌。

可见,面对最亲近的父母,都要时刻提心吊胆的话,只会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

国际不打小孩日:管教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这样打

  • 做事以父母的情绪为评判标准

经常挨打的孩子,逐渐会变得以父母的喜好和情绪,来作为自己行事的评判标准。因为,即使一件事情你做得再正确,只要父母觉得你是做错了,就可能会遭受打骂。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只会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一切都以父母为中心,并且事事都讨好。可是,孩子总是要成长的,以后碰到的事情可能远远超出父母的认知,或者父母的认知不一定是对的。面对困惑和疑虑,缺乏主见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 长大后行事偏激叛逆,或者有暴力倾向

在成人面前,孩子永远是弱者,即使他们想反抗,也完全没有胜算。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隐藏起自己的不满,先低头认错。

但是,一旦他们有了能力,或者离开了父母的掌控,他们的人生可能就会朝着偏激和叛逆的方向疾驰而去。有一位网友就曾暗下决心,等自己长大了,也要揍自己的父亲,让他尝尝弱者的滋味。

可见,打骂孩子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虽然看似见效很快,孩子立马老实了,但是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永远不知道。

国际不打小孩日:管教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这样打

不是不能惩罚,而是要看怎么惩罚

可是,孩子不听话,打也不行骂也不行,这要怎么办?就像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执行起来就是很困难。

因为,孩子好像很清楚,做什么事情能够轻易地引起父母的暴怒。他们还会试探,你能接受的程度。如果父母没发火,他们就会再进一步,直到父母实在忍不住失控。这样的熊孩子,难道也不该教训吗?

其实,不是不能惩罚孩子,而是要看怎么惩罚。

  • 涉及到原则性的事情,可以惩罚

比如,孩子调皮捣蛋到故意打破别人的玻璃,又或者是故意偷东西,等等。这些涉及到做人原则性的问题时,父母不能心软。要注意,是当孩子“故意”这样去做的时候,而不是不小心。

孩子小,四肢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会偏差,如果只是不小心的话,父母可以教他们怎么做才能避免。

但是,如果是孩子品格有问题,就另当别论了。但即便如此,打孩子也要注意力度和位置。比如,有的孩子小时候被打耳光,结果造成失聪,这样的结局自然谁都不想。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控好力度和位置。

国际不打小孩日:管教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这样打

  • 惩罚≠狠揍

打骂孩子,其实是一种最懒惰的教育方式。

虽然看起来见效快,孩子被吓唬住了,但其实,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会去反思改正。他们只关心今天父母有没有生气,揍人揍得疼不疼,甚至会想,以后再做这样的事情时,一定不要让父母知道了。

当孩子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怎么对抗大人身上时,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了。

有人说: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泼猴。是的,不可否认,孙悟空一开始非常顽劣,是靠着紧箍咒才勉强跟随唐僧去取经的。但是,在经历过一些磨难之后,孙悟空是被唐僧感化了,才选择继续跟他去取经的。

所以,除了该有的惩罚,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要怎样避免或改正,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 惩罚完要记得表达自己的爱意

相信真正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是极少数的,因为父母也是有情绪的,当自己的权威被一再挑战,或者压力太大导致情绪失控时,忍不住打几下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惩罚过孩子之后,一定要记得跟孩子表达爱意。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暴怒的样子是十分可怕的。他们会被吓到,然后错误地认为父母一定是不爱自己了。

许多人在长大了只有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这是因为在打骂过孩子之后,父母没有及时告诉孩子,自己是爱他们的。对事,不对人,这也应该是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

孩子做错了,可以惩罚,但不代表我就不爱你了。当孩子坚定了这一点之后,才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才不会心生怨恨。

美国心理作家Shahida Arabi曾说:当一个孩子遭到父母虐待时,他们不会停止爱父母,他们会停止爱自己。

所以,不管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他们才能学着去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够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