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中)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三十七

中國古代戰爭很頻繁,古代典籍中,如對戰爭的描寫非常精彩,如《戰國策》就古代戰爭有相當仔細和生動的描寫,《東周列國志》也非常形象地描寫了戰爭,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非常複雜、激烈和殘酷的。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幾乎是不斷的,於是,軍事將領、智謀之士便總結戰爭經驗,提出軍事理論,創造了軍事學說,於是,就有了古代的兵學韜略。

兵學韜略是中國謀略文化的一種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代戰事多,爭鬥激烈,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既豐富又深刻,兵學研究成了非常重要的理論研究,因為研究戰場上的制勝規律,直接能有益於諸侯國在戰爭中取勝。兵學因為在戰爭中的實用性而得到很快的發展。古代所說的“兵家”,既是指統兵將領,管理軍事的官員,以及指揮戰事軍事家等。《漢書·藝文志》曰:“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同時,也是指對於兵將戰事研究的專家。而兵家的思想、謀略,特別是制勝之道,便是“兵家韜略”。古代兵書討論的最重要主題,就是“兵家韜略”。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中)

兵書

中國古代兵學很發達,兵家著作也比較多,不僅軍事家(將、帥)和軍事理論家常編著了兵書,而且,諸子各學派的論著中,也常常包含著兵學的內容,像《老子》《韓非子》《鬼谷子》《管子》等,都有討論兵學的章節。中國的兵書很豐富。如《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達五十三家,共七百九十篇,圖有四十三卷,而且,還將兵學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對於兵學的具體問題,古今變化比較大,有的已經沒有再論述了,而對於兵學權謀的論述,則是從事兵學研究的人最為重視的,是兵學的核心內容。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曾說:“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在中國古代,不僅先秦時期重視兵學研究,其他時期對兵學也仍是很重視的,比如,在宋代,雖然“重文輕武”,文官比武官更有權力,更受朝廷重視,但是,宋代也仍然非常重視兵學的研究,北宋時期,曾由宋仁宗時的高官曾公亮和丁度主編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兵書選集,稱為《武經總要》,作為官方頒佈的兵學教科書,後來,官方又專門頒行了兵法叢書,極力推薦《武經七書》。此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此書集中了中國古代兵書的精華,是中國古代兵學的理論瑰寶。而在這七本兵學著作中,《孫子兵法》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具豐富性和深刻性的兵學論著。歷朝歷代都把《孫子兵法》視為是兵書經典,軍事家們百讀不厭。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中)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一部很有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兵學著作,在這部論著的開頭部分,以宏觀的視野來論述戰爭與政治等的關係,討論兵學中的戰略問題;在論著的中間,詳細論述了關於戰爭的幾乎所有重要問題,比如用兵方略、作戰技巧、後勤支持、戰爭地形、任將方法等等,而在論著的最後,專門論述了“用間”問題,即現在所說的戰諜情報問題。孫子將諜戰情報提到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問題上,這是非常有遠見的。中國古代有如此高智慧高水平的兵書,讓現代外國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們感到非常驚奇,也非常讚賞。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中)

孫子兵法

據有關報道,國外很多軍事家把《孫子兵法》軍事理論的頂級論著,是經典的軍事謀略書。比如,據說,美國西點軍校曾把《孫子兵法》作為是學員的必讀書。再如,以色列的戰略專家克里費德曾說:“在所有一切的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是最好的,而《戰爭論》則居第二。”(注:克勞維茨的《戰爭論》可是整個西方戰爭理論的經典著作。)又如,美國的戰略家約翰•柯林斯曾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還有,英國戰略家科德爾•哈特曾說:“《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但是,其內容之全面與理解之深刻,迄今還無人超過。”最後,美國前陸軍參謀長、駐越南美軍司令威斯特摩蘭曾對照《孫子兵法》來檢討美軍陷入越戰的錯誤,認為如果早讀《孫子兵法》,或許能避免越戰的重大錯誤。

具體分析,兵家韜略至少表現為面幾個方面:

第一,兵謀內智。這主要是探討軍事將領的修養問題,中國古代兵家認為,傑出的將領是不能單憑勇力來取勝的,兵家對“武夫之勇”非常輕視,常常蔑視為是“匹夫之勇”。“智勝”永遠是高於“武勝”的,出色的將領必須是智勇雙全,並且,最好能以智為主,而以武為輔。關於將領內智修養,孫子提出了“將之五德”的說法,認為智、信、仁、勇、嚴是為將者的五種基本德性。在孫子看來,將需有“智”,即擁有智謀,能隨機應變;將需有“信”,即要有信義,能賞罰分明;將需有“仁”,即應有仁義之道,能使民心所向;將需有“勇”,即能威武勇猛,不能遲疑軟弱;將需有“嚴”,即能嚴明軍紀,執法嚴厲。中國兵學非常重視提高將領的心理素質方面的修養,比如,兵學修養要求將領要具有“靜、忍、定、斷”的心理要求,“靜”即冷靜,理性,不能情緒化,不能感情用事,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忍”是能忍耐,有超常的承受能力,不能輕易被激怒,而要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定”是心態穩定,意志堅定,不動搖,不膽怯,不輕易改變主意;“斷”是果斷,殺伐決斷,處事雷厲風行,不能猶疑不決,不能舉棋不定。

第二,用兵原則。這是指用兵的基本道理,即兵戰之制勝之法:

比如,避實擊虛的原則。兵有強弱,情有虛實,要以我之強去對付敵之弱,要避敵之實而擊敵之虛。在戰爭中,只有以自己的優勢去對付敵人的弱勢,才能取得勝利。孫子《虛實篇》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講的就是“避實擊虛”的用兵原則。

再如,大家所熟悉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用兵原則。孫子認為,想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既充分了解自己,又能全面地瞭解敵人。只有知曉自己又知曉敵人,才有獲勝的把握,所以,戰之前,必須先有“廟算”,謀定而後動,先思而後行,方有取勝的把握。

又如,“以正合,以奇勝”的原則。《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這裡的“正”是指用兵常法,即以正兵迎敵,反映;而“奇”是指用兵的變法,即以奇兵取勝。而用兵作戰,就是要善於出奇制勝,讓戰術變化猶如天地萬物那樣無窮無盡,就像是江河之水,通流不竭。《孫子兵法·虛實篇》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兵形像水”指的也是出奇制勝,所以,“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而“以奇勝”用好了,就很“用兵如神”。

還有,“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原則。“致人”指能主動調動敵人,讓敵人能按我方的意而行動,也就是通常說的牽制敵人。“致於人”是指被敵人所調動,別動地跟著敵人轉,被敵人所牽制,受制於敵。孫子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用兵原則,就是強調在戰爭中一定要掌握主動權,有了主動權,才能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而如果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最後使會失敗的。

此外,如“十則圍之”的原則。孫子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的是,如果我方實力五倍於敵,則可以將敵人起來,主動進攻,因為我方掌握這進攻的主動權,敵方是弱勢;如果我方五倍於敵,則可以進攻,但應攻擊其薄弱之處,而不是隨意進攻某一地方,因為此時我方兵力不足於圍攻敵人;如果我方實力兩倍於敵,則必須主動調動地方力量,造成敵方兵力分散,才能形成我多敵少的局部優勢,以多勝少;如果我實力與敵方旗鼓相當,是可以迎戰,但不能主動進攻,而要通過迎戰伺機制勝;如果我實力少於敵人,便不能主動尋求決戰,而要爭取成功撤退。保存實力要緊;如果我方實力遠遠不如敵人,就必須快速躲避,不不與地方爭鋒,走為上。這裡說的“十則圍之”,其實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克敵而制勝。這一條原則與上面的“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原則是一致的。

最後,“上兵劃謀”的原則。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又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謀攻篇》在這裡所強調的是,百戰百勝,不算厲害,不是高明之舉,只有不戰而降敵,才是最高明的;兵家戰事,以謀略打敗敵人是首選的策略,其次是以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有武力擊敗敵軍,而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其實,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善用兵者,是不戰而勝,而不是在於攻城。只有不耗損兵力財力而能獲得最大利益,才是以謀略制勝的好法子。

第三,用兵方略。主要是指孫子說的:“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是孫子所強調的用兵基本方略。所謂的“道”,就是要使民眾與君王同心同德,甘願與君王死生與共,不存二心。孫武講“道”,其實講的是在武力相向之前,要有道義上的優勢;在開戰之前,要有正義的旗幟;在拼殺之前,要能在政治外交方面令人信服的道理。所謂的“天”,指的是晝夜、寒暑與季節時令的變化,其實,可以引申為“天時”,既指天氣方面的因素變化,又指某種時機和機會。將帥指揮戰爭,要考慮時機,抓住了好時機,等於有一半的勝算。所謂“地”,就是指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開闊狹窄、高低向背等地理條件。在交戰時,“地利”是可以影響戰爭趨勢的,如《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機發。”所謂的“將”,是要求將帥要具備智謀、誠信、仁愛、勇敢和嚴明等五種素質。所謂的“法”,就是指軍法的制定,軍規的執行和軍需的管理等。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支軍隊,要有嚴厲的軍法,守法要堅定,執法要嚴,治軍要嚴厲,才能使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打勝戰。紀律嚴明的軍隊,攻敵勢如破竹;防守能堅如磐石。

第四,兵法內容。這一部分包含的比較具體、豐富,比如,攻與守,戰與退,統帥與任將,領兵與練兵,佈陣與紮營,糧草與兵器,用謀與用間等等。古代兵書對兵法內容講的很仔細,比如,在《管子》的《兵法》中,就有這樣的論述:“利適,器之至也;用敵,教之盡也。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適;不能儘教者,不能用敵。不能用敵者窮,不能致器者困。遠用兵,則可以必勝。出入異塗,則傷其敵。深入危之,則士自修;士自修,則同心同力。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這一論述所強調的是:能控制敵人,是武器最精的結果;使敵為我所用,是教練最好的結果;善於用兵者作戰者,總能使敵人如落於虛空之中,猶如與影子在搏鬥。無設定,無形體,無有不成;無形體,無作為,無有不變化,此方是奇妙的用兵之“道”。(關於兵法內容比較多,將在另文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