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杂谈


提起汉奸汪精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其实,他本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少年时便投身革命,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来汪精卫到法国留学归来后,投身同盟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成为革命者。1925年,汪精卫在孙中山先生病危时受命记录遗嘱,可以说成为孙中山先生的最热门的接班人之一。

后来,汪精卫和蒋介石争夺领导权失败。不过他仍然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身居国民党内“二把手”的高位。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使得汪精卫从心底产生了对日本的恐惧感,他选择投靠日本,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和蒋介石争权失败,导致他为了权力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1964年,曾有一篇名为《最后的心情》的文章发表,据说是汪精卫死前一个月口述,他为自己辩解说之所以出任伪职,是为了保护沦陷区百姓,等日本战败,自然就会解散伪政府,把沦陷区还给重庆的国民政府。这番话无论真假,其实都无法为汪洗涮掉卖国贼、汉奸的污点。毕竟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日本在台湾强制让百姓学日语,行日俗,甚至取日本名字,其目的就是为达到长期占领,并且最终同化。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占领区也是这样做的。而汪精卫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华人同胞团结抗日,浴血奋战之时,为了一己私利,投靠日本人,建立伪政府,可以说是罪大恶极,必将被后世唾骂。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死于日本,就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日本人杀死的。也有说法汪精卫是因为1935年被人刺杀,留下的伤口感染所致。不过不管他死因如何,晚年郁闷的心情肯定是导致他死亡的间接原因。从那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来,汪精卫选择投靠日本人,是因为他认为日本兵锋强大,中国无法抵抗。所以他选择了依附日本做个儿皇帝,可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中国人民居然打败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他的投降变得一毛钱不值。而且,他将以汉奸、卖国贼的标签被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由此,汪精卫才会想办法为自己辩解。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这样的辩解,究竟有几分实际意义?只怕心里全是悔恨。

借用戴季陶对汪精卫的一句话: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姜)。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汪兆铭本来是个热血青年,很纯粹的革命者。从他不计后果地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从他在狱中大义凛然地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就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全凭的是一腔热情。他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一个朦胧的观感。至于怎么去救国救民,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他其实是并没有深入思考的。

(汪兆铭旧照)

因为他的热血行动,同时又大难不死,让他一下就暴得大名,因而获得大家的信任,走上了革命党的最高领导层,深得孙先生器重。

如果孙先生能够活得久一点,他在国民政府中,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惜的是,孙先生很快就去世了。

孙先生去世后,国民政府分成了胡汉民、廖仲恺、汪兆铭等多股势力。不过,蒋中正后来居上,分别打败了其他势力,站到了权力的最高峰。

汪兆铭实在只是个书生,在权力斗争中,他完全不是蒋中正的对手,这使得他心里很不服气。但是,不服气,却也没有办法。若不是后来日本人入侵中国,其实汪兆铭差不多就算退出了历史舞台。

偏偏日本人入侵中国,而且来势凶猛,迅速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迅速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在这种情况下,汪兆铭对时局做出了一个错误的估判,他认为日本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必定是会亡国的。因此,想重新掌控权力的汪兆铭,便倒向了日本人一边,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汪伪政府。

(汪兆铭旧照)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汪兆铭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热血青年。在权力的诱惑下,他背叛了之前的信念,做了之前为自己所不齿的事情。

其实,汪兆铭虽然倒向了日本人,但他内心里一直惴惴不安着。他不断发表言论,宣传“中日亲善”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中国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他反复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忧国忧民的救世英雄。

除此外,汪兆铭还非常重视自己的安保工作。因为他知道,有非常多的人想要他的命。政敌蒋中正想要他的命,民间一些爱国人士也想要他的命,他随时处在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

这大约就是汪兆铭在当了汪伪政府的首脑以后的心态。

不过,虽然他心里惴惴不安,但是,他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只要日本人打赢了,占领了中国,在中国取得了统治地位。那么,历史将证明他的言论和行为都是“正确”的。同时,只要他的安保力量足够强大,他也不会害怕被人暗害。

但是,日本人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不但在中国的战争陷入泥潭,并且在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博弈中,逐渐沦为下风。也就是说,日本虽然还占据着中国的大片地区,但是,灭亡的命运已经是注定的了。

(王亚樵旧照)

不但如此,尽管汪兆铭的安保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是王亚樵的“铁血除奸团”成员的子弹,依然打进了他的身体内,取不出来。铅毒在他体内一步步蔓延,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可以说,在日本即将被打败的那些时日里,汪兆铭的精神和身体都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因为如果日本人被打败,退出了中国,那么,他将面临着被审判和被枪决的命运。就算逃到日本躲起来,也会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同时,“铁血除奸团”成员的子弹。也让他疼痛难忍,备受折磨。

正是在这种双重折磨之下,汪兆铭的精神被彻底摧毁。就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夕,他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有关汪精卫的问题,万万没想到,被很多人称之为“汉奸”。我在之前那个问题说过,我不想为汪精卫洗白,更没有必要为他洗白。我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可笑的是,有人问我,“还原真实的汪精卫有什么用?他是汉奸就是汉奸”。这个回答实在好笑,那我大可以问,那你看去看历史有什么用?还不如去看抗日神剧,里面的一个个汉奸全部都是没有人性,出生就是汉奸的人,那看着八路军一枪突突好几个岂不是更过瘾?胡适说“历史不是认人打扮的小姑娘”,看历史的目的,是看历史中真实的人性以及人类走过的那些弯路。

好了,言归正传,来说说汪精卫晚年的心境。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不管汪精卫成立“汪伪政权”有什么高尚的打算,但历史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被盯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作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仍旧要了解汪精卫在成立“汪伪政权”之后的所思所想,给后人以借鉴。

汪精卫是死于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现在网上很多人说他是被日本人杀害,只是因为他最后死在日本,所以很多人都有此猜测。汪精卫的死因完全是因为1935年被人刺杀,伤口感染所致。当然,间接原因是因为汪精卫晚年郁闷悲苦的心境。

汪精卫之所以投降日本,完全是他天真的幻想,他觉得可以以此来与日本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保存国家实力的目的。汪精卫其实早就料到自己会被骂成卖国贼,他曾经说,我“要经常不断的被骂为卖国贼,汉奸。但我已经做了挨骂的思想准备。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与我们约定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宣传……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能与抗日的青年们见面,互相笑着说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一切都是为了落后的亚洲的繁荣”。

可是,令汪精卫万万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与自己谈判,汪精卫所希望的,自己成立的政府要绝对自由,保持“青天白日旗”不分裂政府的主张,遭到了日本的拒绝。因此,汪精卫心中异常悲苦。他曾经说,我已经喝了毒酒,即使现在不喝,我也将必死(大意)。

因为汪精卫是1944年去世的,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投降。不过当战争到持久战阶段的时候,汪精卫及其周佛海等人,就已经预料到了日本必将失败。因为汪精卫晚年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只有从周佛海的日记中揣测一二。周佛海曾在日记里感慨,他和汪精卫都感到前途渺茫。他们错误估计了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把中国的战斗力估计得过低。当然,更没有想到美国会介入战争。“一念之差,百劫不回!”汪精卫在去世前,曾做过一首词叫《金缕曲》,颇能反应他的心境,里面有“我亦疮痍今满体,忍须臾,一见欃枪扫。逢地下,两含笑。”这里既说的是他的身体状况,更是他痛苦后悔的心境。


兮兮说事儿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得不从瓜达尔卡达尔和布纳撤退,到了五月,美军在阿图岛登陆成功,岛上的日军全军覆没。

中日战争即将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这一点是汪精卫集团始料未及的,该集团的头面人物之一周佛海就非常后悔当初对形势观察的错误,汪精卫同样因为日本战败的局面无法挽回而陷入绝望。

【汪精卫】

汪精卫这个人,向来是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著称,但在此时此刻,他却大改往日的作风,动辄大发脾气,和过去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年的5月4号,是汪精卫的生日,褚民谊在汪公馆为汪精卫举行生日清河的仪式,汪精卫在这宴会上写了一首名为《盛怀诗》诗,照抄如下:

“六十年 无一事成,不须悲慨不须惊,但存一息人间世,种种还如今日生。”

同年的重阳节,他又写了一首《朝中措》:

“城楼百尺倚空仓,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 栏杆拍偏,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这首词序云:“重九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园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亦作一首。”

【陈璧君与汪精卫】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词中充满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他个人命运的担忧。日本的战败即将到来,而汪精卫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汪精卫在1935年于国民党中央总部遇刺,虽然多方医治,但背部的子弹一直没有取出,到43年这一年,他的病况恶化,铅毒在体内蔓延,虽吃了不少药,但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在这个时期,汪精卫仍然不遗余力,要协助日本人完成“大东亚战争”,一会儿去视察清乡,一会儿搞物资统制,一会儿办新国民运动,日本要搞绝对国防圈,汪精卫又飞到日本,没两天又回到南京,一个多月后再去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汪精卫实在支持不住,请求日本人找个名医给他看病,但他明面上却说是给自己的老婆陈璧君看病。日本就派了内科专家黑川利雄去南京给陈璧君看病。

【汪精卫】

黑川给陈璧君看完之后,也给汪精卫看了,黑川诊断除了糖尿病、肝病之外,枪伤没有伤及骨头,汪精卫问黑川有没有必要把子弹取出来,黑川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汪精卫的病情却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不得已只好去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由院长后藤诊治,后藤替他把子弹取出,一开始汪精卫的病情还算是稳定,到了44年开春,汪精卫的病情继续恶化,在黑川的建议下,汪精卫赴日治病,但黑川早对陈公博说,汪精卫的病基本上是没救了。

【陈公博】

汪精卫赴日前,将政务交给陈公博、周佛海,日方为了给汪精卫治疗,汇聚了当时日本各科的著名医生,助手团也是一流名手,当时日本本土正面临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是垂死挣扎,本土的物资匮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日本人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对汪精卫精心救治——这不是因为日本人对汪精卫有多么的喜爱,而是当时日本迫切需要通过汪精卫跟重庆方面的关系,想要诱使重庆国内民政府和日本谈判,推行所谓的“和平计划”。日本方面认为,在汪伪政府之中,除了汪精卫一人,其余的人是没有办法和重庆方面站在对等离场进行谈话的。

【周佛海】

但是汪精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在病状的反复进退之后,终于在44年11月10日下午四点一命呜呼了。汪精卫死后,日本将死讯告知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人,这两人物伤其类,悲痛欲绝,汪精卫后被安葬于南京中山门外的梅花山顶,梅花山在中山陵的右侧,汪精卫的意思是他生前是孙中山的助手,死了之后也要跟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当然他是不可能了结这个心愿的,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授意何应钦亲自布置,将汪墓秘密炸毁了,汪精卫的尸体和棺材则全部火化,骨灰被弃于荒郊野岭,这就是一代大汉奸的可耻下场。


浔阳咸鱼


事实上,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经离奇去世了。因此,他并没有在日本投降后受到国家审判。据汪精卫的下属回忆,在1944年元旦,汪精卫在南京工作时突感身体不适,从此便一直卧床不起。

这是因为汪精卫当年曾经遭到过王亚樵派出的刺客的枪击,而那枚子弹一直深陷在汪精卫的体内没有取出。随着时间推移,子弹中的铅毒逐渐扩散并侵入骨髓,导致汪精卫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



到了1944年3月,日本人允许了汪精卫到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请求。据日本方面称,日本的医生给汪精卫进行了最好的手术治疗。但是没过几天,汪精卫的病情便继续恶化,最终病发身亡。11月10日下午4点多,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停止了呼吸,终年62岁。


对于汪精卫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除了日本官方所公布的不治身亡的说法以外,还有毒杀、自杀等各种各样说法。不过,无论汪精卫到底是怎么死的,但他当时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日本最终会失败,所以留下了一篇日记来替自己洗白。试想,如果汪精卫在抗战结束后还活着,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大汉奸汪精卫临终之前,曾向夫人陈璧君口述了一番话,并被陈璧君记在了笔记里。在笔记里,汪精卫一直替自己百般辩解,一再强调自己当年是出于“曲线图存”和保全蒋介石政府的目的,才会放弃人格向日本人委曲求全。

然而,国民政府可不吃这一套。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愤怒地下令炸开了汪精卫的坟墓,并将其尸体挫骨扬灰,用以惩戒其投靠日本人的罪恶行为。不过以汪精卫的风格来看,如果他在日本战败时还活着,想必又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抛出另一番长篇大论,并“慷慨”叙述自己的“曲线救国”特色。


历史的荒野


汪精卫作为一名铁杆儿汉奸,有着民国时期凭实力被“挫骨扬灰第一人”的称号。能够“获此殊荣”,足见国人对汪精卫恨之深也!

汪精卫生前一直以文人自居,终生都想做一名匡扶社稷的“精卫鸟”。在他的诗文里,最经常出现的意象,也是有朝一日自己殉国而死。比如他写过一首《挫骨扬灰辞》,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是以扬灰挫其骨,是以灭迹毁其尸。尸迹尽皆去,吾亦不居骨和灰!

这首诗的本意,乃是汪精卫对封建王朝进行无情鞭挞,以此毁尸灭迹,使得革命能够顺利的进行。

所谓求锤得锤,汪精卫死后,真的被人给挫骨扬灰了。

1944年,汪精卫因旧疾复发死于日本。他的夫人陈璧君根据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南京中山陵对面,并且为他修筑了一座极为坚固的坟墓:全坟皆用钢筋混泥土铸成,仅铸钢就用了5吨之多。

看来,陈璧君作为汪精卫的汉奸婆子,她深知自己老公做的那些事,都是不得人心的卖国之举。

汪精卫的墓,即便她能守得一时,也守不了一世。她所能尽的最大的努力,只有将汪精卫的墓修得结识一些,好让他在地下安息。

日本战败之后,汪伪政府也随之作鸟兽散。

国民政府对汪精卫的愤恨,绝不止是因为他投敌卖国;而是他在投敌之时,带走了国民政府大半人马。如此不共戴天之仇,以蒋介石的度量,怎肯善罢甘休?

因此,国民政府在重返南京之前,蒋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汪精卫清算。即便他已经死去一年多了,也要将其挖出来挫骨扬灰!

1946年1月21日,蒋介石命令74师张灵甫的部队,对汪精卫进行开棺掘墓。因其太过坚固,光是烈性炸药就用了300斤。掘坟之后便是开棺,继而将其火化,然后用了一个大风扇将其骨灰吹散,化作粪土。

不过还甭说,这汪主席的骨灰就是肥,骨灰所撒的清凉山,如今草木非常丰茂!

汪精卫的棺材板刚刚被盖上,估计他的魂魄还在地狱享受18种酷刑呢,坟墓就又被人给掘开了。

在汪精卫的楠木棺材里,几乎没有任何陪葬品。除了汪精卫尚未腐烂的尸体,在其尸体上还盖着一张国旗,身边放着一本他的诗集。在这本诗集里,最后一首却是他的绝命诗《自嘲》: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想以这首绝命诗为自己盖棺定论。

从他这句“谅无后人续春秋”来看,他非常清楚,即便自己死了,棺材也会叫人给撬开的。他的这首诗可不是去阴间的通行证,而是自我赎罪的“认罪帖”。

这样一个汉奸,在国难当头之际卖国求荣,又有谁会原谅呢?

他想让后人对他盖棺定论,可是,老蒋偏不给他这个机会。不仅把他的棺材给敲了,还把他给挫骨扬灰!

如此,当时人们的举措,便是对汪精卫最好的评价了。汉奸这种东西,根本无需评价,直接以行动将它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即可。

PS:汪精卫的媳妇真像洪金宝


祗树


汪精卫这个少年时就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最终沦为日本人的傀儡,其一生的所作所为令人唏嘘。最终落下了个大汉奸的罪名。汪精卫的悲剧本身在于性格。

汪精卫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他是孙中山先生最坚定的追随者,因此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汪精卫一开始的时候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不顾个人生死,的确算得上是英雄豪杰。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之时,他竟然选择了当汉奸。

汪精卫的叛变与其夫人陈壁君有着很大的关系,陈壁君此人野心太大,她作为一个女人对于权力有着很大的欲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仰仗于汪精卫。汪精卫当时在国民党已经身居二把手的高位,可是她依旧不甘心,怂恿汪精卫去当汉奸。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陈壁君上法庭受审,依旧没有半点悔过之意。

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不仅看到了自己众叛亲离、被国人唾骂,他也一定看到、知道自己主子对国人的恶行,那些行为比封建腐败的清王朝更为恶劣……其心境一定无限落寞、悔不当初!

传说是1944年汪精卫的口述。真假难辨!“今铭在宁六年,明知日方将败,而仍继续以之为对象磋商者,则以国事虽有转机,尚在逆水行舟”有人说这是汪精卫后悔了。个人认为其实不然,“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他的潜台词里,“今兆铭冒此天下之大不韪,投敌与介石一博,无奈仍胜利无望,将要败北!此大恨也,不瞑目也!”


豫乡里钧语钧瓷


汪降日后,心境极其复杂,曾有过撕扯自己头发歇斯底里状,想必他为曾经有过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世英名,如今却走向自绝于人民的悔意,可上了贼船,一切都由不得他了。日本人岂能饶过他?

汪文人气质浓重,政客权谋远不如老蒋,这也是他欲取蒋而不能代之最终走向汉奸路的主要缘由。应该说,汪游移不定、优柔寡断、不善明辨是非的文人气质害了他。

抗战后期,汪清楚的意识到附逆日寇、做汉奸贼子的下场,心境愈加败坏。他试图用"曲线救国"为自己开脱。

汪从一个早期反清的革命党人堕落成中华民族的罪人,带坏了一批政权失意落寞的投机分子助纣为虐残害同胞,成了万世奸佞,最大的卖国贼。

汪的汉奸史是警醒后世的最大反面教材。


活着d知觉


泻药。

首先,日本投降时,汪精卫已经因为“骨髓肿”病死于日本名古屋,他没等到日本投降,避免了成为战犯的结局。

其次,问汪精卫会不会因为投降日本后悔,需要去分析汪精卫为什么投降日本。

汪精卫投降日本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与蒋介石争夺领袖之位,汪精卫是一个具有强烈领袖欲望的国民党政客,一辈子经常翻云覆雨,反复多变,投降日本只不过是他反复多变的一起案例罢了。汪精卫一直视自己为孙中山的接班人,但在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中,汪精卫长期处于劣势,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威望与地位进一步加强,汪精卫的处境十分尴尬,要汪精卫因为抗战服从蒋介石的领导,这是汪精卫难以办到的。

实际上,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汪精卫就多次散布妥协言论,公开抨击蒋介石的抗日举动,1938年12月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层面的会议,汪精卫与蒋介石爆发正面冲突,汪精卫“力陈现在中国之困难如何支持战局,日本之困难如何结束战局,两者皆有困难,两者皆有自知及互知,故和平非无望。”

汪精卫不同于蒋介石,他从来就没有抗战的决心,而全面抗战对其个人地位毫无益处,如果有机会让汪精卫取得领袖地位,他自然不会拒绝。

汪精卫投降日本的第二个原因源于日本的诱导。汪精卫想当领袖,与蒋介石因为抗战爆发公开矛盾,日本人当然看在眼里。于是抗战爆发后不久,日本人就对汪精卫采取诱降的措施,1937年11月初,日本人请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调停,汪精卫便迫不及待的对记者谈话表示“若日本真愿意要求和平,提出可以接受的条件,则中国亦可考虑从事停战。”随后汪精卫召集国防最高会议第34次常务委员会议,正式提出接受日本停战条件的决议,为此,汪精卫遭到蒋介石指责。

后来,日本彻底放弃蒋介石,专门扶持汪精卫,汪精卫也彻底成为叛国集团的首领。

本质上,汪精卫投敌叛国与其个性密不可分,孙中山先生评价汪精卫时说他“长于调停和现状,不长于彻底解决问题”,这样的个性加上强烈的政治野心,汪精卫投降日本也就不难理解了。

基于这样的个性,汪精卫即便活到日本战败,也不会感到后悔,甚至他完全可能在日本战败前再次叛变日本,如同他手下的诸多军事将领譬如吴化文、石友三一样。


司徒伯雷


汪精卫死的时间节点挺好的,在1944年11月死的,也就是日本还没有战败的时候。

有一句话叫,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汪精卫的人生定格到1937年之前,此人应当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如果定格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汪精卫应该是那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英雄少年,关键人生不止如初见,汪精卫留给人的印象只剩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投敌叛国,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关于汪精卫的叛变,有多重因素,可以说有日本人的利诱,也有其在党内被蒋介石排挤和打压,但是究其根本,史论纵横认为还是对当时的抗战缺乏信心,正是因为其对日本和对中国当时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都有所了解,才认为中日战争,日本会胜。

所以,汪精卫最后选择了投靠日本。

我认为汪精卫的思想应该是最得孙中山的真传,孙中山对革命的看法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结果汪精卫将其利用到对中日战争上。

但是,汪精卫属于那种吃粑粑都赶不上热乎的,汪精卫1939年开始和日本方面进行谈判,一直到1940年才开始组建汪伪政权,结果1944年就一命呜呼了,可以说,汪精卫虽然当汉奸当的最出名,实际上,真正的汉奸生涯并不长。

其实,主要还是汪精卫太墨迹,汪精卫投日应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到1940年才成事,主要还是太墨迹。

陈立夫对其的评价就是“书生难成大事”,认为其缺少锲而不舍的韧劲,尤其是汪精卫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性格,可以说,汪精卫的投日过程中完全展示了出来。

那么,汪精卫在日本侵华出现颓势,他会做何感想呢?

即使日本侵华没有出现颓势,汪精卫也是后悔的,更别说日本后来战败了。

正是因为汪精卫的这种性格,磨磨唧唧,瞻前顾后,所以难成大事,到了日本人的手里,时间长了,日本人也看不上他,因此没有予以重用。当然,日本人对汉奸的态度都是打心底里都不是太信任的。

如果,汪精卫能够活到抗日成功,以汪精卫的性格估计都能后悔死。

虽然汪精卫的性格软弱,汪才思敏捷,待人温和,可办起事来瞻前顾后,缺乏魄力,柔韧有余,刚猛不足。然而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却是炮仗脾气,快人快语,勇决智断。

后来陈璧君在法庭上为汪精卫叛变:“日寇侵略,领导无力护民,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于铁蹄下,这是蒋中正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与日本人往还。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估计,汪精卫很多行为都受陈璧君影响,从后来对陈璧君的审判来看,陈璧君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改变心意,不肯悔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