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才將諸葛亮請出山,是因為諸葛亮架子大嗎?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消滅了實力強大的袁紹,基本統一了北方。孫權繼承了父親和哥哥開創的基業,割據江黃巾起義中也發展起自己的一些力量,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大的軍事集團,但他沒有固定的地盤,還遭到曹操追打,只好逃到荊州來依附劉表。

劉備知道要想在混亂的時局中立足,身邊一定要有能夠通曉天下、出謀劃策的人。而這個人在哪兒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荊州當地有兩個人很有才能,一位被稱作“鳳雛”,一位被稱作“伏龍”,得到他們其中的一人,就可以統一天下。“鳳雛”指的是龐統,而“伏龍”則是指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才將諸葛亮請出山,是因為諸葛亮架子大嗎?

位於湖北襄陽隆中風景區中的“古隆中”石牌坊

劉備手下的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他告訴劉備:此人住在隆中(在今湖北襄陽),你必須親自去請,否則他是不會出山輔佐你的。

劉備是一位愛才之人,他親自帶著關羽、張飛兩員大將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可這一次偏偏趕上諸葛亮不在家。

不久,他們三人又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前去拜訪,不料,諸葛亮這次又去出遊了。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山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局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準備再去拜訪諸葛亮。關羽提出了異議,認為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前去,如果諸葛亮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罵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拜訪。這次諸葛亮終於在家了,但時值中午,他正在睡午覺。劉備等人不敢打擾,便在外面等候。諸葛亮醒後,看到劉備如此誠心誠意,便請他到茅廬中就座。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

交談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提出聯合孫權抵抗曹操的策略。位於今天湖北省中南部的荊州,是古代軍事要地,位於今天四川一帶的益州有沃野千里,是經濟要地,而這兩州的主人都昏庸無能。劉備若能擁有這兩塊地盤,向北兩路出兵,就能完成統一全國的霸業。聽了諸葛亮的這番話,劉備心悅誠服,他邀請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這番議論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不久,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與孫權聯合,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接著又先後佔據了荊州和益州。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歷史上稱作蜀漢。

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設想一步步都實現了,可見他確實有卓越的眼光和見識,而劉備“三顧茅廬”,也為自己留下了禮賢下士的美名。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華夏曆史》中華書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