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科举制度

还原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科举制度

江南贡院

秦朝以前基本不选拔官吏,因为秦朝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和血缘世袭的制度,就是说儿子接班老子的官位,不管你多有才都是没用的,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你在战场上立了大功就可以当官,那这样只有在乱世才有当官的机会。

到了汉朝呢为了提拔民间人才就出现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认命官职。征辟制由皇帝征召称“徵”,由官府征召称“辟”。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到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科举又分为文举和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科举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朝,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院试(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还原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科举制度

科举简表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