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伏羲女媧的民間傳說,遍佈全國近二十個省區,涵蓋漢、藏、布依、瑤、土家等多個民族。在這些傳說的流播中,勞動人民以更加完整生動的情節、更加充沛強烈的感情,講述著對女媧的喜愛與崇敬。在河南、河北、甘肅等地區,還形成了以女媧信仰為中心的人祖廟會、天穿節、祈晴日、灸百病、“擔經挑”“泥泥狗”“摸子孫窖”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在全國,女媧山、女媧墓、女媧城、女媧閣、媧皇宮、女媧補天處等由女媧神話而產生的風物遺蹟多達數十處。可以說,勞動人民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豐富大膽的想象,對女媧傳說進行了再創造,並且在多則傳說中加入了推原情節。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一、女媧造人

古代典籍中,關於女媧造人的神話,最早最全的當為《風俗通義》: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泥中,舉以為人。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在這段情節簡單的記錄中,我們至少可以明確:

1. 造人方式:單獨造人。

2. 造人材料:黃土。

3. 輔助工具:繩。

4. 推原情節:貴賤差異。

此則材料,篇幅短小,情節較為單一。民間傳說在保留“摶土作人”這一中心情節不變的基礎之上,在母題上又與其他母題黏合在一起,在情節上又衍生出一些合情合理的細節。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如河北高邑《人的起源》這則神話:盤古開天地後的十萬多年,天又塌了下來,把地也砸塌了。天上的神仙女媧看見了,就找來琉璃石,煉成七彩石來補天上的窟窿,補了九九八十一年,才補完。……女媧支好地後,就住在地上。一天,她覺得沒意思,就和了泥,照她的樣子捏了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一連捏了幾十個。過了一晚上,泥人都變成了真人。第二天,女媧捏了一會兒泥人,嫌太慢,就用柳枝沾了泥漿一甩,泥點也變成了人。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矬,也有缺胳膊少腿的。就將女媧神話中補天、造人這兩類主題串連在了一起。

另兩則神話,則將女媧造人與造物聯繫在了一起。

女媧造人,起先是用泥來捏的,後來她就用桃樹枝沾上泥漿摔,泥點經吹氣後也變成了人。到處有了人之後,女媧就扔下樹枝走了。那些粘在樹枝上、落在草叢中的泥漿,後來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山禽和走獸,落在水裡的就變成了魚。這些都沒有經過女媧吹氣,山禽的身上生出了翎毛,走獸的身上生出了細毛,魚的身上生出了鱗。

湖北孝感的《女媧造六畜》則是講女媧先造了六畜,然後再造了人來管理六畜:為了照管六畜,女媧才又造人,由人作主,所以叫主人。叫雞司晨,狗守門,牛耕田,馬拉車,羊上山,豬滿圈,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人是第七天用泥巴拌水捏出來的。捏成後,女媧娘娘又吐唾沫又吹口氣,所以,人就有了靈氣,稱為萬物之靈。為了紀念,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戶戶要吃一頓糊面羹,糊泥巴田埂,不鑽黃鱔。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女媧娘娘在七天造出了人和六畜,第八天就要酬謝土地神,萬物土中生嘛。所以每年正月初八,地方風俗做案道會,敬土地佬。給泥巴菩薩洗澡,到土地廟奉豬首,還要扮演“觸牯牛”給土地老爺看,求土地老爺保佑,六畜興旺。

這則神話充滿了濃郁的地域色彩,在推原情節中,詳細地解釋了當地“吃糊面羹”“敬土地佬”“奉豬首”“觸牯牛”等風俗的來歷,寄託著勞動人民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在人物關係上,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變化。在民間的女媧造人傳說中,不僅出現了古代典籍中沒有提及的盤古、伏羲,還出現了宇宙王、太極、無極等極具道教色彩的人物參與其中。

在情節的處理上,注重細節,有所擴展。如輔助工具上,除了繩子之外還有樹枝、藤條等物,輔助手段上添加了吹氣、吐唾沫、曬太陽、烤火等一系列與勞動息息相關的情節。尤其在推原情節上,突破了貴賤差異的階級色彩,繼之以美醜、品質、國籍,甚至嘗試著以勞動人民自己的方式,粗淺地解釋了人為什麼生病、人身上為什麼有汗泥、猿人的來歷等自然常識。我個人以為,在當時的認識水平上,這些推原情節,是比《風俗通義》中“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的政教色彩更加質樸自然,且更加貼近生活的合理解釋。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二、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的神話,在古代典籍中主要保存在《淮南子》《列子》《論衡》和《補史記》中,情節大致相同。在對這類神話文本進行解讀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女媧神話離典籍文本記載的說法越來越遠,但是離底層民眾的生活卻越來越近了。顧頡剛當年就曾預感到,民間的口頭傳說一定要比典籍記載豐滿得多。田野採風的成果證實了顧頡剛的話。

河南淮陽的《女媧補天》神話,就講了伏羲女媧兄妹在白龜的幫助下,學會了織布的本領,用織好的布補好了天。大膽突破了傳統神話中“煉石補天”的窠臼,將勞動情節“嫁接”於女媧身上,使女媧這一在古典文獻中躋身於三皇之一的具有超能力的“神聖女”形象,逐漸降格為一個既具高超勞動技能又具道德影響力的的普通婦女的典範。

甘肅天水的《女媧補天》更是將女媧甘於奉獻的偉大母性推向了極致。自從天地間的第一位女神女媧創造人類後,世上到處充滿了歡樂和幸福。女媧帶領著她的孩子們生活得自由自在。一天,突然下場暴雨,天空出現一個大洞,地上也裂了一個大口子。女媧看到災難降臨到自己孩子們的頭上,十分心痛。她跑遍了整個大地,找到了五塊不同顏色的石頭,用石頭補洞時,石頭不夠,女媧就將自己的整個身子補了上去,總算把天補好了。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江蘇太倉的另一則神話則用浪漫主義的筆調寫道:“女媧補天時,因為石頭不夠,就將自身也補了上去,她的五色衣裳就化成了天上的五色雲彩;為了方便子孫們的生活,女媧將自己的雙乳變成了太陽和月亮。”這很顯然黏合了盤古神話的一些情節。但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女媧這個既創造了人類,又為了人類幸福鞠躬盡瘁、勇於獻身的母親形象,充滿了無比的熱愛和敬意。

流傳於淮河一帶的《女媧補天治水》,不僅明確了伏羲女媧的夫妻關係,更是將女媧塑造成一個教會了人民結網、打獵、飼養動物的文化英雄。雲南迪慶藏族傳說《女媧娘娘》:女媧心疼兒孫,和怪龍惡戰了三天三夜,終於將它打敗了,接著就去補天。最初,她用泥巴去補天,可是天河仍舊漏水;她用木頭去撐天,照樣被大水沖垮。女媧正著急時,在海邊遇到一隻大蝦。大蝦問女媧:“你碰到什麼不高興的事?正為什麼發愁呢?”女媧嘆了口氣說:“撐天的不周山垮啦,天河在漏水,我正想辦法撐天補天呢。”她把自己怎樣用泥巴、木頭撐天補天的經過告訴了大蝦。大蝦聽了就說:“你砍去我的四隻腳,用它去撐天吧。”女媧不忍心這樣做,謝絕了大蝦的好意。大蝦看出了女媧的心事,便悄悄地咬斷了自己的四隻腳,讓女媧拿去撐天。女媧見了,十分感激大蝦。連忙從自己的裙子上撕下四塊布,為大蝦包紮好傷口。接著女媧用大蝦的兩隻稍長的腳撐住了東邊的天,用稍短的兩隻腳撐住了西邊的天,總算把天給撐穩當了。因為撐東邊天的兩隻大蝦腳長些,所以東邊的天才高一些,太陽才從東往西落。

《淮南子》中“斷鰲足以立四極”,再儉省不過的七個字,在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卻變得如此的細膩、生動,有感情、有動作,讀來令人動容。無論是女媧的形象,還是大蝦的形象,都是血肉豐滿、生氣勃勃的,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其中仍然保留著神話思維的某些原始特點和口傳文學質樸、清新的講述風格。至於天塌地陷、洪水滔天、老鱉翻身、共工撞山等補天原因,無疑是水災、地震等地質災害的投影。對於古典文獻中尚未提及的推原情節,民間傳說也是較為豐富的。如四川的兩則神話,就解釋了星星、癩疤石的來歷,雲南迪慶和河南西峽的兩則神話解釋了太陽東昇西落的自然現象。神話是現實生活的曲折反映,勞動人民的智慧令人歎服。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三、兄妹結婚

女媧與伏羲經過婚配,由兄妹而夫妻的記載,明確見於唐李冗《獨異志》: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上,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這段文字,為研究伏女關係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其中有一些信息值得注意:

1. “宇宙初開之時,……而天下未有人民”,說明了兄妹的結合,是開創初期第一對有婚姻關係的男女。

2. 未見民間十分常見的生育情節。

3. “合煙”的婚卜方式。

4. 婚俗推原情節。

在我國的中原地區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廣泛流傳著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情節大同小異,無非是說渾沌初開之時,大地上渺無人跡,只有伏羲女媧兄妹二人,或是因為洪水氾濫滅絕了人類,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為了重續人煙,兩人只好拋開羞恥倫常,請示天意,費盡周折後結為夫妻,繁衍人類。較之古代典籍中的記載,這類神話在民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數量眾多,且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母題上多與民間傳說中常見的“洪水再造”黏合,絕大多數添加了生育情節,婚卜方式更加豐富多彩。

除江蘇常州和安徽亳州的兩則神話是講開天闢地之時,世上只有女媧和她哥哥伏羲,二人結為夫妻,初次造人外,其餘都是講兄妹二人結婚生人的原因是洪水滔天,滅絕了人煙,屬“洪水再造”的範疇。特別是在苗族的洪水神話中,得特別豐富。侯哲安先生在《中國南方古代傳說人物考》中列舉了45個江漢流域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洪水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一致反映了洪水氾濫,滅絕人類,兄妹一同避水得救,結婚生子,切割變人。其中苗族佔20個,瑤族佔15個,彝族5個,壯族侗族傈僳族各1個。大部分兄妹名號與伏羲女媧發音相同。大多數故事說震滔洪水的是雷公。聞一多認為雷公即共工,是可以這樣比擬的。說明苗瑤等族的洪水故事正是伏羲女媧傳說在少數民族中流傳的反映。”

在筆者收集到的明確為伏羲女媧之名的17則民間傳說中,有15則提及生育情節。除兩則記載生下正常的子女外,其餘的生育對象均為肉團、肉球、大冬瓜,甚至磨刀石、蛇等異物,均有“切割變人”情節。把這些婚後產下怪胎的“果”與婚前羞恥質疑的“因”聯繫在一起,我們就能發現,當時的人們對近親婚配產下怪胎的現象已經有了朦朧的認識,並且這種“羞恥”的情緒至少也曲折地折射出時人對於當時婚姻關係的態度,客觀上雖出於無奈,但主觀上對這種近親結婚的行為已經有了一些心理上的抵制。

在婚卜方式上,除了“合煙”之外,還有追趕、滾磨、穿針、接發、斷竹等多種形式,饒有生趣。且在多則傳說中,“龜媒”這一細節頗具代表性:

雨停了,水也退啦,可是天下的人全部給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兩人。他們走啊走啊,要尋找有人煙的地方。天山腳下的一隻金龜見了,對伏羲兄妹說:“不要再找了,天下的人已經全給淹死啦,你們兄妹二人就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吧!”妹妹聽了,羞得滿臉通紅,說:“呸,不要臉的金龜莫亂講,天下哪有兄妹做夫妻的道理,羞死了!”金龜又勸道:“事到如今,你們兄妹不做夫妻,天下人就絕種了。”聽了金龜再三勸說,妹妹說:“好吧!但要依我一條,我繞著天山腳下跑,哥哥在後面追,什麼時候從正面追上了我,我就什麼時候嫁給哥哥。”說完,妹妹繞著天山就跑,伏羲在後面跟著緊追。跑啊跑啊,妹妹跑了四九三十六圈;追呀追呀,伏羲追了四九三十六道,就是不能從正面追上妹妹。金龜見了,就給伏羲出主意說:“你掉轉頭迎著妹妹跑,不是很快就從正面追上妹妹了嗎!”伏羲恍然省悟,轉身就往回跑,果然從正面追上妹妹。這樣,兄妹就結成了夫妻。類似情節,在湖北、廣西、四川等地的民間傳說中,屢見不鮮。

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瞭解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

還有一些“衍生型”神話與其他神話的母題粘連在一起,把其他神話人物的活動“嫁接”在了女媧身上。如布依族神話《伏羲兄妹》就將后羿射日的情節,移植到了伏羲兄妹身上。河北涉縣《女媧移山的傳說》將愚公移山的情節移植到了女媧身上。還有一些傳說,講了女媧除妖孽、止瘟疫等一系列充滿仙話色彩的神蹟。甚至還有個別地區出現了抗戰時期女媧娘娘給八路軍送水的傳說。誠然,此類神話雖數量不多,且“複製”的痕跡較重,但至少可以折射出一個方面,那就是勞動人民對於女媧這一人物的喜愛與敬重。從女媧神話的完整保存和廣泛普及,可以看出女媧神話和女媧信仰在民間的傳播既是古老久遠的,又是深入人心的。

在對民間女媧傳說的觀照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民眾世世代代將女媧的傳說傳遞下去,而且還會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地去充實傳說的情節,用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和評判、用他們的審美情趣、敘事方式和語言風格去講述那些古老的傳說,用他們對自然、社會的質樸的理解,增添了許多新的推原情節。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又會使傳說發生許多變異,生髮出與傳統文本的不同之處,裡面加進去了許多後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評判準則,體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徵,但仍然是女媧傳說這棵大樹上萌生出來的新芽。這些神話,較好地發揮了民間傳說的傳承性與變異性,民間女媧傳說,正是在這種繼承與發展中,在勞動人民的土壤中汲取養分,呈現出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