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探寶:農民成為陶瓷新秀,造出亂真國寶


800多年前的某個夏日,正值雨過天晴,宋徽宗高堂春夢初醒,他瞧著外面水洗一樣的青色天空,不由得心曠神怡,於是便給官窯的工匠傳下一道聖旨:“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這可難壞了瓷匠們,但最終汝窯的工匠製造了出來,於是便有了“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的絕世汝瓷。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素有“雅冠天下”的美譽。然而,歷史上由於戰亂,靖康之難後金兵大舉入侵,汝窯被毀,汝瓷技藝失傳,汝官窯址也成了個謎。直到1987年,人們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臺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圖為汝窯博物館內官窯遺址。

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汝窯開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不多,在南宋時,汝窯瓷器已經非常稀有,流傳到今天的更是少之又少,堪稱國寶。在汝窯博物館一樓大廳裡,我們看到了精美的仿古的當代新汝瓷,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竟是由附近村子的村民製作的,不由得令我們很是好奇。


在博物館東北的白石坡村,我們找到了上面這些瓷器的製作者——馮國輝。馮國輝是一位文質彬彬的中年人,現年48歲,家裡四世同堂,他都有孫子了。

這是馮國輝家門前的菜地,他的妻子在菜地裡忙活,小狗在屋前看家。在清涼寺及周邊,制瓷原料豐富,煤炭、木材、高嶺土、釉藥等就地可取,且易於開採。白石坡村和清涼寺村僅隔一條四米寬的馬路,清涼寺汝窯博物館南面是清涼寺村,北面是白石坡村,博物館跨有兩村的土地。

這是馮國輝家正房的大門,他家是一座帶小院子的樓房。馮國輝從2007年就開始收藏汝瓷標本和釉料研究,2013年開始燒製汝瓷,2016年成立了一家汝瓷公司,他的仿古汝瓷作品近年屢屢獲獎。

這是馮國輝的部分仿古汝瓷作品。左邊這個帶磨砂金魚的,正是某寶常見的旅行杯套裝款,金魚的磨砂手感和如玉的釉面正好有對比,惹人喜愛。

2011年,失傳的汝瓷燒製技藝由清涼寺村的王君子破解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馮國輝和周邊的十位村民,被評為第四批汝瓷製作的非遺傳統技藝傳承人。

馮國輝在自己家裡的汝瓷工作室,正在給瓷胎上釉。據白石坡村民介紹,村裡有約20戶人家從事仿古汝瓷的燒製,馮國輝是該村唯一的汝瓷技藝非遺傳承人,他正是王君子的學生之一。

圖為馮國輝試燒的瓷片。大營鎮村民們的仿古汝瓷,燒製溫度在1180°~1220°之間,追求的是用純天然釉,燒製出“溫潤如玉”的釉色,釉面手感很好,就像“小孩子的皮膚一樣”。

試燒的瓷片上通常會做好標記。馮國輝還在小本上認真地作好實驗記錄,比如燒製溫度和實際溫度的差異值等。

這是馮國輝家裡燒製汝瓷的小型窯爐,爐子燒的是天然氣。馮國輝說等條件允許的了,準備建一座柴窯。

馮國輝在講解剛燒好的瓷器的顏色和工藝。汝窯的釉色裡面要用到瑪瑙,正是瑪瑙致使釉面產生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微小的大小不一的氣泡,這些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生了不同的顏色效果。因此,汝瓷雖以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

在明亮的光照下,汝瓷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雲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澈的湖水。圖中這些白色的小椎體,是燒製瓷器的支架,汝瓷底部芝麻釘便由此而來。

燒壞或者有瑕疵的瓷器,一律毀掉。

燒製好的成品,就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有馮國輝特別喜歡的,就成列在客廳裡展示。類似馮國輝這樣的汝瓷製作公司或工廠,清涼寺附近村子裡還有不少。

這是馮國輝家的會客室,採用雕花月洞門做裝飾,顯得古香古色。

在會客茶室裡,一說起汝瓷仿古技藝,馮國輝便侃侃而談。

2019年1月,馮國輝的汝瓷公司還被評委“陶瓷新秀”。他本人的汝瓷作品也獲獎無數。

馮國輝家還是白石坡村的電商扶貧服務站。他家進門的大白牆上寫滿了電商扶貧的要點,屋外掛著醒目的招牌。

當我們離開村子的時候,馮國輝的小狗也跟過來。據說汝瓷還有天藍色的,尤為珍稀,如今清涼寺一帶村民也有仿製成功。願更多像馮國輝這樣的優秀非遺傳承人,製作出更高水準的仿古汝瓷,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傳統汝瓷的典雅浪漫。更多原創圖集故事,請關注凡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