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优秀的二代,继承发扬霸主精神,却被手下黑得没有存在感

春秋最优秀的二代,继承发扬霸主精神,却被手下黑得没有存在感

春秋最优秀的二代,继承发扬霸主精神,却被手下黑得没有存在感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惊人一鸣》第二篇

每一个雄主的儿子都会面对一个难以破解的问题:怎么摆脱父亲的影响,活出自己的风格。

做为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从即位的那一天起,晋襄公用着父亲留给他的老臣,举着父亲的大旗,调动着父亲教育好的国民,每一个脚步都踩着父亲的足迹前行。这样的举措对晋国来说是成功的,晋国避免了齐国桓公一死,霸业就凋零,国内就大乱的惨剧,使所有不看好晋国霸业传承的人大跌眼睛,比如秦卫鲁等国。

但对晋襄公来说,却未必是成功的。他做得再好,也不过被认为是晋文公的儿子,他所有的成就,在旁人看来,是他父亲打下的基础。

如果是个普通的君二代,也就算了,有地位、有权力、有霸业,夫复何求?可惜的是晋襄公不是一个普通的君二代。

一个在父亲死了没埋,丢下棺材就敢领兵出战的人,绝对是一个有追求有想法的人。

当然,追求了这么多年,效果不太好。历史书中,提及齐桓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大气,有讲究的人,论起宋襄公,虽然结局不太好,但人家至少活出了自己的风格,敢想敢为。至于他父亲晋文公,老谋深算,忍辱负重。就连小霸主郑庄公,春秋的人都知道这个人城府极深,跟兄弟算帐都能忍二十年。这些强者除了干出一番事业来,还在历史书上留下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晋襄公呢?实在没混出什么特点。要说有,就是史书上提到晋襄公,必有的一句评论是“垂拱而治 ”。所谓的“垂拱而治”,就是衣服悠闲的垂下来,晋襄公又拱拱手,对着一帮大臣。

“狐老,这个事情,您怎么看?”

“赵公,辛苦您了。”

“先轸将军,劳您大架。”

可见,晋襄公的霸业更像是晋卿集团的霸业。晋襄公更像是一个跑龙套、站背景的。而造成这个难堪情景的原因自然是晋国的名卿太强势了。

晋文公去世时,给晋襄公留下了三宝:广阔的国土,高素质的国民以及一大批国宝级的老臣。

这其中,以名卿这笔遗产最宝贵,又最让晋襄公头疼。比如国土,是个死物,你爱不理,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比如国民,虽然同在国都,但宫墙很高,大家生活在不同的维度,晋襄公平时减个税,就能让国民高兴好一阵了。

最难缠的就是这些名卿。

春秋最优秀的二代,继承发扬霸主精神,却被手下黑得没有存在感

这些名卿多半都是还乡团的骨干,见识广,经验足,家底也特别厚,辅助晋襄公毫不费力,同样管理起晋襄公起来也毫不费力。

我发现一个现象,晋文公时,晋国的这些贤大夫们也经常纠正晋文公的一些错误,但几乎都采用巧谏的方式,用美妙的语言包装批评,让批评比赞美听起来都要舒服,实在劝不了,就一哭三叩首。搞得晋文公不听都不好意思。而对晋襄公,就没有这么多礼数了。基本上是有一说一,直接了断,甭管国君爱不爱听,反正不爱听也得听。

比如,晋国打败秦国那阵,晋襄公一时心软,没跟国内那批老爷子商量就把俘虏的秦国三名大将给私放了。这下捅了马窝蜂,晋军中军主将先轸听到了消息,勃然大怒,直接冲到晋襄公面前,“噗”的一声吐出一口浓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这实在是很重的一句话,要是粗鄙一点翻过来就是:

“老子们在前线拼死拼活抓住了他们,你听一个女人的话就把他们放了。你这是毁了我们用命换来的战果,我看这个国家离灭亡不远了。”

这个话实在太重了,一个国君放四个俘虏是多大的事?而且,晋国只是放了秦国数位将军罢了,当年,秦国连俘虏的晋国国君都放了呢。再说了,晋襄公将这些人放了,不也没亡国吗?

先轸摆出这一付竖子不足与谋的气势着实把晋襄公这个毛头小子吓坏了,连忙派自己的老师阳处父去把秦将抓回来,当然,阳处父事情办砸了,秦国将军已经渡过黄河,扬长而去。

后面,又发生一件事情,晋襄公提拔了一个勇士,当自己的保镖(车右),大概是没有征求中军主将先轸的意见,先轸竟然直接将这位保镖撤了下来。一个国君连自己的保镖都任命不了。说明晋襄公这个国君当得实在是有些窝囊。

这是先轸仗着自己军功大,资格老,对晋襄公的一些不敬。至于其他老臣,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相信,只怕也有许多不讲君臣之礼的事情发生。可能不如先轸这么飞扬跋扈,但骨子里那股傲慢之色是断然不会少的。

你小子算老几?当年我跟你老子一起流浪的时候,你老子还不是听我们的!

这些东西没怎么记录下来,毕竟《春秋》《左传》等重要史料是鲁史,晋襄公受的那些气,鲁国史官未必知道,就是知道了,为了避讳,也可能不会记录下来。

知道了这个,《史记》中关于晋襄公从郩山大胜归来之后就纵淫的记载就好理解了。毕竟后宫的年轻姑娘要比前台这些老头子要可爱上万倍。

在这批老牌名卿的阴影下,晋襄公憋屈着过了七年。好日子似乎来了。这些名卿再强势也强不过岁月,一个个“卒”掉了,尤其是去年,更是让人惊喜连连,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搞了一个地狱单程游的团购,群“卒”了。

又据一些人猜测,晋国这些老臣一起死掉,是不是太巧了点,这会不会是有什么阴谋呢。

有这样猜测的人,多半是理解了晋襄公的苦,但据我看来,这恐怕也只能停留在猜测上了。毕竟一下干掉这四位名卿,肯定会闹出大动静,鲁晋隔得再远,也不可能不收到点风声,进而记录下来的。而且以这些人的年纪,也该到了“卒”的年纪。

再说了,以晋襄公的性格,他也不是这种杀伐决断的人。

四位卿士的去世,对晋襄公来说,无异于头上搬掉了四座大山。晋襄公总算用时间换来了空间,接下来,他可以达成一项他刚即位时就该成的目标:一朝天子一朝臣。

晋襄公把目标对准了受冷落已久的一个晋国大夫群。

春秋最优秀的二代,继承发扬霸主精神,却被手下黑得没有存在感

因为晋国早年内乱,晋文公出走的原因,晋国的大夫基本可以分成二个阵营,一个就是晋文公的还乡团,这些人跟随晋文公游历各国,算是海归派;另一派是晋献公跟晋惠公时期的大夫,这些大夫一直留守晋国,算是本土派。

因为海归派跟对了人,所以风光无限,基本上掌控了晋国的政权,而本土派属于站错队伍,在晋文公、晋襄公期间自然被打入冷宫,久久得不到升迁。

在这两派中间,晋襄公没有选择大热的还乡团二代成员,而是对准了本土派这一沉寂已久的大夫群,比如这一次他准备提拔的四个人,全是本土派大夫。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

提拔还乡团二代,二代们不会感恩晋襄公,他们会天然地认为这是他们父辈努力的结果,而如果提拔本土派,这些人因为长年处于被打压被排挤的一方,晋襄公将他们提拔上来,就等于是他们的救世主。自然可以收获他们的真心。

这个想法是极有智慧的,但操作起来困难很大。因为还乡团在晋国掌政十多年,尤其还握有军权,根基十分厚,动起来危险很大。所以晋襄公才故意放出风来,试试还乡团二代们的反应,如果大家只是发发牢骚,没什么实质性的反对,那晋襄公就可以顺利执行自己的计划。

还乡团二代的反应很激烈。最为剧烈的算起来,是还乡团三代。

这个人叫先克。


在所有等待晋襄公起用,好顶父亲岗的人当中,先克的信心最足,因为他的背景最厚。他的爷爷就是先轸。击败楚军、一举奠定晋国霸业的城濮之战,就是先轸指挥的。全歼秦军,使晋国霸业得以存继的崤山之战,也是先轸指挥的。他的父亲是去年去世的先且居,同样是晋国中军主将,率领晋军抵挡住了秦军的数次军事报复行动。爷爷父亲连任晋军主将,很容易让先克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中军将就是他们家世袭的。

那知道风声出来,别说顶他老子的岗当中将军了,连个军佐都没捞着。这让期待值过高的先克怒火中烧,第一个跳了出来。

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左传》)

所谓狐、赵,指的就是狐家跟赵家,狐家的狐偃、狐毛,赵家的赵衰都是还乡团的骨干成员。

这句话的意思是,狐家两家的功劳很大,他们的地位不能废掉!

看来,先克虽然肚子窝了一团火,但脑子还是清楚的。没有提自己爷爷先轸的名字。一来自己不好表扬自己,而把狐赵两家抬出来,不但可以获得狐赵两家的支持,还能避免受到藏有私心的指责。二来,只要保住了狐赵两家,也就保住了还乡团这个集团的利益,做为还乡团的成员之一,先克自然也会捞到好处。

把还乡团做为自己最牢靠的支撑后,先克的底气就特别足,对晋襄公也没有什么顾忌了,反正这一次要得罪国君,干脆就得罪透,所以他在面见晋襄公,语气极为强硬。

诸位已经注意到了,他不是商量的说,国君,您看这两家都立不了不少的功劳,您在用人是不是适应照顾一下功臣后代呢?而是使用了要求、命令时常用的祈使句:不可废也。


晋国的基业都是我们打下来的,你想废掉我们?没门!

《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在写到这一段时,又创造性的加了一句:“且士谷位司空,与梁益耳俱未有战功,骤为大将,恐人心不服。”

“而且士谷是司空,跟梁益耳都没有战功 ,突然提拔为大将,恐人心不服吧。”

这个从斗争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攻击对手的弱点,就是增加自己的筹码,而且攻击的点也取得很好,比如士谷官职是司空,管水利营建的,顶多是一个有档次的包工头,让他主中军,除非晋国是房地产企业。而梁益耳就更奇怪了,一个不知道那里跑出来的阿猫阿狗,被我们还乡团整得有饭吃就不错的人竟然也冒出来,这些人什么功劳都没有,让他们当大将,谁听他们的?

冯梦龙的才华是不用说的,以一段混乱的春秋写就了一部精彩的小说。但这一段,我觉得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了,尤其是最后一句:恐人心不服。这个恐字用得就特别不好。一个恐得就透露出婉转商量的语气。

这完全不是先克咄咄逼人,一付你要不把事情说清楚,咱们几家就联合起来把你搞下去的嚣张气氛嘛。而且先克用还乡团这个功勋集团为底,那里需要攻击对手的弱点。因为跟还乡团比,他们这些人,到底都是弱点嘛。

先克的猛然发炮把晋襄公吓坏了。说实话,在还乡团的这些人当中,他还就最怕先克这个人。像狐家向来都是比较温和,而赵家的赵衰更是晋国有名的好脾气,好好先生,儿子赵盾应该也差不多吧,当然,要是晋襄公能够多活几年,他的这个看法是会改变的。

而先克这个人,首先家底厚,爷爷先轸父亲先且居都是中军将,掌控晋军近十年,在军中的关系盘根错结,是一个不能得罪的人。而且他们这一家都不是好说话的人,先轸就曾经朝他吐过口水。

晋襄公本来就有些心虚,这才先放点风声出来,想看看这些二世祖们的反应,要只是发发牢骚,那晋襄公就有信心,把改制换将进行到底,要是反弹得太厉害,那改口也容易。

于是,晋襄公马上表示自己绝不会忘了这些功勋家族,之前的那些消息都是不准确的。先克大夫不要激动,寡人已经想好了三军的人选。

“大蒐礼”如期举行,在这次大阅兵上,晋襄公给出了一个让还乡团二代比较满意的结果。狐偃之子贾季任中将军,赵盾如中军佐。这完全是按照先克的质询而重新安排的人选,但晋襄公也不是一个老实的人。他没有给先克安排职位。

你不是发扬风格,故意不提自己家族对晋国的贡献吗,那我也装糊涂故意不提拔你!

面对这样的结果,对晋襄公与先克来说,都是一个失败的结果,而那些不说话的人,比如贾季跟赵盾倒是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这说明,有时候,不说话的人往往笑到最后。

但这次换帅并没有结束。

就在蒐礼结束没多久,晋国大夫阳处父回来了。

↓↓↓↓↓↓还没看够看过瘾?点击下方专栏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