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痔瘡,還是癌症?

作者是一位在“美”國的“女醫生”,兼有生物博士。行醫多年,愛好跑步,因而公眾號名是”阿司匹林421950m”,歡迎關注。

這幾天,一位加拿大媽媽控訴沒有找到醫生而拖延了癌症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讓人深深同情。

到底是痔疮,还是癌症?

剛好我最近也有一個類似的病人。

安妮是個美國中年婦女,她得痔瘡已經好幾年了,最近一年來大便時的疼痛和出血愈發加重。年度體檢時,她和醫生討論後,下決心把痔瘡開掉,希望解除痛苦的源泉。

手術後,兩個標本都標誌著臨床診斷“痔瘡”。

到底是痔疮,还是癌症?

經過進一步檢查,其中一個標本確實是痔瘡。很不幸,另一個標本卻是鱗狀細胞癌。

當我把這個診斷告訴手術醫生時,他大吃一驚。

這個故事,是不是和開始提到的那個加拿大婦女非常相似?一樣是肛門癌,一樣是被當成痔瘡而拖延了診斷。

專業雜誌《美國外科醫生》曾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標題異乎尋常地簡單通俗:《到底是肛門癌還是“只是痔瘡”》,文章標題後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到底是痔疮,还是癌症?

文章提到,肛門癌極為罕見,只佔腸癌的百分之一到二。雖然現在這個比例高了一些,但肛門癌還是一個很少見的腫瘤。

肛門癌多緩慢進展,症狀又是常見的疼痛、出血,常常被病人和醫生都誤以為是良性病變。

俗話說“十男九痔”,很多人讀到這裡,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我的痔瘡到底是痔瘡還是癌?

每次痔瘡發作都去醫院檢查,也不太現實。有沒有什麼簡便的辦法,幫助區分這兩個?

有的。

  1. 痔瘡的症狀是一陣好、一陣壞。而癌症的症狀通常沒有明顯的緩解,而且日趨加重。安妮就是因為症狀愈發厲害,才同意做手術。

  2. 痔瘡也疼,內痔也容易出血,但疼痛和出血常常不同時出現。而癌症一般是疼痛性地出血。

  3. 痔瘡常常導致肛門周圍瘙癢。癌症一般不會。

  4. 癌症可能伴有其他全身症狀比如體重明顯減輕。痔瘡一般不會。

當然,還是要看醫生,聽取專業意見。

對於肛門癌來說,醫生指檢和肛門鏡檢查可以看出是否有問題,如果做腸鏡進行腸癌的篩查,也可以順便早發現肛門癌。現在一般人群45歲就推薦做直腸癌篩查,所以下次老同學聚會,不妨輕輕問一聲,“你,做了嗎?”

那影響得肛門癌的因素是哪些呢?主要包括HPV(人類乳頭狀病毒),免疫功能低下(比如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的病人),抽菸史,等等。

這是肛門癌的染色,棕色顯示裡面有HPV病毒。

到底是痔疮,还是癌症?

所以打HPV疫苗很有意義,尤其對年輕人。不僅可以防止得宮頸癌,也預防其他和HPV病毒有關的腫瘤,比如口咽癌、肛門癌等等。

美國疾病中心CDC推薦所有11、12歲的孩子打這個疫苗。

強調一下,CDC推薦男生也要打這個疫苗,也可以防止男生得那些癌症。所以家長們不要重女輕男,要一視同仁。

國內的朋友不用太糾結是幾價疫苗,給青少年早點打上四價疫苗遠比等到有九價的再打更重要。

還有,抽菸的你該怎麼辦,就不需要再說了吧?

每一個讓人震驚的醫療故事常常也是一個學習良機。從孕婦跳樓認識到無痛分娩的重要,從權健風波認識到保健品沒有治療作用,希望這個年輕媽媽和安妮的故事也讓我們思考和學習,在健康之路上走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