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摘要:在以往的观念中,“大礼议”之争被视作嘉靖前期的最重要事件,代表着嘉靖皇帝与文官群体之间的权利斗争,然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嘉靖皇帝的真正目标另有其人。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朱厚照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把“玩儿”当做毕生事业的“一代顽主”明武宗朱厚照终于玩累了,两脚一蹬,驾鹤西游去也。

朱厚照驾崩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朝廷内外,于是,文武百官们很利索地换上了孝服,有能力的就挤出几滴眼泪,实在挤不出的也得干号几声,毕竟样子还是要做一下的。

然而,对于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来说,他实在没有悲痛的工夫。因为现在他要面对的,是从“土木堡之变”至今,明朝最大的政治危机。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杨廷和

这个危机叫做——没皇帝。

众所周知,对于朱厚照来说,天底下好玩的事情太多,三宫六院对他的吸引力实在是相当有限,因此,虽然朱厚照当了十六年皇帝,但是在繁衍继承人这道关于皇朝存续的头号考题上,他也只能当个“零分考生”。

没有皇帝,意味着具有最高权威性的皇权呈现真空状态,维持整个大明王朝运行的权力架构随时可能崩塌。

更要命的是,朱厚照驾崩后,之前备受宠信、久怀异志的江彬手握重兵、党羽众多,“造反”两个字几乎已经写在了他的脸上,问题只不过是何时动手而已。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江彬除了手握重兵之外 还掌控着锦衣卫

可以说,在杨廷和看来,他面前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巨坑,一步踏错,随之而来的就是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杨廷和不愧是当时最为高明的政治家,在这个近乎死棋的局面中,他敏锐的找到了能够翻盘的唯一妙手——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明孝宗的皇后,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后,张氏。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天里,这个女人,才是大明王朝的真正掌权者。

一、张太后的手腕

根据史料记载,这位张氏16岁成为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在朱祐樘在位的十八年里,除张皇后之外,再也没有纳过其他妃子,可见张皇后出众的个人魅力。

然而,当朱祐樘去世后,从皇后升格为太后的张氏,开始展现出她的另一面——精于权谋。

事实上,“精于权谋”这个词并不是贬义的,而且,在朱厚照这个万事不管的皇帝背后,若没有这样一个人掌控全局,整个大明王朝还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

而且,这位张太后有一个最为特殊的才能——掌握时机。

在正德一朝前期,刘瑾掌握了朝中大权,张太后虽然对刘瑾有诸多不满,然而由于其党羽众多,皇帝又对其极为信任,因此,张太后便一直隐忍不发。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刘瑾

直到刘瑾与另一位大太监张永的矛盾越来越深,张永在正德皇帝面前密告刘瑾谋反时,张太后才果断出手,支持张永,最终使得朱厚照下定决心,一举剿灭了刘瑾。(

《玉堂从语》:“张永密奏:‘瑾浊乱天下、阴图不轨,请诛之。’武宗迟疑不决,永惧祸及,乃驰见慈寿,具言状,慈寿许之……遂就下锦衣狱。”)

而当朱厚照驾崩后,张太后的这一才能再次发挥了出来。当皇帝的随身太监向张太后禀报皇帝在“豹房”驾崩的消息后,这位张太后的反应不是哀哭,而是马上命人将朱厚照的尸体移回宫中。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豹房还原图

为什么张太后急于拿到朱厚照的遗体呢?因为豹房远离皇宫,而江彬又早有谋逆的打算,如果江彬抢先一步得到朱厚照的遗体,就能顺理成章地捏造出所谓的“遗诏”来,从而便能够将江彬所指定的继承人扶上皇位,那么,大明王朝的命运如何,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在这种国家动摇的时刻,还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张太后的政治手腕之强,与前朝那些掌权的女主相比也不遑多让。

最重要的是,在明武宗的遗命中,明确说明了“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也就是说,在新皇帝未登基前,张太后掌权有着天然的合法性。因此,在这个大明王朝最动荡的时间段里,惟有张太后同时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与资格。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张太后的主持之下,错过起兵最佳时机的江彬被张永擒获,而杨廷和“兄终弟及”的建议也得到了采纳,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成为了皇位继承人,一场可能动摇大明根基的危机就此消弭。

二、张太后的失误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熜来到北京,坐上了皇位,成为了嘉靖皇帝。而张太后也被上了新的封号——昭圣慈孝皇太后。

一切看起来都很平静,张太后也很满意。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个假象——因为对于刚刚即位的嘉靖皇帝来说,这位张太后实在是太危险了。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嘉靖皇帝

根据前文所叙述的,嘉靖能够登上皇位,固然有杨廷和等臣子建议的原因,但拍板决定的还是张太后。

这一事实的背后,实际上暗藏着让嘉靖后背发冷的潜台词:我能扶起你,也能废了你!

的确,与刚刚登上皇位、毫无根基可言的嘉靖皇帝相比,张太后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强大到随时可以对皇权产生致命的威胁。

因此,感受到了这种威胁的嘉靖抢先动手了,而他所使用的武器,就是著名的“大礼议”。

在这场“大礼议”之争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嘉靖的亲爹亲妈到底是谁?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只有皇室正统才有资格进入太庙

首先,我们先看看这场大辩论赛中的双方选手阵容:

正方辩手——张太后以及杨廷和等一干朝中大臣。

反方辩手——嘉靖皇帝、兴献王妃、以及后来加入的张璁、桂萼等寥寥数人。

如果按照纸面阵容的实力的话,那么嘉靖皇帝基本连比都不用比,当场就得宣布认输。而且,嘉靖皇帝的要求本身就存在天然缺陷:所谓“兄终弟及”,就是要把你当做先皇的亲弟弟,现在你又要证明明孝宗和张太后不是你亲爹亲妈,你这不是在开玩笑嘛?

然而,张太后等一干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嘉靖皇帝的决心。

——要当就当真正的皇帝,想在背后操纵我,门都没有!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嘉靖对权力极为敏感

于是,嘉靖皇帝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展开了他的战斗。特别是当兴献王妃由于名号原因拒绝进京时,嘉靖甚至号称要“避位就藩”,摆出了一副“不答应我就不干了”的架势。

在嘉靖皇帝的“自杀式攻击”下,张太后等人终于做出了让步,将“兴献王”改称为“兴献帝”、“兴献王妃”改称“兴献太后”,嘉靖皇帝终于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在张太后等人看来,嘉靖之所以闹事,不过是少年人眷恋生父生母的正常表现。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嘉靖不只是个少年,还是一个不亚于张太后的政治天才。

取得初步胜利后,嘉靖变本加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先是要求在兴献帝、后的称号上加“皇”字,又要为其亲生父母加上“本生”称号,最终,在嘉靖三年九月,嘉靖终于将自己的生父生母奉为正统,而将明孝宗和张太后改称为“皇伯考”、“皇伯母”。

而在这场绵延数年的“大礼议”之中,嘉靖皇帝不断削除张太后在朝中的势力,也借机培养了自己的亲信,从而达到了自己独掌朝政的真正目的。

嘉靖发起“大礼议”之争是为了压倒杨廷和?这女人才是真正目标!

张璁就是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中的得力干将

反观张太后,在失去了自身的正统地位之后,她的威势也随之一落千丈。嘉靖二十年,当张太后去世时,她所享有的是嘉靖一朝规格最低的丧礼,其晚年之凄凉,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 《明武宗实录》
  • 《杨文忠三录》
  • 《明世宗实录》
  • 《四友斋丛说》
  • 《玉堂丛语》
  • 《皇明史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