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腰斬,你要拋盤?

近期有不少吸引眼球的文章充斥朋友圈和微博,標題動不動就是某市房價大幅斷崖式下降,突發的腰斬和難以預料的崩盤,好事者的叫好聲此起彼伏,擔憂者的忐忑不安,那叫一個激烈討論爭辯,猶如人潮人海的集市般喧鬧。

部分宣洩的情緒遮掩了理智的情緒,就著大環境的聲勢越發讓人激動,那種現實中刻意設置的噱頭,恰如其分地符合了很多普通購房者的心聲,在難言真假的矛盾心理單方面選擇相信和附和,在那些眼花繚亂的數據中,似乎看到了希望,也為他們的等待找到了藉口和理由。

總算樓市降溫了,如期盼到了房價大規模地下滑,衝鋒號已經吹響,勝利的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最終的果實一定屬於我們。

衝進人山人海的隊伍中,想著理所當然的那一天,那一刻,為自己的無產歡呼,好日子就要來到,拋售的房源將漫天飛舞,隨處可見的低價房,房東將要哀嚎,到時候就看自己的心情好壞,看看誰值得救贖。

此時此刻連基本的常識早被拋棄,殊不知如果一個城市的房價跌掉一半會是什麼景象,會引發多少躁動,會牽涉多少行業,會涉及多少資金,會帶來什麼影響。

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中,政府高壓政策對於房地產市場持續的監控下,想著房價短期內大幅度上漲的那一方也要失望,尤其是一些等著想發家致富的偏遠城市郊區的低價房,這裡面的上浮空間在壓縮,風險也確實在聚集。

經過如此密集的政策管控和全線補丁,房地產市場趨穩的狀態現實已經形成,部分城市的房價也有可談的議價空間,從5%到10%,遇到急賣的房源還會遇到15%的差價,但這個價格是對比2016年最高峰的價格值。

這其中還有一些房源繼續了上漲的勢頭,或會基本保持高位的狀態,絕佳的地理位置和優秀的校區是這些樓盤強勁的支撐,除了能接受可商討的付款方式和給予足夠長的交易週期之外,其他都免談。

房價大漲和大跌之間如果能選擇的話,相信政府選擇前者的比例更高,更安心也更符合市場需求,高房價下的高稅收相輔相成,得益者眾多幾乎都能默默地接受資產上升的局面。

不能暴漲但更不能暴跌

市場房價如果跌一半,先彆著急歡呼和高喊,也不要擔心房東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和打擊,政府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制止,絕不能讓這樣的情況發生,尤其是那些資源集中人口密集,市場經濟相對充分的城市。

即使是對於那些偏遠城市的房價,他們也不願意讓他們隨意放肆,因為資金的外溢,輕易影響那些城市的房價,不然出具那麼多的限售意義何在,鎖定房產流動性的理由何在,充分保障市場安全的意圖難道還不明顯?從2年到5年,從8年到10年,這裡面要做的選擇還很多,如果有需要,這個期限可以隨意拉長,規定執行起來很容易,即日就能下達,行政干預的直接會超越想象。

這些城市的風險已經凸顯,就安迪看來下滑的趨勢是肯定,更麻煩的是沒有流動性,資金沉澱的時間會延長,且在到期後套現的狀態不理想,很有可能無法轉手,或持有後沒有收益或很低的回報。

新房扎堆的去庫存城市,到時二手房想要轉手的難度會加大,或直接無人問津。

讓我們回到最近所謂的樓市大跌,房價腰斬的標題下,那些有優質資源的城市和城市中心區域,有足夠支撐力和居住需求的樓盤,他們會因為所謂的唱跌選擇拋售嗎?

當有朋友問及這個話題的時候,安迪的回答很簡單,就目前所謂的大跌形勢下,那些炒著呼喊崩盤的城市,有見到誰在真實地降價拋售?換言之,作為擁有房產的你們,會選擇這個時候出售離場?

房價腰斬,你要拋盤?

然後拿著套現的資金佇立在十字路口,無限地徘徊或只是盲目地前行,毫無目的地選擇這樣的方式?起因就是大家說道的樓市腰斬,要跑趁早,不然到那一天無力吐槽嗎?

這些套現的錢你想再次沉澱到哪個位置,是有更好的投資方向,還是有更佳的保障渠道,難不成想去買點P2P,還是就此人生自由該吃吃喝,瀟灑走向世界,開啟完美的退休養老時代?

捫心自問,你們會不會這樣選擇。

答案一定很肯定。連那些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房價都還沒有到最危險的關頭,怎麼就擔心起來了一線城市的房價,哪怕是部分二線城市樓市,也不需要過分激動。

“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要做的是控制槓桿,小心超負荷運行,別輕易嘗試所謂的捷徑,這種路線很有可能讓人陷入困境,如果還是高槓杆進入,那麼很有可能成為絕境。

政府所有的政策重點都是穩定,適度的調整和部分強制的回落,減弱房產的金融屬性,保障金融的安全,並降低大家的心裡預期,坐等買房後的漲漲漲將成為過去,放棄幻想接受現實。

心理預期已經達成,哪怕只是隨意說笑的調侃房價大跌,拿些簡單的數據支持,就一定會有人急切迎合,房價已經大跌,趨勢已經形成,拋售即將來臨。

無產階級的好日子快到了。

無產階級永遠沒有好日子。

房價腰斬,你要拋盤?

http://f.mlr.gov.cn/201807/t20180730_2156492.html

6月25日自然資源部網站有一個關於建設用地的通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這裡面依舊還有很多的信息,本想著就此寫一篇文章,但會和目前的政策相沖突,想想還是作罷。

大城市房地產簡單粗暴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但並不代表好日子不會再來,也並沒有終止所有好日子的渠道,只是會比以前更難,要做的功課更多,選擇需要更多的耐心。

那些已經在過好日子的朋友們,你們的擔心不應該是所謂崩盤,而是如何維護好現有的狀態,持續地去改善和把握可能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