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为什么会出现“下克上”的现象?

独霸蓝星的兔子


“下克上”指的就是下级通过武力取代、消灭上级,主要流行于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等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此道高手,此后这一风气成为日本特色之一。但是明治维新以后,“下克上”成为了天皇和政党、财阀、军阀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看似是底层人士通过兵变、刺杀表达诉求,背后全是高层的算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维新志士提出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等口号,力图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将政权交归日本天皇,但是口号只是口号。1867年1月30日,年仅36岁的孝明天皇突然死亡,这位天皇非常有意思,他支持德川幕府的统治,使得倒幕派的行动缺乏法理支持一直没能成功,而他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宫廷政变,德川幕府倒台,因此一直有传言孝明天皇的死有蹊跷。

孝明天皇死后,年仅十五岁的明治天皇继位。1867年11月岩仓具视、三条实美等公卿贵族就伪造了一份倒幕密诏,假借明治天皇名义号召长州和萨摩藩武装讨幕;1868年2月,经历鸟羽、伏见城等一连串战败后,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投降,二百六十四年历史的德川幕府退出政治舞台。德川幕府是倒台了,但是权力却没回到天皇手里,日本进入藩阀政治时代。

藩阀政治就是倒幕运动的主力长州藩、萨摩藩、公卿贵族出身的人主导日本权力中枢、操控政权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对于军队的控制,所谓“长州的陆军,萨摩的海军”,而代表人物就是日本9元老,分别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园寺公望。这些元老早期亲自担任首相,组织内阁,交替执掌政权;明治中期以后,元老们退居幕后继续操控政局,成为明治、大正时代的政治中枢。

这帮日本元老们有多牛呢?制定明治宪法,确立近代日本天皇制是他们干的;日本首相、枢密院议长、内大臣等重要职务的任免是他们决定的;日本的内政外交方针的制定,比如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还是他们;就连日本天皇的家事也有他们插手,1921年日本元老以大正天皇精神错乱为由逼迫其隐退,让太子裕仁摄政。

裕仁对于日本元老们早有不满,举一个简单例子就是裕仁的婚事。1918年,裕仁17岁,当时内定久弥宫良子为太子妃,但是山县有朋等人以良子母亲有色盲为由反对,闹了一年多才在裕仁的坚持下确定娶良子为妻。但这事没完,此后日本不断有大事发生,大正天皇隐退、皇族长者东伏见宫依仁亲王去世、关东大地震等等,裕仁的婚礼一直推迟到1924年才举行,你说裕仁对这帮元老们能有好感么?

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裕仁天皇登基,当时日本9元老只有西园寺公望还活着,但是这帮元老们留下的政治势力还在,政党、财阀、军阀依然把持权力,只是没有了一言九鼎的人物。早在1921年裕仁前往欧洲旅行的时候,就秘密接见了日本驻欧洲的十几个武官,获得了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等青年军官的宣誓效忠,以这些人为班底从元老们手中夺权。

裕仁要提拔永田铁山等人总要有个理由吧,这就是“下克上”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功了青年军官们受赏,有过了掌权的高层们受罚。

比较著名的事件有1928年皇姑屯事件,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不顾日本政府命令,私自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事后河本大作啥事没有还升了官,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背锅下台,而田中义一是继山县有朋之后长州藩第二代领导人;

再比如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表面上看是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私自行动,实际上关东军高层、军部高层都是默许的。1931年9月19日,日本内阁就已经下令关东军停止进攻,但关东军无视日本政府的决定,侵占了中国东北,事后若槻礼次郎内阁垮台,而裕仁亲自为攻占东三省的将领授勋;

再比如1932年2月、3月的血盟团事件,银行家井上准之助、三井财阀的领导者团琢磨接连遭到刺杀,但是井上日召、小治正、菱诏五郎等杀手并没有遭到严惩,1940年就全部被释放了,日本财阀势力遭到重创;

再比如1932年5月的五一五事件,时任日本首相犬养毅被11名青年军官杀死在首相府,事后杀人凶手却因为宣称“对天皇耿耿忠心”而受到庇护,法院不得不从轻发落,没几年这帮人就都被释放了。从此日本政党势力遭到重创,基本退出权力核心,永田铁山等人慢慢掌握军政实权。

因为很容易就能达到政治诉求,“下克上”的风潮越演越烈,最终因为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差点波及裕仁而被终止。随着一系列暗杀等“下克上”事件的发生,藩阀政治的局面基本被打破,永田铁山等人掌权后因为政见不同发生分裂,形成了“统制派”和“皇道派”,而永田铁山就是统制派首领,被称为日本军中第一大脑,是裕仁的亲信。

在永田铁山带领下,统制派获得了更多上层人物的支持,慢慢压倒了皇道派,取得对陆军的绝对支配权。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刺杀了永田铁山,拉开了“统制派”和“皇道派”的大决战,“统制派”趁机清洗“皇道派”军官,最终酿成了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名士兵展开大规模刺杀,内大臣斋藤实海军大将、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陆军大将、财政大臣高桥是清先后被杀;首相冈田启介海军大将、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元老西园寺公望也遭到了袭击;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警视厅等中枢权力部门被攻占。

裕仁天皇最终对二·二六事件的责任人进行严惩,是因为这些人威胁到了自己。首先是叛军占领了皇宫正门樱田门,有突入皇宫的意图,威胁到了裕仁的人身安全;其次皇道派军官和裕仁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来往密切,叛军打出了“秩父宫是我们首领”的口号,而日本历史上天皇之弟篡位的事多得不胜枚举。在暴怒的裕仁的严令下,政变于2月29日被镇压,而与以往事件从轻发落不同,二·二六事件19名领导人物全被处死,其余人被判处监禁,此后“下克上”之风受到打压,日本一度流行以刺杀方式达到目的的活动终止。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下克上这个词最早出自日本典籍《二条河原落書》,也就是说是镰仓时代就有这个概念了。其实古代时候这个词不单指下层武士反抗上层武士,也可以指农民反抗领主的起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为二战前的下克上传统塑造了一代日本军人,导致二战期间这种下克上也屡屡出现。

1920年代,日本和其他列强一样经历了经济危机,而且更严重,我认为这个是日本下克上(造反)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下克上日本古已有之,而且出现的时机往往都和国家财政紧张,幕府势力衰微有很大关系。

尽管日本是个军国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贫富差距空前拉大,大量平民陷入贫困。日本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过的真是不如狗。表面上看帝国军人,光宗耀祖,实则比今天的社畜还惨。今天的社畜累死累活好歹能维持一个家庭稳定生活,那时候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则是要看着家里人挨饿了。而那些军阀财阀世家,活得可是非常滋润的,当然会招致仇恨的情绪。

所以这种状态下,军队内部其实是非常不安定的,年轻军官认为高层腐败(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对上级军官的尊重度和服从度变差,这完全成了一种普遍广泛的情绪。不过这些军人也知道,无理取闹是不行的,哗变更是万万不能的,得找个由头建功立业证明自己才行。所以下克上是为自己争取利益最现实的方式。比如九一八事变。主谋石原莞儿、土肥原贤二这些人其实是在没有陆军大本营许可下贸然发起的军事冒险,赌的是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敢还手。结果还真赌赢了,所以石原和土肥原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混的更加风生水起,参与事变的中下级军官也都得到了威望和升迁。

除了争取个人利益,下克上有时候也是派系斗争的结果。日本历史上最有名,影响最大的一次下克上就是“二二六”兵变了,这其实就是军队内部皇道派的一次发难,兵变主力1558人,主要是来自第一师团和近卫师团的部分官兵,包围首相官邸、陆军大臣官邸、警视厅,并暗杀统制派官员(政见不合),明治老臣(既得利益者)和亲英美派官员(仇外)。最终兵变失败,皇道派也被彻底清洗,统制派战上风。统制派,说白了就是下级军官眼中的那些腐败军阀。所以下克上其实包含着派系斗争和政治诉求,这些下层军官和士兵显然是希望上位的“皇道派”的一颗棋子。

下克上一旦形成传统,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那就难以控制了。


纸上的宣仔


日本的这种下克上,其本质实际上却是日本国家高层的权力斗争。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1900-1940年间,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

在1900-1940年间,日本前后总共有3个天皇,分别是明治天皇(1852-1912),大正天皇(1879-1926),昭和天皇(1901-1989)。

这其中,明治天皇就是操纵倒幕战争,一手推动明治维新的大佬,可以看作是近代旧日本的开国君主。而大正天皇是他儿子,昭和天皇是他孙子。

倒幕战争及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了近代日本的国家基础,资本家,皇族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取代了此前延续数百年的幕府将军统治日本的局面。一山不容二虎,资本家与皇族之间必然会争权夺利。

实际上我们不妨看看地球另一头的英国,英国的资本家和皇室之间,打架打了几百年,从16世纪末到开始,到19世纪初,资本家们才完全占据上风。


这种资本家与皇族对于权力的争夺是必然发生的,而在日本,这种斗争以另一种形式发生,双方并没有直接冲突,而是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操纵资历尚浅的年轻人们互相争斗,其最终表现的结果就是“下克上”。

说白了,天皇授意让一帮青年军官去把政府官员给砍了,这是下克上吗?根本不是,这是权力斗争。

但是毕竟天皇还是要脸的,事情说出去不好,就说是青年军官肆意妄为的独走,下克上。


战斗机解说家


其实二战时期日本军队之所以会发生下克上的现象,可以说是非常有历史渊源的。甚至我们可以就那么认为下克上是日本民族中的一个特性。日本军队之所以会发生下克上的情况,可以说是不足为奇的。

介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就只谈谈日本军队之所以会发生“下克上”的一些原因。

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所谓的“下克上”,大概就是某个日本军官不听从上级的命令私自的调动军队而导致军队一系列暴走的事情,这就好比是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其实是一个特例,关东军的主要上级并不是当时控制日本陆军的日本陆军省,关东军的最幕后老板是日本天皇,换言之,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一些现象中,就可以看出关东军是绝不可能没有暴走的结果。


后来自杀的本庄繁,其人原本就是张作霖麾下的日本顾问。东北军的情况,他自然是一清二楚。他成为关东军司令的安排,这就已经是表明一个信号,关东军会在东北制造一系列大的事故。

也就是说在“九一八事变”中,他的幕后操纵者其实是天皇,或者说,天皇在事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心理预案。那就是默认关东军暴走,进而在中国东北靠武力,可以获得他所想要的土地等等利益。

除了这个后台操纵者可谓是天皇以外。日本军队其他一些暴动的例子,其幕后主持人并不是日本天皇。而那些叛乱的人,背后的主使人是谁?也许现在还未可能有答案。

日本发生过两次的刺杀日本首相的例子,分别是“五一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

这当中去刺杀日本首相的人分别是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的人。从关系上来说,后来在“二二六”被杀的高官中还包括有日本陆军大将和海军大将,这其实就是一种“下克上”的。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当时的日本陆海军内部激进派的狂妄思想。

笔者在写此文时,曾经看到有人提到日本的集体主义。其实在现实中的日本人并不是集体主义,或者应该说日本的集体主义也许并不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集体主义。还是以日本军队来为例,在“下克上”发生之后,不管刺杀高官的人,他们的目的动机如何,事情发生后,有许多制造事件的罪犯都得到了赦免。换句话说,在日本内部其实就很纵容“下克上”的风气蔓延。

举例来看,在整个日本军队的作战中,几乎都可以见到“下克上”的重大事件。

先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进攻上海的日军司令松井石根接到的命令是,不许在向南京进军,而他,包括后来被中国军队击毙的冢田攻,违背了日本政府发来的命令。要求日本政府进攻南京。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后,台儿庄大败的消息,让整个日本政府可谓是举国哗然。日本陆军省不仅没有打算在台儿庄大败后怎么收尾。还要求日本继续进攻中国军队。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笨蛋元帅杉山元,还借口说可以借此一口气歼灭在徐州地区中国军队主力,还要求日本通过徐州作战方案。在后来的作战中,中国军队的徐州大撤退,让日本军队扑空。这其实是日本陆军的又一次大败仗,而日本军队又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继续要求进攻中国的重镇,像是开封,武汉等地。

除了日本陆军之外,日本海军也有非常多的情况发生。

珍珠港作战以及中途岛之战的本质,说到底的话并不是日本海军省希望发动的对美作战方案。而是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联合舰队司令部,强势通过了珍珠港作战以及中途岛作战。当中山本五十六以辞职相威胁。

中途岛大败之后,联合舰队司令部竟然隐瞒了中途岛大败的消息,当时的日本首相是东条英机,东条本人在几个月之后,通过其他途径才得知日本海军的失败。这看似好像并不是一次“下克上”。可是,东条内阁的成员之一,海军大臣是岛田繁太郎。岛田与东条的关系可谓是异常密切。甚至当时有说法,“岛田是东条的副官”,“他是东条的男妓”这类蔑称。足可见二人的亲密。东条本人要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中途岛大败的消息。只能说明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部也欺瞒了海军大臣。

(正当中的,就是福留繁)

据说之所以没有向海军省封锁消息的人,是当时从联合舰队升迁到海军省军令部第一部部长,也就是福留繁少将的所作所为。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个家伙还真是和联合舰队臭味相投,1943年,已经是海军中将的福留繁又到联合舰队去当参谋长。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以下犯上这是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自打明治维新以来的特点,因为倒幕运动、还政天皇本来就是以下犯上的造反行为,何况陆军的前身长洲藩在倒幕运动中立下了大功,这就给了后来陆军越来越多的迷之自信,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而且有时候他们这样以下犯上的事还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下克上是日本陆军的事,和海军没太多关系,不过海军真要下克上的话他们往往会选择炸—军—舰,这几乎都成了联合舰队的传统。


日本陆军之所以经常以下犯上是因为这样就相当于一场豪赌,和日本的国民性是一样的,在小事上做得非常细致,但是在大事上却没有远见,只依靠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就赌一把。但是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豪赌灰飞烟灭。而日本从倒幕运动以来就是在不断的在赌。倒幕运动赌赢了,长洲藩获得掌控国家的权力。甲午战争赌赢了,日本成为获得进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日俄战争赌赢了,成为远东地区第一军事大国。

而以上的这些都是赌国运的,也有一些让陆军赚的盆满钵满的小赌,那就是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在未得到陆军大本营和参谋本部的许可下发动军事事变,而结果却是日本获得比日本本土面积大几倍的东北以及大量的资源。当然日本以下克上也有失败的时候,那就是1936年的226兵变,陆军一些自以为是的陆军基层军官不满海军内阁的蚕食政策,以为海军阻挡了自己建功立业,所以发动兵变,不过最后失败了,不过最后还是陆军那帮缺乏远见的家伙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1937中日全面战争、1941年美日太平洋战争这样的豪赌让日本输了最后的国运。所以有些东西和一个国家、地区的人的性格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的。
都说海军是被日本贵族垄断的军种,不过相比之下陆军的贵族化和官僚化比海军还严重,在陆军平民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前面网友列举了例如二二六等几件著名的日本军队下克上历史事件,不再赘述


再补充列举几个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典型的“下克上”细节:


1、接到进攻命令,抛开协同部队、擅自冒进、发动万岁突击、企图抢头功

2、接到撤退命令,以退为耻,发个电报表忠心,烧了军旗,再来一次万岁突击

3、接到投降命令,拒绝执行,杀了长官,直奔皇宫要清君侧、或者面对天皇方向切腹自杀


如果你浏览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日本不仅仅是军队和军人有这样的表现,日本男女老少、上下左右都有这种下克上的理念。这就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历史问题,是当时日本民族核心价值观问题。

因此,个人认为日军二战时出现的“下克上”现象同日本民族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日本军队和军人尚未完全从武士阶层和武士思想发育成现代军队和军人思想有关,同时也同日本国民当时被军国主义教育蒙蔽有关。

当时日本民族核心价值观中天皇崇拜为绝对核心,“愚忠、愚勇”占重要甚至主导地位。日本天皇崇拜深植于全体日本国民的意识之中。而往往体现出“忠勇”气质的“下克上”不被追究或者从轻发落。只要以效忠天皇为名义就可以做出任何下克上的举动,因为再怎么克上只要不克皇上,只要献身皇上就可以被原谅。这就是为何美国在改造日本之初首先想到过要绞死天皇的道理。


然而,这种下克上的现象和缘由无形中,也就一直伤害着日本军人及他所处的体系。成为日军在战术上战败的原因之一。我文中开头列举的这些现象虽然在天平洋岛屿战中经常发生,但很少有被追究,以至于在任何一次战斗中,毫无保存实力理念的战术几乎绑架了所有普通士兵的生命。几乎所有战役,日军都会发动毫无意义的自杀冲锋,甚至,部队长官,那些受过良好军事教育和训练,已经积累了十几年作战经验的中高层指挥官最后也只能光着膀子嘿咻嘿咻地带头冲向美军的交叉火力网中。


美军一直看不懂这种战术模式,搞不懂对手为何会以这种自残的方式消耗军力,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士兵同美军最大的区别就是一方为生而战,一方却为死而战,因为在每一个日军官兵脑中植入的理想是:忠君报国之死可以占据靖国神社的一席之地,从此由人变神


慧识文武,个人观点,供参考


橘皮文书


一般印象中,日本人是一个讲究集体主义、服从精神的民族,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身份等级制度以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但每到历史的转换节点,就会频繁出现一种下级推翻上级,即“下克上”的情景。比如战国时代,比如明治维新,就是“下克上”的典型时期。

题中的“二战时期”应该是个笼统的时间概念,因为就日本军队内部的“下克上”而言,早在战争爆发前就有了,其最突出的就是二二六兵变。二二六事件源于军部内统制派和皇道派间的争斗,是以尉级军官为主体的皇道派以军事政变、暗杀等手段试图颠覆佐级军官为主体统制派的主导地位,改变旧的军队秩序的一次暴动。几年前,海军还主导了一次五一五事件,暗杀了犬养毅总理大臣,也得算一次“下克上”了。除了军队内斗、军政关系矛盾,“下克上”还表现在战争过程中下级军官抗命一意孤行,比如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等为达到侵略东三省的目的公然违抗大本营参谋本部的命令,石原自己甚至不惜脱离日本国籍。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时候也是这样,前方军人不顾军部和政府的意见导致事件失控,战争扩大化,加速了日本的全面侵华。

日军“下克上”风潮的源头,是在昭和之前的大正时期,一战结束后的裁军。那次裁军对日本冲击很大,尤其是海军。那之后一些青年将校就开始对当时的政府和军队高层意见很大,认为明治时期的那些“老军阀”掌控了国家,而且对外过于软弱、保守。后来就诞生了樱会这样的激进军人团体,然后就有了各种政变。至于战争中的下级违抗上级命令,是因为日军的统帅机构里存在一个叫“统帅权”的东西。统帅权独立源自明治初期的参谋本部独立,军令和军政分离,参谋本部有不通过政府直接与天皇联系的“帷幄上奏权”,所以在战时军队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可以独立行动。而“统帅权”后来被一些激进的军事独裁者重新进行解释,出现“统帅权扩大化”的倾向,如果政府或上级有意见,就说其“干犯统帅权”。这个帽子非常厉害。不光是参谋本部这样,外征军的作战参谋也屡屡利用“统帅权”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辩护。所以,现在的日本学界用“独走”一词来形容失去中央控制的外征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