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

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比如第八章說:“利萬物而不爭”,第八十一章說:“為而不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有的人說,老子是個陰謀家,他是叫人表面上不爭,背地裡卻要用盡各種手段去爭,因為《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因為老子一向提倡清淨無慾,自然無為,功遂身退,所以他絕不會鼓勵人們去爭搶。老子的真意是:只要你不爭,你就能利於不敗之地,一切都將水到渠成,就像大海並沒有爭什麼,天下的大江大湖卻都奔流到海。

為什麼老子提倡“不爭”呢?因為他從水這種物質中觀察到了“道”的偉大力量。老子發現,水這種物質非常特殊,它非常柔弱,比任何事物都柔弱,卻又能勝過一切堅硬的事物,無堅不摧了。所以《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軟了。水無常形,它流到什麼容器裡,就會變成什麼形狀,可謂柔若無骨。然而卻沒有什麼東西能真正戰勝水: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你的刀子再鋒利,能切斷水流嗎?中國有個成語:“水滴石穿”。水滴只要堅持不斷的滴落,再堅硬的石頭也會被水穿透。如果大量的水彙集在一處,那就更不得了,浩浩蕩蕩的洪流將一路摧枯拉朽,沖毀一切膽敢阻擋它的障礙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抵禦水的威力。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為什麼水如此柔弱,卻又如此強大?老子認為,這就是因為水“不爭”啊,所以它體現了最高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具有最高美德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卻不爭名爭利,總是流向低處,甘於居卑處下,水的這種特性與道是相近的。

正因為水有不爭之德,所以水最接近於道,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戰勝水。因此老子特別重視“不爭”,學道之人也要像水一樣,其他人爭強好勝,學道之人就要居卑處下,這樣卻能勝過所有爭搶之人。因為把自己擺在卑下的位置上,反而能收穫他人的景仰與歸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寫到這裡,居士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則新聞:劉盛蘭是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的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屬於當地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他1996年就開始靠拾垃圾助學。18年來,他總計捐資助學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是個卑微的拾荒老者,但是他的事蹟感動了所有中國人,成為所有人的道德楷模。2014年2月10日,劉盛蘭光榮入選“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劉盛蘭逝世後,在他的追悼會上,社會各界民眾冒雪前來送這位“感動中國”的老人最後一程。這則故事,正說明了老子所說的“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那麼老子所推崇、提倡的“不爭”,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居士我認為“不爭”一詞蘊含著兩重含義:

第一,不爭名利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應當無私地為天下人的福祉而奮鬥,但是不要奮鬥的成果據為己有,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是聖人。《道德經》第二章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聖人(具有最高美德的人,最理想的統治者)順應萬物的本性處理事情,輔助百姓自我成就。萬物興起時不加干涉,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卻不誇耀自己的能力,事情辦成了也不居功。正因為聖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才不會泯滅。

可見老子認為,聖人主動成就大眾的事業,功勳卓著。但是他們既不佔有勝利果實,也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反而讓老百姓感受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他們既不爭利,也不爭名,是“不爭”的典範,在老子看來這是統治的最高境界,無人能夠動搖他們的位置。

不僅聖人自己不爭名爭利,還要讓百姓們也不爭名爭利。老子生活在春秋亂世,他看到當時的天下你爭我搶,混亂不堪,征戰不休。所以老子認為,大家都不要爭了,這樣天下才能太平無事,百姓才能生活安康。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天下人人爭搶,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貪慾難以滿足,一方面也是因為生活資料的不足,所以窮苦的百姓不得不爭。餓了幾天後,最高尚的紳士,看到食物絕對會上去爭搶。所以要在整個社會中消滅“爭”,一方面要讓人們生活富足安樂,一方面要去除人的私慾。這是《道德經》第三章所說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一方面要去除民眾的慾望與智巧,使他們心不亂,不想去爭;一方面要實其腹,強其骨,讓他們不用去爭。老子在這裡說的當然不是愚民政治,而是如何在社會中消除爭端。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第二,不爭是非

“爭”的另一重意義是“諍”,也就是爭論、爭吵。老子不僅反對爭名奪利,也反對爭是論非,逞口舌之快。正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在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四不”,即:“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不要自以為是”。

社會中又很多自以為是的人,他們剛愎自用,固執己見,聽不進不同的意見,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如果兩個自以為是的人碰到一起,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就會產生紛爭。

針對這種情況,老子提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要虛懷若谷,不要固執己見,更不要做無謂的口舌之爭,這樣,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你了。

居士我相信,真正對社會有利的人,一定是那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默默無語的人,而不是整天誇誇其談、說是道非、爭論不休的人!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這個世界人人爭名奪利,然而老子卻說,不爭的人才有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