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特權

城市的堵塞主要原因他們都簡單地歸功於車太多,私家車購買的力度逐漸加大,粗暴地說就是老百姓生活逐步改善後帶來的弊端。如果還只是富裕的那一批人有車,情況就會完全不同,甚至於還有人會說是因為車太便宜了,選擇太多了。

卻弱化了城市管理水平、整體規劃設計、交通路線安排等行政方面的原因,就像大雨過後那些城市積水如河流,一片狼藉的尷尬。

都是雨太大,老天爺太任性,更是幾十年上百年不遇的降水量,城市的基礎建設短期無法承受,下水道的功能很難充分體現。

城市裡的主要出行方式絕大部分依賴於城市的地鐵和公交,從城市的不同區域到工作的位置,週而復始來回奔波,從公交巴士到地鐵週轉,或再借助於共享單車,這一路的折騰如果不親身體驗下,就不知道這裡的酸爽。

在上海,有很多公交和地鐵被稱呼為神路線,前者的一路飛車橫可謂“橫衝直撞”,“目無法紀”為了爭奪時間,搶到乘客,同路線之間的追逐,讓乘客每天都沉浸在速度與激情中;後者更多的的是體現上不了,或下不來的尷尬境地,很多時候只能廝守在門口,確保有機會“落荒而逃”。

這兩個重要的城市通勤工具,無一不是人滿為患。

城市裡的出租車不允許超載,私家車不能多坐人,如有違反必將受到交警的嚴懲,以至於大家都墨守成規鮮有例外。但公交巴士和地鐵卻早是超負荷運行,超載到無能為力。

高峰高潮期間,甚至於在某些站點有公交公司的工作人員,負責在車門邊推送乘客,確保門能夠安全關上,這麼體貼的無償服務,境界簡直是高得猝不及防。

相信在大城市的朋友們有這樣的直觀感受,無法逃避無法隱藏,幾乎每一個工作日都在堅守著頑強,此刻別談自尊別談矜持,也別談高雅更不說低俗,那種男女相互靠近,難以分開的情形時刻在上演,你想到的尷尬和無奈,都真實存在。

乃至於有些年輕的女孩子真的會被擠到流淚,是什麼原因讓她留在上海經歷這樣的艱辛,是哪一種吸引力讓她如此甘心情願,在等待怎樣的發展和蛻變,想要什麼樣的價值體現,有多少能夠實現的夢想。

地鐵上哭泣的妹子,是什麼讓你堅守在上海?

不得而知。

給予大家超負荷的交通工具,從某種層面上思考就可以想象到,這本質上是給了勞苦大眾,也是窮人們足夠的特權,放鬆交通法規的管制,無視或低估可能潛在的風險,最終都只為讓大家有車可坐,有路可走。

而這條路必然不易,這一份給窮人的特權中隱藏的是極低限度的基礎滿足,是無可奈何的折中妥協和選擇。

就像我們絕大部分人居住的房子那樣,破舊的小區、嘈雜的環境、小面積的差戶型、幾個大叔的保安、簡單簡易的物業、隨意人員進出的寬鬆、狹窄的通道、停車位恨不得佔盡綠化才罷休、少得可憐的公共空間、隔壁鄰居還有改建的麻將室、也有經常性雞飛狗跳的瑣碎爭吵,好不熱鬧。

即使是這樣的居住狀態,也並不是每個人在上海能擁有一套很多人看不上、要麼偏遠、或者老破小的房子。

依舊很多人錯過了,且還一直在觀望,坐等著再次錯過,總期待還會有新的可能出現,感覺還會有救世,還以為全新的公交巴士和地鐵徐徐開來,魔法一般全部變得空空蕩蕩,徹底地翻轉。

每一輛公交車從起始站出發的時候,乘客總會有很多的選擇,空曠車廂裡每一個位置都在等待寵幸。此時你我可以很好地選擇,找到臨窗的位置,前面最好還有凸起的一塊,能夠讓腳舒適地放在上面,不要太靠後避免顛簸,但也不要太朝前,減少被人碰到的幾率。

如此這般,多番對比,找到最舒適的方向坐下。

下幾站的乘客就沒有這樣的輕鬆狀態,雖然依舊還有位置可選,但架不住後面的跟隨者,大凡是上車後看到座位就趕緊落實,什麼方向和具體舒適都不重要,最關鍵的是趕緊搶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

此時此刻,搶到座位才是當務之急。

隨後的站點就開始顯得激烈了,沿途上來的乘客已經填滿了所有的座位,隨之而來的爭奪是找到合適站立的位置,最好是沿著床邊,能輕易觸碰到扶手,前後不至於太過於夾擊,能夠安安心心地拿出手機刷會新聞聊點天,或能聽會喜歡的歌。

合適的位置,多麼不易。

再到中間的站點,更是人群扎堆,罵罵咧咧中等到的公交,已經沒有多少站立的空隙,想要上車的乘客前呼後擁根本就不在意站在哪裡,此時想做的只是趕緊上車,衝上去就是勝利,至於是否和他人重疊,會不會親密接觸,都不在考慮的範疇之內。

先上車吧,不然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而此時的公交大巴已經超了負荷,有些甚至是嚴重到了門也無法打開的情形,本不應該超載的已經超無可超,絕對禁止的門口站立區域也是人滿為患,更有甚者隨身攜帶的小包卡在門的縫隙,無法進入。

即使是這般,如果門被打開,依舊還會有很多人向車內狠衝,於是公交公司的雷鋒會適時出現,站在人群的身後猛地推進,直到真正的水洩不通,趕緊關門。

後面上車的人最終只能依靠在門的邊緣,絲毫不動。

而此時的風險,無人在意。

到這般情形下,公交車的駕駛員師傅會提醒大家,下一站是否有乘客要下車,如果無人應答。他們的做法是在下一站不再停留,直接呼嘯而過,留下翹首以盼等著上車的人群跳腳罵娘,粗語連天。

在車上的人此時會倍感慶幸,即使是臉鐵著玻璃,或懸空在車門邊,或緊緊相依看上去粗狂的大漢或大嬸,摻雜的各種味道,體驗簡直差到爆表。

但畢竟,還是上車了。

後面奔波的人如果看到下客門有人下車,他們會先行讓駕駛員或其他乘客幫忙,在前門刷一下交通卡或投好硬幣,從後門迂迴上車。

從始至終總是在想方設法先上車,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叫喊、謾罵。更不要指望那些不切合現實,給瞭如此的特權,不是真的讓大家由著性格為所欲為。

真正的作用是限制所為,在這個允許的範圍裡有限發揮。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