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出来的人才是主导者而应试教育出来的是执行者,你怎么看?

古朴的风


回答了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过去常听人说素质教育,很多人也不具体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就开始评价其好坏。并将其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如这样的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哪个好?”哪个好呢?这就是随波逐流,不求甚解的惯性思维。

素质教育这一种说法,以及被归纳入这一种说法之中的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各种能力的培养、情趣个性的发展、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等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你对我错,我对你就错的关系。

这里讲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考虑问题,总是受到所谓“常识”的束缚,或者受各种纷乱信息的误导。例如“石头”和“金属”,其实如果是非常硬的陨铁矿石(铁含量超高的),它和金属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很多事物不是绝对分割、割裂的。

比如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一个身心都不健康的子弟,你还指望他在考试时成绩优异吗?

再说情趣个性的发展,一个正常人格的人,他就必然是有自己的情趣和个性的,为什么一定是要会“琴棋书画、弹钢琴”呢?“特别爱读书”,“总想考第一”,算不算是一种情趣和个性呢?好吧,如果“总想考第一”太苛刻了,为防止影响到子弟的身心康健,中等水平力争上游总是可以的吧。以后高考会过度到3+3模式,选择哪几门选修科目,会涉及到今后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的问题,进而关系到今后就业方向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应该提前关注子弟的兴趣和个性呢?关注兴趣和个性不等于说就必须是弹钢琴、跳舞蹈、唱歌,这么理解也太狭隘了吧。喜欢生物的当医生,喜欢机械的当工程师,喜欢物理的当科学家,当然也可以唱歌跳舞弹钢琴。情趣个性并不只是去培养子弟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观察发现子弟的兴趣志向啊。

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也一样吗?学习能力难道就不是一种能力吗?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更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学习能力都不好,你跟我说这是素质教育,只培养“各种能力”,不是有点扯吗。还有人生活中的各种基本的“应知应会”。例如,各种洒扫应对,平时洗个衣服煮个饭,基本的待人接物,难道不需要会吗?如果以后上了大学,或者工作,离开父母到社会上,各种基本的吃穿住行,总是要能够自己应付吧。

还有思想道德素质这条。且不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本身就是考试要考的,从小学到大学,从思品课到政治课,都是要学要考。平时基本的思品要求是要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意思,又不是说人人都能够成为思想家和道德楷模。那还要看有没有那个能力和条件呢。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工作中,良好的人际环境都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保障。而我们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法,是建立这个良好关系的保障。这是基本的道德素质嘛。而在各门功课(包括思品或政治、数学语文、物理等)中所习得的思维方式,和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的方式,就是思想素养了(也包括道德)。合起来就是思想道德素质,不是挺简单的吗。

也许有人说,“我要是没考上大学或考试不行,难道就成了素质低下的人了?”话不能这么反过来说。没考上什么,各种知识和习惯还是可以继续习得和养成。但学得好、考得好,就更好。

还有人可能会觉得,“你真能讲,照你这么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没区别了?”区别当然是有的,但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区别。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标尺,一个量度。它检测的其实也是素质教育的成果。关键在于你把这个标尺的尺度做多大?是一学期,还是一学年,还是截至到中考、高考,还是一辈子,乃至世代的传承。这就因人而异了,我觉得即便是最现实的考虑,最短也必须是到高考吧。如果高考考不好,就算小学次次考满分又有什么用呢。大家怎么认为?





阿的个


先说教育。

试问,国内的哪个高校说自己不是素质教育?又哪个高校说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呢?

经常考个试,就让人诟病为硬试教育,又扣上了某某硬试教育后遗症。

不通过考试,国家又如何解决几百万人的甄选问题呢?

换句话说,又有什么方法去替代考试?才叫做素质教育呢?

考试就是个形式问题。关键的是平时老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只要不是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环节。不就可以了吗!

其二,不是很理解题主关于“主导者”的提法。是控制者?还是指创新思维?

还是那句话,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是否用心用脑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背。

国外,如美国大学,人家也是考试的。而且比国内靠的都“勤快”。人家都有周测验。国内大学大部分只有其中考,期末考。周测验占学末成绩的30%,你敢偷懒,平时没考好,期末靠的再好,也不一定能过这门课。反思国内某些院校,没过,交了钱可以补考,再没过外交钱就行了。这样的制度,谁还有动力把读书放在心上呢?

其三,执行者。

员工来公司上班,不是来执行的,那他来干嘛?来指挥的吗?

员工的首要任务就是“执行”。就像部队一样,严格执行命令。这里说的有点过了。但是基层员工就是执行。即使到了中层,也只是传达目标,追踪目标。

在执行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可以有创意的想法。比如如何提升效率问题。如何节约时间成本,如何降低损耗。如何帮公司争取到客户,如何节约公司成本,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有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

感恩您的阅览!制度是死的,体制是死的,可是我们的脑子是活的。不要纠结体制,制度问题,那个不是我们能控制能左右的。

我们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做好,就足够了。

―――麦叔话管理

(十年管理,十年创业,感恩与你分享!)


麦叔话管理



金山玉月8668


你好,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每个人都会不一样,所以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不可能完全或者大致确定何种教育出来的人才的大致走向;其次还要看受教育者本身接受教育的动机是怎样的。


丶黑山老妖灬


一般来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人能成为领导者,被动学习不会思考的人大多成执行者。


安那11


说的很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