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用户58803258887


东林党和阉党实际上都是皇帝所创造出来的,想要看明白这个问题,就要看到当时的明王朝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制度已经逐渐达到极限,表面上看起来宰相被皇帝废除,但内阁制度已经和皇帝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所以实质上内阁握有提案的权利,而皇帝拥有决定是否执行的权利,皇帝为了有效施政,就要形成属于他自己的势力,那么他就要逐渐要拉拢势力来为自己效力。

——阉党魏忠贤

所以皇帝选择组建东林党为自己获得势力,并通过阉党来控制臣子势力。所以明朝真正的问题不是皇帝选谁,因为选谁都是他自己的势力,只是表现为阉党和东林党两个不同的派系。那么为什么在天启时代重用阉党仍然能够获得对外环境的暂时优势,而到了崇祯时代则变得一败涂地,这就是因为崇祯上台之后大力打压阉党,并撤销厂卫制度,这样一来皇帝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厂卫势力,无法获得更多的情报,同时也就无法对抗臣子,所以他不断的利用更换臣子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崇祯既要求臣子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他又要求臣子不能拥有任何的想法,这样对臣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崇祯时代无法获得环境的优势。

——东林党顾宪成

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能吏才臣,但为什么崇祯时代看起来并没有强大的臣子或优秀的人才呢?这是因为崇祯限制甚至是遏制了他们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他们无法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臣子对于很多政策半推半就,无法真正执行,每一次的失败造成溃败,每一次的溃败又使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这就像恶性循环一般。

——东林书院旧址

所以从明朝的角度来看,皇帝到底是重用臣子还是重用阉党,只不过是他选择如何强大自己势力的一种方法。在先保王权还是先保王朝的选择中,皇帝往往先保王权,人们往往认为是臣子或者阉党出现了问题,而实际上不过是皇帝对于势力调节的失败,所以哪个派系护国或者误国都只是这个派系在历史当中所展现出来的作用不同,并不能轻易的用忠奸来表示。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有利于朝廷的所有人被认为是爱国,而无利于朝廷的便认为是误国,但其实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只是当时皇帝势力的表现。


真的很博通专栏



1.

小魏家住在京城附近的河间地区,他有个手艺人的父亲,还有个哥哥。小魏从小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大家都很喜欢他。

到了小魏七八岁的时候,小魏的父母送他去上学,小魏却死活不肯读,小魏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成年之后的小魏喜欢游手好闲,常找人喝酒赌博,但是那个时候的小魏家里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给他去赌博。

但是小魏偏偏却好这一口,而且他在赌博时的胆量非常大。

结果小魏运气不佳,输得个精光,赌友们只能扒他的衣服和裤子。

小魏回到家中,一想家徒四壁就心事重重。他本想靠赌博来发家致富,却想不到反而输个精光。小魏绞尽脑汁想,终于灵光一闪想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去皇宫里去做公务员,可问题是他既不会文,又不会武,怎么办呢?

有了,去做太监。

于是,小魏当晚就拿起一把小刀把小鸡鸡割了。

第二天,小魏的爸妈回来一看,简直吓傻了。但如今已没有后悔药了,没有小鸡鸡的小魏只能去京城里混了。

小魏的伤势康复之后,他告别了父母,开始去京城闯荡。

2.

当时是明朝,虽然公务员体系中太监这种基层职位比较空缺,但因为以前出过大量老百姓挥刀自宫来应聘太监的事情,使得政府不得下令禁止私下自宫的行为。

因为那些自宫的求职者,一旦应聘不上太监,只能去做乞丐。

但太监这种基层职位实在是稀缺,光靠从国外劳务公司招聘(进贡),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到小魏那会儿,虽然政府的有禁令,执行度却很低。

小魏到京城之后,人生地不熟,一时半会儿也没能在皇宫里找到工作。他也倒乐观,先做着乞丐,有时间就帮人挑水做兼职,晚上就住在破庙里,倒也是衣食无忧。

后来他在京城混熟了,就拖关系去了皇宫里工作。

在这里小魏遇到了贵人小朝(魏朝),小朝当时是王局长(王安)的人。

一开始小魏和小朝以及王局长的关系都还不错,只是后来因为三角恋的关系,他把这两个人全都害了。

这就要从客氏说起,这个客氏以前当做总统孙子朱由校的奶妈,她生性浪荡,曾经还哄骗过小朱和她一起睡觉。

在认识小魏之前,客氏已经死了外面的丈夫,由于她常年在皇宫里工作,就只能找太监小朝做一对假夫妻过日子,可是在认识小魏之后,她开始渐渐疏远了小朝,因为这件事,小魏和小朝闹的不开心了。

等到小朱做总统的时候,客氏终于熬出头了,客氏的姘头小魏也出了头。

客氏先让小朱答应王局长的辞职请求,而后又和小魏串通起来弄死他。

除去了王局长,小魏和客氏的权利就也来越大了。

……

(中间省略一万字)

3.

小魏逐渐丧失了良知,他为了权势可以不择手段,期间搞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大明的忠良。

但小朱却偏偏偏袒小魏。小朱的态度,让小魏更加大胆放手地去干了。谁要是不听话,就弄死谁。除此之外,就连京城的保安队锦衣卫也听小魏的命令。

因为死了太多的忠良,还有小朱又不管不问,让大臣们比较寒心了,敢怒不敢言,还是保住自己小命重要。

但是这种权利只能是一时的,还没等小魏退休,支持小魏的小朱就先死了。

话说,这也得怪小魏。

那年三月,小魏陪小朱在湖面上游玩,小魏为了让小朱高兴,弄了很大的阵势,小朱一高兴就大赏四方,他们一连玩到太阳下山,在下船登岸的时候,那些下人们下船下的没轻没重,导致小船摇摆不定,我们的小朱不幸掉到了水里。

自从小朱掉到水里之后,小朱就病倒了,不久之后,小朱就死了。

4.

新上任总统的小朱朱(朱由检)其实对小魏的作为早就看在了眼里。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一些原本默不作声的局长、科长们开始勇敢站起来了,他们开始在小朱朱面前进行试探。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只把矛头指向那个小魏的帮凶小B。

小朱朱没有像小朱那样袒护小魏,相反他依法把小魏的那个帮凶小B给办了。

小魏的其余帮凶一看是这个情况,立即改变了想法,个个都到小朱朱面前请求辞职,小朱朱一一签字批准。

由于小朱朱的态度,局长和科长们逐步敢于将矛头指到小魏身上了。

小朱朱也因此找小魏谈了几次话。

小魏一看大事已去,很怕小朱朱弄死他。

于是,他与客氏商量准备主动提出辞职,同时还贿赂小朱朱的助理太监小徐,请他帮忙说好话。

小徐和小魏以前关系就不错,加上这次贿赂,他也很乐意帮忙,可他哪里知道小朱朱其实早已经下定了决心。

小徐因此被开除了公务员太监助理的职位,外调地方做看陵临时工。同时,对小魏的发落也下来了,让他去凤阳去做看陵临时工。

因为不用死,小魏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高兴,他收拾了所有的珍宝高调地从京城出发了,还带了自己强悍的警卫队,小魏万万也没有想到他的高调性格反而害死了他。

就当小魏离开京城之后不久,就有人告发他带了珍宝和警卫队的不良行为,小朱朱一恼火,就下令再将他抓回来治罪。

小魏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他也料想到自己的死期到了,就在那一晚,他喝了很多的酒,然后唱起悲伤的歌上吊了。

小朱朱知道小魏死了之后,觉得这样的死太便宜他了,他命令将小魏的尸体进行千刀万剐,把小魏的头割下来挂在他家乡来做警告。

写了这么多字,求帮忙点赞。O(∩_∩)O哈哈~


牛在看你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进行反思。

由于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他一定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为什么他却在即位的时候,当机立断,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消灭呢?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了解明朝末期政治的复杂性。

魏忠贤的进宫之路:因好色赌博输光家财,最终阉割进宫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稍微来了解一下魏忠贤的进宫和晋升之路。

魏忠贤是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他原名魏进忠,是在天启二年才改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然而却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在进宫当太监之前,他就在当地与地痞流氓关系非常友好。

年轻的魏忠贤还是一个色鬼,经常进出青楼,还喜欢赌博。自己没钱吧,还一掷千金。就这样,魏忠贤把家底都挥霍干净了。

怎么生活呢?魏忠贤一狠心,就把自己阉割了,入宫去当太监了。当时,魏忠贤才21岁。

魏忠贤如何爬上权力巅峰?联络客氏,忽悠天启皇帝

进宫之后的魏忠贤,因为聪明伶俐,官职一路直升,最终成为天启皇帝(当时该是太子)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王才人死后,又来到李选侍的身边。

可是,这还不够。魏忠贤还需要找更硬的靠山。这时候,他就开始巴结客氏。客氏,原名巴巴,原本是保定府侯巴儿的妻子,十八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之后,被选入宫中充当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为人妖艳淫荡,在宫中经常有淫秽的传闻。

朱由校估计有恋母情节,等他长大之后,对这位乳母百般依恋,从乳母变成了自己的恋人。最变态的是,朱由校大婚之前,还与她发生了关系。

等到朱由校即皇帝位之后,客氏被封为圣夫人,与天启(也就是朱由校)形影不离。客氏生性嫉妒,由于此时自己无法生育(已经四十多了),后来还偷偷把天启与其他人生的孩子毒死。

魏忠贤为了巴结客氏,花费了五百两银子办了一桌酒席,与她同饮。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想要继续往上爬,一个想要拉外援,形成了狼狈为奸的同盟。后来还有人说,客氏与魏忠贤还“私为夫妇“。

二人联手,为魏忠贤扫清了障碍,魏忠贤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最高职位)。此外,二人还进一步笼络朝廷内外的党羽,把持朝政,形成了“阉党”,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

这个天启皇帝也不争气,他不喜欢理朝政,只喜欢做木匠活。魏忠贤抓住了这一机会,每次都是在天启皇帝做得更高兴的时候,魏忠贤前去禀报大事。天启很不耐烦,说你看着办吧。就这样,朝廷内外所有大事都取决于魏忠贤。

后来,魏忠贤甚至还搞起了个人崇拜,全国各地都的官员为了巴结魏忠贤,纷纷给他建立生祠。魏忠贤心里非常受用。

天启临死前想让信王即位,吓坏了魏忠贤

但是好景不长。等到天启五年(1625年),有一天,天启皇帝和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跑到西苑湖上游玩。三个人在船上把酒言欢,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船翻倒,一起掉落水中。

多亏太监们抢救及时,天启等人才没有被淹死,但天启因为受到过度惊吓,再加上身体不好,开始重病不起。

两年后,天启重病加剧。天启说:“凡是重大朝廷事务全由阁臣与厂臣计议商榷,用心赞襄”。不知道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启突然开始关心起朝政。

也许是天启预料到命不久于,随后开始安排后事。由于天启没有子嗣,有的三个,一个早夭,另外两个也被魏忠贤和客氏弄死。因此,天启想让自己的五弟朱由检入承大统。

这一下,魏忠贤和客氏开始慌乱起来。为什么?因为朱由检和他们二人结下了梁子。

话说朱由检的母亲死的早,朱由检很小就由西李选侍抚养,后来由交给了东李选侍。东李对朱由检很好,可是这个人在宫中不苟言笑,刚直不阿,魏忠贤和客氏非常忌惮她,因此就多次栽赃陷害,最终默默死去。

天启皇帝召见朱由检,交待了后事。这个时候,朝廷中人人自危,朱由检也担心随时有可能被魏忠贤害死,于是表现得非常淡然,韬光养晦。天启让他当皇帝,朱由检装作吓得要死的样子,说“臣死罪”,以此麻痹魏忠贤。后来,朱由检索性每天衣冠不整,不见任何人,不说话,也不乐,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贤的疑心。

魏忠贤本来想与锦衣卫都督田而耕和兵部尚书崔呈秀一起搞政变,不让朱由检当皇帝。但是,田而耕和崔呈秀胆小,此事只好做罢。

崇祯即位,先不动声色,等魏忠贤动起来

后来,天启逝世,朱由检顺利继承了皇位,是为崇祯。

崇祯开始进入紫禁城之后,皇嫂张氏甚至悄悄告诉他,不要吃宫中的食物。因此,崇祯自己带着一块麦饼藏在身上,饿了偷偷吃一口。

崇祯入宫的第一天晚上,没有睡觉,手中握着一把剑枯坐。这时候,他看到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决定拉拢收买他们。他命人取来酒肉犒赏他们。

这些人自然满心欢喜,对崇祯产生了好感。

崇祯顺利接班之后,他第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消灭魏忠贤和客氏。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自己末日临近,开始想办法自保。他给崇祯进献了四个绝色美女,并在四个美女身上涂了一种“迷魂香”,男人闻到都会把持不住。魏忠贤觉得,前几任皇帝都是好色之徒,崇祯也应该如此。

然而,崇祯并不好色,不为所动。为了不让魏忠贤疑心,笑纳了这四个美女。他立即让人对四个美女搜身,查出了“迷魂香”。魏忠贤的第一次计谋失败了。

崇祯为什么不利用这一机会,直接命人罢免魏忠贤?魏忠贤党羽太多,弄不好狗急跳墙,自己就性命不保。崇祯需要等待时机,让魏忠贤动起来。

果然,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他主动提出要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位。崇祯马上下令,不许辞职!随后,客氏也说,天启皇帝已死,我留在宫中也没有意义,想出宫回到自己家中。这一条,崇祯允准了。其目的是,将魏忠贤和客氏分开。

这时候,大臣们也看出了崇祯想要整治魏忠贤,一个叫杨所修的南京通政使上书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说魏忠贤手下的党羽,父母过世了,还不回去丁忧守孝,和本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不合,应该赶快出宫回家守孝。大臣们的用意就是削弱魏忠贤的力量。

崇祯觉得此时时机未到,不但不同意大臣的建议,还斥责了上书的大臣。

魏忠贤继续试探:决定丢车保帅

这一下把魏忠贤弄迷糊了,崇祯这是要干嘛?有时候,摸不准主子的态度,比知道要整自己更可怕。

魏忠贤要继续试探。他上书崇祯,乞求停止各地给自己建造生祠。崇祯看了之后,说可以,没有建造的就不要建了。这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对以前建造的生祠可以既往不咎。

这一下,魏忠贤更迷糊了。魏忠贤继续动作,他命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上书,攻击杨所修是在拨弄是非,是东林党余孽,要进行严查,查处背后的东林党势力。这是企图制造恐怖气氛,把水搅浑。

崇祯自然不会允许,他说,大臣们都是先帝选拔的,都是有道德的大臣,不会被人利用,没必要捕风捉影。但是,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让魏忠贤觉得自己要对他下手。怎么办?立即给魏忠贤等人加官晋爵,说他们在自己登基的事情上有贡献,有功劳。

魏忠贤等人开始要进一步动作了,他们要丢车保帅了!一个“阉党”分子杨维垣上书,攻击崔呈秀等人贪污腐败,卖官鬻爵,但是杨维垣并没有提魏忠贤,背后的意思是,朝廷中一切问题都是崔呈秀等人造成的。

崇祯自然不会上钩,他斥责了杨维垣,说他“率意轻诋”,崔呈秀等人任劳任怨,功勋卓著。后来,杨维垣继续上书,揭露了崔呈秀更多恶行并美化魏忠贤。说厂臣都不爱钱,只有崔呈秀贪污腐败等等。

崇祯看到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同意罢免崔呈秀等人官职,让他们归籍守制。

大臣上书弹劾魏忠贤,崇祯觉得时机已到

大臣们看到了崇祯的态度,于是开始纷纷上书揭发魏忠贤及其党羽。崇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大臣们敢于揭发,就不怕找不到搞掉魏忠贤的证据。只不过,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对大臣们的上书进行表态,先搜集证据。

这个时候,魏忠贤似乎感觉到,崇祯似乎念及天启的恩德,不敢对自己下手。还跑到崇祯面前,哭诉了一番。对此,崇祯没有表明立场,仍旧不动神色。

最后压死魏忠贤这个骆驼的稻草,是海盐县贡生钱嘉徵的奏疏,名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其中揭发了魏忠贤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一个没有官职的人揭发魏忠贤,这可以让人们觉得,魏忠贤这是惹怒了全天下。崇祯觉得时机到来了,可以下手了。

魏忠贤先是上书,假意表明要“引疾辞爵”,以退为进。他觉得崇祯会挽留他。然而,崇祯立即同意。随后,命令魏忠贤到凤阳给朱元璋的父母守陵。

接着,又下达御旨,历数魏忠贤和客氏的罪恶,要求“除恶务尽”。最终,魏忠贤和客氏被抄家,给被魏忠贤陷害的大臣们平反。

最终,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上吊自尽。客氏也被押入浣衣局严刑审讯。客氏招出了当年自己如何杀害宫中有身孕的宫女。最终,客氏被活活打死。


消灭了魏忠贤和客氏之后,崇祯开始在全国缉捕阉党。就这样,魏忠贤和他所建立的势力烟消云散了。


兮兮说事儿


表面上看,魏忠贤的权势非常大,可谓是权势遮天,还被人称为九千岁,甚至连天启皇帝都几乎成为他的傀儡,所以当很多人看到17岁的崇祯皇帝一上台就轻而易举将魏忠贤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时,自然会觉得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魏忠贤的权势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大,魏忠贤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并不是因为他政治基础有多坚实、或者实力有多庞大,而是因为他总能得到天启皇帝近于无限的信任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魏忠贤的所做所为代表的就是皇权,如果反对魏忠贤就相当于在挑战大明帝国的皇权,自然会受到最严厉的打击。反之,大家跟着魏忠贤混,不仅涉及不到挑战皇权,还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人们自然都愿意跟着魏九千岁去混。

大家知道,明代的太监势力,是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它根本不能和东汉、晚唐时期太监相提并论。东汉和晚唐时期的太监,在实力足够强大后,虽然不能够取代皇帝,但至少有能力废立皇帝,但明朝时期的太监,不要说废立皇帝,就是连和皇帝甩脸色的力量都没有。

因为,明朝是一个高度官僚化的帝国,它既不存在像两汉时期的世代高官和世代巨富这种庞大家族;也没有晚唐时期的军阀化部队存在,甚至连势力巨大的皇族亲王、外戚也都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太监想挑战皇权,不仅缺乏可以依附的力量和借力打力的条件,反而还会让整个官僚集团找到借口,轻易将他们踢出局。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们纷纷巴结魏忠贤,仅仅是因为魏忠贤深爱皇帝宠信;绝不是因为魏忠贤拥有领袖的人格、威望;更不是因为魏忠贤代表着众多的利益群体、集团利益。

真正有权势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汉皇帝就是撤了曹操的官职,曹操依然也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曹魏皇帝撤了司马懿各项职务,司马懿依然也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这些人的主要权力,根本不是皇权派生出来的;他们的权力都主要源于一个巨大的、与他们利益紧密相联的政治、军事、经济集团存在;更主要的是,是这个政治、军事、经济集团纯粹是独立于皇权之外,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首脑,而全无所谓的皇帝。

我们再看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他们哪个人被撤了职后,还能算得上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事实上,他们一旦失去了官职,不仅马上就丧失了所有的权力,如果皇帝不庇护,他恐怕立马就会被人拉出去清算,凭他们这种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力量,还想挑战皇帝,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皇帝的授权,魏忠贤批答的奏章,才可以让整个帝国都乖乖听命。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授权,魏忠贤批答的奏章,显然不会有这种效力。即使勉强可以发挥一丁点作用,也只会给自己引来一条条更大的罪名。

所以,魏忠贤从来都没有享有过真正的权力,他只是在天启皇帝的授权下、监督下执行的。换句话说,只不过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他面对敌人攻击之时,只是哭求皇帝支持自己就可以明白。

其实,魏忠贤自始至终都很清楚他自己的地位,所以从天启皇帝一死,他就再也不敢碰那枝象征权力的御笔,也不敢批答任何奏章。等到崇祯皇帝上位后,他马上乖乖的把帝国权力的象征(批答奏章的权力),交到了新皇帝手中。


接下来魏忠贤的命运,实际上就在崇祯皇帝一念之间,如果崇祯皇帝愿意继续用他,他就可以接着当崇祯皇帝的狗。但问题,崇祯皇帝在刚上位时,由于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并没有看清楚魏忠贤真正的实力和地位,所以他才会觉得魏忠贤权势滔天,对自己是很大的威胁。

再加上东林党的蛊惑,让崇祯这个小皇帝天真的以为大明帝国贪污腐败横行的罪魁祸首就是魏忠贤,所以崇祯自然会有意无意流露出对魏忠贤流疏远和害怕的神情。

崇祯皇帝的这种表现,以东林党为核心的官僚集团自然看在眼里,这群官场老油条太能够捕捉人性。所以当时就有人跳出来弹劾魏忠贤,虽然崇祯对此并没有理会,反而一再宽慰魏忠贤。但明眼的人都能够明白,那就是新皇帝并不信任魏忠贤。

因为,如果崇祯皇帝真正信任魏忠贤,当这个官员跳出来弹劾魏忠贤时,就算皇帝不收拾他,魏忠贤也会立马跳出来收拾他,但为什么魏忠贤没有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他知道崇祯皇帝并不信任他,所以他不敢保证这个官员的弹劾是不是崇祯在背后授意,魏忠贤又哪里敢站出来接茬呢?甚至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只能一再检讨、一再装可怜。

对此,东林党等官僚集体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既然知道新皇帝对魏忠贤不信任,那他们自然会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各种针对魏忠贤的弹劾一个接着一个出来。

至于崇祯皇帝,他之所以在官员第一次弹劾魏忠贤时选择不理会,反而宽慰魏忠贤,并不是他怕打草惊蛇,而是他并不确定魏忠贤的实力究竟有多大。

换句话说,如果魏忠贤真如传说中那样权势滔天,当有人站出来弹劾魏忠贤时,基本上不用皇帝开口说话,甚至魏忠贤都不用说什么,自然就有人站出来替魏忠贤说话,甚至是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来替魏忠贤说话。

总而言之,魏千岁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你这种小人竟然在这里睁眼说瞎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就代表魏千岁先把你给收拾掉。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就算魏忠贤一再检讨、一再装可怜样,崇祯以后也不绝不敢去打击魏忠贤。但问题是,当时的局面却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替魏忠贤说话,甚至连替他求情的人都没有,全程就只有魏忠贤一个人跪在地上检讨装可怜样,崇祯皇帝自然也就明白魏忠贤就是个纸老虎。

在这种背景下,崇祯和东林党都不再有所顾虑,于是墙倒众人推,权势薰天的魏九千岁很快如丧家之犬,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



我是赵帅锅


魏忠贤的下台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崇祯皇帝搞掉魏忠贤一事也是颇有周折。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魏忠贤的主要势力到底在哪?


  • 后宫之主客氏

  • 兵部尚书崔成秀

  • 锦衣卫提督田尔庚

  • 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魏忠贤


后宫(掌后宫女子)、兵部(掌全国兵马)、锦衣卫(掌宫廷禁卫军)、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朝政大权),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上台所面对的局面其实是一场复杂的,换句话说他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崇祯皇帝想要彻底的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根本不可能那么简单、轻而易举的解决掉魏忠贤。


可是,崇祯皇帝的聪明之处也正是如此。


他懂得隐忍,他也懂得蛰伏。


在面对权势滔天的魏忠贤的时候,崇祯皇帝的表现已经不想是一个17岁的小皇帝,而是一位精于工计的帝王。崇祯想要彻底的解决魏忠贤,他做能够做的事情也只能是慢慢的瓦解和分化魏忠贤的势力。


而后宫女子客氏则相当于魏忠贤安插在崇祯皇帝身边的眼睛,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魏忠贤所得知,崇祯皇帝想要有所作为,想要安心实施自己的计划,客氏一定是第一个被除掉的人。


所以,崇祯皇帝第一个就将客氏驱逐出了皇宫,这算是将魏忠贤的安插在后宫之中的眼线拔除。


随后,崇祯皇帝所做的便是兵部尚书崔成秀,因为只有拿下崔成秀,崇祯皇帝才真正有了和魏忠贤相抗衡的实力。而魏忠贤的势力之所以庞大的原因也正是在此,因为他几乎和朝堂大臣、朝廷重要的部分强行链接在了一起,说白了他们就是利益共同体,皇帝想要轻而易举的撼动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御史当着这位刚刚登基新皇弹劾崔呈秀的时候,崇祯皇帝立马抓住了这个机会,打掉了这个被魏忠贤视为左膀右臂的得力助手,魏忠贤的羽翼屡屡被折断,他的垮台自然也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让人失望的是:


魏忠贤临死之前聪明了一次,同时也糊涂了一次。


聪明在哪?


魏忠贤眼看着自己身边的势力倒台,他自己也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所以他索性选择向崇祯皇帝提出辞呈,他的这张辞呈有试探崇祯皇帝的意味,也有无可奈何的意味。


只不过,让他所失望的是崇祯皇帝同意了他的辞呈,并且让他到凤阳看守皇陵。


糊涂在哪?


按道理说,崇祯皇帝如此之作已经给足了魏忠贤面子,可是他却在临走之前耍起了威风,搞了40多车的财宝,整了1000多人的卫队浩浩汤汤的奔赴凤阳。


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下令逮住魏忠贤,这个命令也预示这魏忠贤的彻底覆灭。


崇祯皇帝毕竟是王朝正统,魏忠贤权势再大,他也得在在面子上面多多服软,更何况魏忠贤所谓的权势只不多是依附的帝王和王朝之上的寄生物,一旦没有了帝王支持,他背后势力的倒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历史总探长


年仅17岁、根基未稳的崇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斗倒权势熏天、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除了他异于常人的少年老成外,其实最为关键的因素,则是明朝中后期极尽完善的政治权力制衡体系。

明朝中期,为抗衡日益兴盛的文官集团,皇帝们亟需培养一支完全从属于皇权的力量。于是,与皇帝亲近的太监,从此参与到了朝廷的核心事务。

演化到极致,“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权平衡体系正式成型。

在此政治框架下,帝国的最高决策流程,一般先由文官掌握的内阁,对各种事务开出处理意见。这道手续称之为“票拟”。

“票拟”交到内廷,再由皇帝和司礼监太监对内阁的处理意见作出批复。因批复的文字是由朱砂笔书写,于是这个环节被称为“批红”。

为了防止太监内部权力过于集中,司礼监内又做出了分权。跟皇帝一起“批红”的太监被称为“秉笔太监”,虽然能参与批阅奏章,但是最终批复的生效,却要掌管印章的“掌印太监”盖章方能下发施行。

整个决策流程,司礼监“秉笔太监”看似能掌握最终的“审批权”,权力大得吓人,然而其能控制的“审批权”的大小、多寡,很大程度上要看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有多少。

天启皇帝自小没有经过系统的帝王之学教育,几近于文盲。即位后,又沉迷于木工手艺活,对繁杂的朝政毫无兴趣,如此就给了魏忠贤专权的机会。

本应由天启皇帝占据主导的“审批权”,大多下放给了他所信任的魏忠贤。掌握了最终批复权力的魏忠贤,再加之手中握有东厂、锦衣卫两个吓人的特务机构,怎么看都像是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然而,根据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分工,魏忠贤即便占据了所有的“审批权”,也无法越权将势力延伸至外朝和地方政府的事务。这样一来,太监的权力就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东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能掌控内廷,还能明目张胆得将黑手伸向外朝的政治,甚至掌握一定量的军队操纵皇宫和京城的布防,等同于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但明朝的太监,却是极难接触到兵权的。

拿魏忠贤来说,他手头上能掌控的,无非是东厂和锦衣卫两个特务机构,虽然平时整起人来十分顺手,可一旦上升到与军队抗衡,就又很拿不出手了。更别提像东汉的十常侍一样,动辄废立皇帝,连国舅爷兼大将军的何进也敢骗进宫里砍脑袋。

因而,魏忠贤的权力来源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对他的信任。

面对草包皇帝天启,魏忠贤操纵起来自然是没有问题。可是等到对他有敌对情绪的崇祯继位,魏忠贤就不那么能罩得住宫廷和外朝的场子了,只消崇祯一道命令,管你什么九千岁,也得乖乖接受倒台身死的命运。


剧透历史


都说明朝是“权阉的帝国”,其实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明朝的太监比起汉唐时动辄挟持、废立君王的太监,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

之所以有的太监名气比较大,多亏了那一帮坐而论道的清流文人,终整个明代,太监始终是皇帝身边最忠实的奴仆,就像孙悟空,任他怎么蹦跶,他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魏忠贤是如何发家的?

魏忠贤可真不是人如其名,又忠又贤。

从小便不学无术,长大之后是吃喝嫖赌抽样样在行,没办法,欠了一屁股赌债。

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他也是真的对自己下了狠手,自己阉割,据说连麻药都省了,果然应了那句话:人不狠,站不稳。

魏忠贤纵有百样缺点,可他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功夫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



刚刚入宫,就凭借着机灵干练得到了大太监魏朝的赏识,魏朝有个老情人,身份显赫,她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不出意外,朱由校就是未来接班人朱常洛的太子,朱由校自幼失去母亲,对客氏有很强的依赖感,如果搭上这根线,这“从龙之功”自然是跑不了。

据说魏忠贤进宫时由于自己手法不够熟练,阉割的不是很彻底。

在宫中客氏寂寞难耐就渐渐和魏忠贤勾搭成奸而把魏朝给踢到了一边,魏忠贤凭借客氏的“宠幸”,一步步走进了朱由校的视野,成为了朱由校身边最受信任的太监。

魏忠贤权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不得不说,有什么样的主子才能养出什么样的奴才。

朱由校由于自己的父亲不受万历皇帝待见,连同他的成长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他的父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哪里还会有心思教导他。

到了16岁的时候,朱由校还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有一门手艺修炼的炉火纯青,那就是做木工。

魏忠贤虽然被称为九千岁,那是因为朱由校把朝政几乎全部交给了他,自己躲在后宫安心做自己的木匠。


魏忠贤作为掌印太监,他还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大臣们的奏章他会趁着朱由校做木匠活的时候陈奏,把朱由校说得不耐烦了,才会撂下一句:“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时魏忠贤才敢擅作主张,要说他完全把朱由校架空,他没这个胆量,更没有这个本事。

还有一点,魏忠贤虽然破害人无数,但只要是朱由校宠幸的人,他一个都解决不了。朱由校的皇后张氏很受自己宠爱,张皇后曾无数次劝谏朱由校让他远离魏忠贤这样的奸佞,然而朱由校只是微微一笑默不作声,张皇后也因此得罪了魏忠贤。

魏忠贤和客氏几次三番想在朱由校面前诋毁皇后,好让皇后被废黜,结果都被朱由校严厉训斥。

眼看无法扳倒张皇后,魏忠贤只能暗中使绊子,他唆使亲信在张皇后的饭菜中投毒,致使张皇后怀孕流产,其他嫔妃被迫害至死的更是不在少数,只不过她们的地位没有皇后在朱由校心目中的地位高而已。

朱由检为何能轻易铲除魏忠贤?

其实朱由检从17岁入宫主政,刚开始的手段还是挺有明君风范的。

他知道魏忠贤在宫里经营了数十年,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很可能就遭到魏阉的毒手。因此他在刚进宫的时候,不敢吃宫里的食物,每次都是周王妃给他亲自做好他才敢吃。

朱由检的隐忍和城府完全不像一个刚成年的少年,他刚刚即位就给魏忠贤施了一剂迷魂汤,对魏忠贤好言安抚,让他继续执掌司礼监,并且对于魏忠贤的馈赠也是照单全收,这让魏忠贤渐渐放松了警惕,魏忠贤认为朱由检不过是和他父兄一样的好色贪玩之徒。


可刚刚过了半年,崇祯慢慢站稳了脚跟,便开始慢慢筹划逮捕魏忠贤的计划。当群臣突然上书弹劾魏忠贤的时候,他还在家中钓鱼,结果崇祯立刻批准,直接派锦衣卫将把魏忠贤给逮捕,命令将其发配凤阳,根本就没有给他反应的时间。

后来魏忠贤怕被继续清算,他也很识趣,一根白绫吊死在了半路上,也算是留了个全尸。

其实,崇祯之所以能够轻松解决掉魏忠贤,这与明朝皇权一家独大有很大关系,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开始,皇权就没有了任何束缚,太监集团只不过是皇帝行驶皇权的爪牙,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他们就成了没有“根”的孤魂,根本兴不起任何风浪。像魏忠贤之前的刘瑾和冯保,不也是被皇帝一纸诏书或凌迟处死,或发配凤阳了吗?


小小嬴政


魏忠贤是历史上一类复杂人物的“杰出”代表,他权势熏天,号称“九千九百岁”,在明熹宗一朝,党徒众多,可以说除了“东林党”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唯他的马首是瞻。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对熹宗是“忠心耿耿”,竟然没有丝毫簒逆之心。

魏忠贤掌控的“阉党”内部,不乏具有超凡政治眼光的聪明之人,他们在魏忠贤权势强盛之时,就已经看到了魏忠贤权力基础的弱点,那就是魏氏非常依赖皇帝。如果皇帝去世,那么魏氏王朝必将土崩瓦解。

这些人就向魏忠贤献策,趁势力全盛之时,代君自立,只有这样子,才能确保魏氏集团的长远利益。纵观历史,向来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建议是没错的。

但是,魏忠贤不听,不肯废掉熹宗自立,而是以“忠臣”自诩。当熹宗病重时,魏忠贤显出了忠仆本色,亲自伺候熹宗的起居,并试图用仙方“灵露饮”来挽救熹宗的性命。

不过呢,熹宗短命,让魏忠贤始料未及。在熹宗即将崩逝之时,魏忠贤还是感觉到了一丝丝恐惧。他找来锦衣卫都督田尔耕,说天要变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宫廷内做点事情了,就是暗示田尔耕发动宫廷政变。田尔耕装迟钝,啊,你说啥,大声点,马什么梅?

魏忠贤一看,好吧,你就装吧。他又找来了兵部尚书崔呈秀谈话。崔呈秀也是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前言不搭后语,有一句没一句的跟魏忠贤扯,最后逼急了:“恐外有义兵。”然后闪了。

这时候,满大明朝廷,那些坚持正义与真理,倔强的“东林党”中坚,已经被魏大太监给清除干净了,剩下的多数是墙头草。而阉党,除了飘飘然的九千岁“魏傻子”之外,其他人也都明白的很。你不要动我的奶酪,否则,就跟你拼命。现在东林已灭,没人动我的奶酪了,你想让我帮你干活,那你就得给我奶酪。但你魏公公的大势即将逝去,凭什么还要帮你呀。

残酷把,这就是阉党集团的真相,除了利益、虚荣,还有阿谀奉承之外,仅仅是一堆毫无信仰和理想的散沙罢了。

东林党的中坚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东林七贤,至少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之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大明。而阉党呢?打击异己的目的是给自己捞取更多的金钱、土地。他们找到了朝廷弊端,想的不是革除弊政,而是利用这些漏洞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什么呢?社会蛀虫而已。说“阉党”可以救大明的,只是看到了他们可以捞钱的表面而已,他们捞钱可并不是为了大明朝,而是为了自己。

到这里,魏忠贤不可能斗过崇祯的原因已经明了了。魏忠贤缺乏远见,缺少强有力的支持,就是魏忠贤失败的原因。此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完全就是纸老虎了。

魏忠贤作为纸老虎,最后还是可以拼死一搏的。杀了朱由检,随便找个乳儿宗室,胁迫张皇后,将其立为新帝,可以继续把持朝政。要不就完全支持朱由检,装可怜,去哭去求饶,把家财全部捐出,支持朱由检用兵。朱由检面对如此可怜听话之人,也许会一念之仁,放魏忠贤一条活路。

但是,魏忠贤却自己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死法。而朝廷的众多大臣,自然也都倒向了崇祯,那么魏忠贤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了。


奕天读历史


因为魏忠贤的滔天权势,

不是自己的。

明朝文臣权力太大,

土木堡之变,原本赖以平衡的另一角,

武勋家族,几乎损失殆尽。

文人几乎完全掌控了明的朝政社会经济各方面。

皇帝为了皇权,

也为了对文人体系进行制衡,

就必须重新扶持一个力量系统来平衡。

明的中后期,

屡屡出现大太监专权,

就是因为此背景。

但是太监的身份是家奴,

本身所有的地位权限都依赖于皇帝个人意志。

不像文臣可以用,师生,同门,同科,同乡等等手段,

形成网状的文臣体系。

也不像武勋将门,在外拥有自己的兵力,形成力量的基本盘,

比如云南沐家,辽东李家。

因此终明朝一朝,

凡是大太监失去皇帝信任,

那就是一句话就能夺其权,

灭其族。


方士的知识乐园


诚邀,如题。为什么魏忠贤斗不过崇祯,其实原因很简单。



其一,明朝太监制度的本身,即确定了太监不可能长时间掌权。

所谓太监,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太监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太监更容易因为皇帝而获取权利。另一方面,太监非男非女,在儒学兴盛,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时代,太监就是个自残身体的下贱之人,没人会看得起太监,也没人会支持太监当皇帝。在明朝,由于制度的约束,太监没有掌握军队,这么说吧,明朝太监的权利来自于皇帝,如果皇帝不喜欢太监,太监就是个废物,因为就他所能掌握的锦衣卫和东厂,还不够九门提督塞牙缝。



其二,崇祯步步为营的策略

崇祯开始也很忌惮魏忠贤,在阉党中,兵部尚书崔呈秀是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祯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崔呈秀,崔呈秀的垮台,魏忠贤并没有什么举动,于是崇祯胆子就大了起来,一步步紧逼,直到群臣痛打落水狗。与其说是崇祯杀了魏忠贤,还不如说是内部的倾轧。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