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让乡村教学点实现“小而美”

教育观察:让乡村教学点实现“小而美”

教育观察:让乡村教学点实现“小而美”

教育观察:让乡村教学点实现“小而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基础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增多,城市学校生源暴涨,出现了“农村空、城市挤”的现象。现在,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加大,应该说,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办学硬件上的差距已经不大了,差距关键表现在办学软件(如师资力量、教育管理水平等)上。

过去,随着学生生源的减少,许多乡镇农村为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纷纷实行“撤点并校“,这样虽然集约了有效的教育资源,但也给一些农村特别偏远地区的学生家庭增加了读书成本和负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说明盲目一窝蜂“撤点并校”一刀切是不合适的。相信,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出台,再过七八年,农村生源又会上涨。所以,乡村保留一些乡村教学点是必要的,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目前,“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等问题已成为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早年,已经有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恳请国家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打通我国乡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委员们表示,农村教学点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办学形式,在印度人口分散的偏远农村地区,单一教师学校的比例为31%。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小学,现在仍有463所。委员们认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看,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价值,采取强有力措施方能破解教学点发展困局,实现农村教学点从“小而差”到“小而美”的蜕变。委员们建议:政府应赋予农村教学点独立的合法身份,将农村教学点发展纳入国家教育统计指标,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赋予农村教学点独立的经费核算权,保留农村教学点独立的账户,防止教学点经费被挪用和挤占。要切切实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观察:让乡村教学点实现“小而美”

教育观察:让乡村教学点实现“小而美”

振兴农村教学点应采取“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政策,对需要关闭、过渡期保留和永久保留的教学点分别实施配套政策,同时在小班化教学、学校文化建设、乡土特色课程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薄改工程”、“校安工程”等项目应涵盖农村教学点,确保每一所学校,无论学生人数多少,都是安全、稳固的学校。 实行“基数+补助”的农村教学点公用经费拨款模式,以学校生存对资金最低需求为基数,加上体现学生需求、教师需求的综合补助,满足农村教学点差异化需求。

实施倾斜性的师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如大幅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收入水平,在优秀师资的配置上划定一定比例,优先保障农村教学点的需求,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推广并完善“联校走教”、“强弱捆绑”等模式。切实加强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

继续大力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实施全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依托国家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农村教学点积极开展“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优课优资源”等资源创建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