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秦共公在位五年,闭关自守维持现状

春秋战国秦共公在位五年,闭关自守维持现状

在大秦帝国崛起之路上,诸多国君有能有贤,但还没有哪一个像秦共公那样,在位五年就做了一件大事,要不是他带兵包围晋国的焦邑,历史上都找不到有他的存在。那么,秦共公在位五年都干了些什么呢?

大家知道,秦共公是秦穆公的孙子,秦康公的儿子,这三人史称秦国三公。至于《吕氏春秋》为什么要把他们三个叫做秦三公,历史上并没具体解释,但从三人当政所做的政绩看,应该是后两位一直延用秦穆公的策略,在保证西部领土完整的情况下,不断向东拓展空间的同时,把称霸意图瞄向中原。只可惜他的儿孙并不都是有能耐的人,秦康公把河西大片土地丢失,秦共公更是无所功绩。

春秋战国秦共公在位五年,闭关自守维持现状

那么,秦共公在位五年时间,总得做些什么吧?实际上,秦共公也是从他父亲秦康公身上看到了秦国从兴盛走向衰弱的苗头,所以他极力维持现状,尽量避免跟晋国发生正面对抗。所以,当晋国试图跟秦联盟时,秦共公选择了回避。

早在秦穆公执政后期,他敏锐的发现在他手上创建的秦晋之好并不能为秦国打开东进大门,相反,随着秦晋两国密切交往,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企图却让晋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才选择跟楚国联盟,从而迫使晋国面临东面跟齐国,南边跟楚国的双线作战,秦国也好从中坐山观虎斗。

春秋战国秦共公在位五年,闭关自守维持现状

但秦康公继位后,并没有很好地领会他父亲秦穆公的意图,本应把秦穆公手上好不容易拿到的河西走廊战略要地好好经营,但秦康公急于求成,多次跟晋国发生战争,从而丢掉了河西重要据点少梁。有了秦康公的教训,秦共公心知肚明,所以他继位后,除了继续跟楚国保持结盟关系外,还跟晋国始终保持警觉姿态,既不跟晋国发生正面冲突,也不与晋国发生相互关系。

面对秦国闭关自守的做法,晋国新君晋灵公继位,就想改变和齐楚秦三线作战的局面。但朝中掌权者是赵氏兄弟赵盾和赵穿,为了试探秦国到底是真保守还是假保守,赵盾就派兵攻打秦国的附属国崇国。秦共公深知晋国此时兵力强大,即使面临双线作战,晋军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此时秦军去救援也是于事无补,干脆不闻不问。晋国见试探秦军出战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没意思单打独斗,知趣地撤军了。

春秋战国秦共公在位五年,闭关自守维持现状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秦共公是个胆小怕事的主,也是不正确的。在他继位后第三年,秦国也出兵包围了晋国的焦邑,迫使晋国赵穿赶紧派兵救援,也算是报了晋国攻打崇国之仇。

所以,我们从秦共公当政五年的成绩看,他并不是没有建树,而是以无所为变有所作为,相比秦康公,他的不作为却为秦国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而且还确保了秦国整个国土没受损失。从这点上看,秦共公也算是个聪明的君主。(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史明理,知史悟道,关注岛主说事,了解更多春秋战国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