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聽歌、看書、健身買會員 留心App自動續費“坑多多”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李思凡)“我花12元買了某視頻網站的一個月會員。一個月後,會員自動續費花了19元。收到扣款通知的時候,我才知道被‘自動續費’了。”昆明市民郝女士覺得自己被坑了。與郝女士有類似遭遇的,還有花9元開通某音樂App會員服務的鄧女士:“開通的時候,我注意到了‘每月自動續費12元,可隨時取消’的信息,結果會員到期前我忘了取消,App就給我自動續費了。”追劇、聽歌、看書、健身……只打算開通一個月的會員,卻在第二個月被自動續費。在如今手機應用付費市場火爆發展的當下,手機App自動續費的“坑”讓很多用戶防不勝防。

讓許多用戶被“續費”

隨著我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以及移動支付的發展,知識付費越來越普及,也因此越來越多App選擇付費會員制。用戶在使用一些付費App或開通App會員時,常會無意間給軟件方“授權”自動續費充值。此前,央視曾在某手機衛士安全部門的配合下,下載了50款熱門付費軟件,發現七成以上都有自動續費功能。

某視頻網站的218元/年連續包年服務,下面默認勾選“到期自動續費,可隨時取消”這一選項,選擇連續包月服務首月6元,後續每月19元自動續費;某視頻網站的自動續費服務聲明,則是用灰色的小號字體寫明“續期:服務到期前24小時,蘋果自動從iTunes賬戶中扣費,成功後服務有效期自動延續一個週期”。

曾購買過某視頻網站會員服務的殷先生說:“購買會員的時候很方便,但要取消續期就有點麻煩,必須在自動續費扣費24小時前,到手機iOS設備的設置裡面找到相關訂閱選項並關閉。”

相比將“自動續費”設為默認選項的付費軟件,還有一些付費軟件乾脆打著“免費試用”“1分錢體驗7天會員”“5塊錢充值一個月會員”等標語,吸引用戶下載使用;但在其活動宣傳頁角落會悄悄標註“1分錢體驗會員將尊享連續包月會員特權,自動加入連續包月計劃”等協議,用戶只要付費就相當於同意協議條款,被忽悠自動加入連續包月計劃協議。

某拍照App在首頁寫著“解鎖更高級功能:點擊免費試用”,用戶點擊進入後會被要求開通包月服務,而其所謂的“免費試用”是先購買包月服務,才能獲得贈送的“7天免費”會員服務。

自動續費涉嫌侵犯知情權

維權比“退訂”難

為賺取會員費,不少App都有隱性的自動續費規則,不仔細看很難注意到這些貓膩,即便注意到這些規則,但由於取消續期的手續格外繁瑣,導致許多用戶無奈被坑。不過,用戶維權也並不比取消續費容易。

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律師認為,平臺有義務提供明確的關於自動續費的相關告知或重點提示語,一些手機App的自動續費功能默認勾選授權協議或授權提示模糊,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郝女士選擇向消協投訴:“我打了315投訴熱線,工作人員說,由於工商受理有屬地劃分,所以讓我去核實給我‘自動續費’的手機App的註冊平臺屬於哪個省市,之後撥‘當地區號+12315’向當地工商進行反映。至於續費的錢是否能退回,需要向當地工商諮詢。我在網上搜了很久,也沒找到這個視頻網站是在哪裡註冊的,反正錢也不多,想想也就算了。”

記者嘗試搜索郝女士購買會員的視頻網站信息,但並未搜到;搜索鄧女士購買會員的某音樂App,在網站上查到該App的“品牌發源地”為廣東某市。

撥打該市“區號+12315”,自動語音服務告知網上諮詢請到投訴平臺,但告知的登錄網址難以聽清;記者又按語音提示在百度查找“某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結果並未查到同樣名稱的官網,點擊進入與“某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名稱最相似的“某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頁面上並沒有可以進行諮詢、交流、投訴和舉報的“互動交流”選項。

對於這樣的結果,鄧女士與郝女士表達了同樣的態度“錢不算多,就算了吧”。不過,鄧女士也說:“還是希望付費的時候,App能用彈窗或者其他明確的方式,告知用戶‘自動續費’的相關信息,扣費前以短信、通知推送等方式告知用戶即將被扣費,以及如何關閉這項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