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中怎样避免新旧韵的混用?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

胡轩境Elvis


根据诗词学会的规例,现在进行诗词创作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个是《中华通韵》,又称作新韵体系,另一个方案就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同属中古音体系。



之所以将其称作体系,是因为选用新韵或旧韵,不单是指押韵,还包括格律。如果是选用《中华通韵》,那么就要按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声去区分平仄,即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有仄。如果是选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就要依中古音四声区分平仄。即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不能混用。

那么如何避免新旧韵体系的混用?初学者最好开始时只用一种方案,并将其用熟,可以选新韵,也可以选旧韵。但我的意见是先学用平水韵,而本号在明天开始的诗词基础课,也会选用平水韵教学。至于原因下周三我可专门发遍文章说说。但其中一点与题目的第二部份相关,那就是如初习者先学平水韵,那在阅读唐诗宋词时就不会产生题主这样的困惑。



“一弦一柱思华年”如果采用新韵体系,其平仄为:平平平仄平平平。不仅不符律句规范,而且是三平尾。而采用平水韵体系,其平仄为:仄平仄仄仄平平。标准的律句句式。在这里有两个字是古仄今平的,“一”字中古音读入声,这个比较好理解。而“思”字则要特别说说。

“思”字在中古音中是多音字。很多讲格律的书都会说到,这个字作动词用时读平声,在作名词用时读仄声,这没有问题。但不够全面。在前日的答题中,我也特别提到了,就是“思”字作动词用时,仍有一种情况读仄声,就是解作悲伤、哀愁的时候。



前几日,有好友在我的答文回复中说:“不懂写诗的人释诗,总有点隔。”我认为也是有点道理的。假若完全不懂格律的人释诗,一方面很难把握作者情感的律动,再之有时也没法作出准确的释义。例如,题目的句子,当我们知道这个思字,在这里是作动词读庂声时,就可反推作者的用意,其实质是说:一弦一柱悲年华。


诗词书院


没有捷径!

除了熟能生巧,别无它法。但熟悉的时间不会很长,两个月左右就可以了,唯一的小方法就是把一些与现代发音严重不符的字单独挑出来记住即可,比如黑,白,结,洁,原,涯等,其余的字配合平水韵表完全可以应付一般场合。

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表面上是出律的,因为“思”字只有在做名词时才可以理解为仄声,如果是动词,铁定是平声。

而三平调是无法拗救的!

那么思字做动词时,只能是平声么?

不一定!

比如岑参五律“夜来尝有梦,坠泪缘思归。”

比如吴融七律“幸有白云眠楚客,不劳芳草思王孙。”

比如韦庄七律“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比如杜甫七律“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这几句的“思”字明显是动词,理论上都应是平声。但实际上恐怕是做仄声解释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思”做为动词时,在极少数情况下也是可以做仄声解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南方人北方人发音不同么?可能是这个原因!只是可能!

其实,律诗在唐朝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严格,那怕是大伽杜甫,也常常用不符之作,比如七律《望岳》首颌两联是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七律《卜居》首联是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比如七律《十二月一日》失粘高达三处之多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比如七律《章梓州橘亭乌成都窦少尹》首联

秋日野亭千橘香,玉盘锦席高云凉。

这一句和“一弦一柱思华年”几乎完全相同,可没有人否认杜甫律法千古第一。

一般而言,如果涉及到地名,人名,不符合平仄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失粘更不是杀头大罪。

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不认真的借口,毕竟从宋朝开始平仄已经非常之严了,几乎没有失律之作。

毕竟,我们不是杜甫,没有资格这么玩!


亦有所思


首先必须熟悉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其次是掌握格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