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五行就不懂中醫?!五行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生命密碼?

提到中醫,許多人都會想到陰陽、五行,但五行到底是什麼?怎麼指導臨床呢?

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著名歷史學家龐樸認為,“陰陽五行瀰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五行成為深入中華民族靈魂的文化符號。

不懂五行就不懂中醫?!五行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生命密碼?

木曰曲直

曲就是彎曲,直就是伸直,曲直所描述的是樹木生長的狀態。種子發芽、樹木生長,都是從曲到直的過程,代表了條達、條暢,這其中蘊含了巨大的力量。因此,將具有生長、生髮、條達舒暢、生生不息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都歸屬於木一類。

火曰炎上

炎代表了熱,上代表了方向,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點。因此,具有溫熱、升騰、茂盛作用的事物,都屬於火。

土爰稼穡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是種植糧食、孕育萬物、受納一切事物的地方。因此,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的事物,都歸結於土。

金曰從革

革字最早出現在金文中,是指用刀剝下獸皮,也就是把皮所附著的其他不用的部分清除掉。後來革字直接表示被剝下來的獸皮,皮革以及由革組成的漢字,比如鞭、鞋等都是運用了革的這個意思。而“從革”就是將那些具有清潔、肅降、肅殺作用的事物,都歸屬於金。

水曰潤下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的特點是滋潤、向下,而由其引申的寒冷、潮溼、下降、閉藏,也被定為這一類物質的屬性。

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擺脫了其單純的屬性,成為五類事物的代表。這種思維形態,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獲得了更典型、更充分、更淋漓盡致的表達。

五行與中醫已經“認識”兩千多年了

春秋時期,中醫就將五行學說引入到了中醫的體系中,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五行學說與陰陽、精氣學說一同成為了中醫理論體系框架中的核心觀念。

以木來說,春季草木開始萌芽,大自然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之象。從人體來看,肝臟也與樹木枝條一樣,喜歡條達舒暢;而臨床上肝膽疾病常會影響到眼睛,或出現一些如同風吹樹枝的震顫、麻木狀態。把這些與自然現象聯繫起來,就把肝、膽、目等器官與春、風、青色等歸為一類了,形成了一個系統。進而用木的生髮、條達舒暢等特點來說明肝的特點。

不懂五行就不懂中醫?!五行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生命密碼?

同理,心主血脈,主藏神,心陽可以溫煦機體,具有溫暖向上的特性,所以中醫用火來表示心的特點;脾主運化,負責將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物質,和土的稼穡特點類似,所以就用土來表示中醫脾的特點;肺主宣發肅降,和金清潔、肅降的特點類似,所以就用金來表示中醫肺的特點;腎主水、主藏精,司二陰,負責大小便的排洩,因此就用水的潤下來說明中醫腎的特點。

隨之而來,屬於心的小腸、血脈、舌,與脾相合的胃、肌肉、口唇,與肺相合的大腸、皮毛、鼻,與腎相合的膀胱、骨、耳、二陰等等,都通過推演的方法分別歸屬於各自的一行。

不懂五行就不懂中醫?!五行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生命密碼?

只有臟腑之間平和、平衡,人才會健康。

中醫五行學說,除了將人體按照五行分類外,還運用了五行生剋制化理論,來闡明臟腑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關係,並將其用於臨床治療。比如滋養腎來養肝,滋養肺來補腎,補脾益肺,就是利用了五行相生中的"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的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人因工作忙碌或是情緒不佳,出現噁心、嘔吐或者消化不良等現象;在臨床中,可以看到病位在肝的患者,常常會出現腹脹、腹痛、納呆、腹瀉、便溏、乏力等脾虛的症狀;在現代醫學中,慢性肝病不能康復,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繼則出現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等,這些可以用五行中的乘侮關係,木太過於克伐土來解釋。漢代著名醫家張仲景將其表述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那麼在治療中就應當按照既病防變的原則在疏理肝氣的同時調補脾臟,從而維持脾的正常運化功能,改善肝的病理狀態。

從五行相剋理論來看,當人體某個臟腑出現疾患的時候,如果不加以治療,就會牽連到其他臟腑,稱為由此及彼的連續性的惡性循環,到一定程度,就會破壞身體內各系統的平衡,引發多種疾病。

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官方微信號訂閱號“螞蟻中醫”(zyjkys09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