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用語的歷史以及現代普通話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普通話,它的正式名稱是現代標準漢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的漢語通用語。“普通話”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它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方言音為標準音,但普通話並不等同於北京話。

中國通用語的發展歷史

早期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國語(標準語或者行政用語)一脈相承,同時因朝代的變遷、首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等發生變化。華夏正統觀念使得歷朝歷代均力求以古中原雅言為正統,儘管不同朝代的漢語標準語有所演變,但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延續性。但是北方歷經多次遊牧民族入侵,導致中原雅音被外來遊牧民族語言所稀釋、簡化,原來的“雅言”幾乎蕩然無存;反而是歷史上不斷南遷的中原人口把古中原華夏雅言帶到南方,使其得以在南方語系中延續下來。


中國通用語的歷史以及現代普通話

普通話使用地區

中國歷史上一直就很重視語言文字的推廣,先秦時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如《論語·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那時的雅言主要流行於中原地區,是諸侯國貴族之間的通用語,正因為這套通用語的存在,孔子才能周遊各諸侯國,士子能出仕各地。


中國通用語的歷史以及現代普通話

儒家

中國從秦朝時期就強調“車同軌,書同文”的重要性。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後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統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故而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也流傳到周邊國家,比如傳入日本的“吳音”,便是當時的南京話。隋唐時期,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了長安官音(秦音),此時的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元朝統治了廣大的地區,其為了能夠有效管理這些地區所以很重視通用語的發展。元代規定儒家教學之用依然為以漢語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天下通語”的基礎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官音(汴梁音)。元代的通用語是今天普通話的早期雛形,根據元雜劇的用韻編寫的《中原音韻》已經歸納了包含聲母、韻母、聲調的語音系統。

明清時期

從明朝開始官方語言稱為官話,明朝官話以以金陵雅言為正音(稱為“中州音”),形成漢語共同語系統,稱為“正音”,不過這只是官員之間的通用語。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這種南京官話迅速在北方流傳,成為北京語音的基礎。明、清兩代均以南京官話作為漢語正音,清朝時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也說南京官話。

滿清入主中原後繼續以南京官話為主流標準語,並把滿語定為國語。隨著時間的發展,滿語實際上已經不再使用,南京官話也逐漸染上北方話的腔調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官話——北京官話。清朝早期以南京官話為主流標準語,但從雍正開始朝廷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代大都話與明代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了滿族及北方發音的一些要素而成的。因此,到清代中後期時北京官話已經開始取代南京官話的地位。

19世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展“言文一致運動”以及文字改革運動,提倡廢除漢字,全面西化,尤其是留德的國語改變主義者上田萬年演講時提出了“一個國家、一個國民、一個國語”的三位一體國語觀,他極力鼓吹“國語是國家的藩屏,國語是國民的慈母”。上田萬年主持編寫了《大日本國語辭典》,意圖通過國民教育推行標準日本語,今天漢語中的“國語”以及“普通話”都是借自近代日本所用的名稱。

1892年,福建落第士人盧戇章提出用南京話來統一全國語言;1898年,盧戇章的老鄉林輅存上書“正以京師官音,頒行海內,則皇靈所及之地,無論蒙古、西藏、青海、伊犁,以及南洋數十島國,凡華民散居處所,不數十年間,書可同文,言可同音。”。1902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去日本考察學政,回國後向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上書,主張以京城聲口統一天下,以一統國民。此舉得到北洋袁世凱的重視,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並將當時通用的官話命名為“國語”。


中國通用語的歷史以及現代普通話

清末的官話班

民國以後

滿清滅亡後,北洋政府下的中國讀音統一會於1913年制定了第一個現代的“國音”系統,它的特點是“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史稱“老國音”。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以推進國語進程,成員包括吳敬恆、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錢玄同、胡適、劉復、周作人、蔡元培、許地山、汪怡等人,他們提出了《國語統一進行方法》,此外胡適為國語統一籌備會起草並修正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被教育部以《訓令第五十三號》頒發實行。

但老“國音”在推行的過程中先後發生了“京國之爭”以及“漢字存廢爭論”。1922年,黎錦暉提出了《廢除漢字採用新拼音文字案》,而在當年8月的“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出版以後,改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方案更是大受歡迎。1923年,錢玄同在《國語月刊》第一卷《漢字改革專號》上發表長文:“我敢大膽宣言: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語決不能統一,國語的文學決不能發展,全世界的人們公有的新道理、新學問、新知識決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國語寫出。何以故?因漢字難識、難記、難寫故;因僵死的漢字不足以表示活潑潑的國語故;因漢字不是表示語音的利器故;因有漢字作梗,則新學、新理的原字難以輸入於國語故”。他幾乎把中國的落後、封閉、野蠻全怪罪於漢字。

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社員葉谷虛提出了《請審定一種羅馬字拼音制度案》,於是國語統一籌備會決議組織“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負貴起草和擬訂方案。最終錢玄同、劉半農、林語堂等人發明了以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方案,這是最早的漢語拼音。


中國通用語的歷史以及現代普通話

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錢玄同

同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成立“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並確定採用北京語音作為標準,稱為“新國音”;1932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以新國音為準的《國音常用字彙》,並指出“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1940年,南京國民政府公佈準照國音的《中華新韻》,往後的臺灣國語系統、大陸的普通話系統以及新馬地區的華語系統,均源於此時的國語系統。


中國通用語的歷史以及現代普通話

“國語統一籌備會”成員胡適以及反對新文學的胡先驌

新中國成立之後大力推行國語。1955年10月,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明定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並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而學術界則稱其為“現代標準漢語”。截至2014年,中國仍有30%人口(約4億人)無法用普通話交流。

另外,這裡闢一下謠,有說在確定“普通話”的過程中,西南官話、吳語、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但是北京話自清末以來一直就是北京地區官方話,無論是民國還是民國後的新中國都從未以投票形式決定過官方話,在1955年中國科學院舉行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代表們是一致贊成將北京音定為官方音的。

下期再見!

歡迎交流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