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聽說話就知道了,這是為什麼?

開心智慧哥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作為北漂好幾年的我,通過多年觀察,還是有一些些經驗的!

京片子大有韻味

我很喜歡地道的北京話,超喜歡京片子!北京話可以總結為:完美標準的普通話,輕巧的兒化音,親切的語氣詞,外加一些地道的只有當地人才懂的名詞~北京話聽起來的給我的感覺可以概括為:輕鬆、詼諧、有禮貌、平易近人,,,這一切切可以稱得上是低調的華麗!



舉個深有感觸的例子~有次項目,一個30+的國企小姐姐來我們這兒學習,北京當地人,她揹著香奈兒包包殺進會議室的氣場,瞬間拉遠我們這群不在意穿著的技術宅的距離,,,可是會後,叮囑她的一項項任務,她都是很認真的答到:“好類~”,立馬又減少距離感了,因為聽著實在讓人覺得十分親近和舒服~

有些人誤認為東北話跟北京話很像,不不不,絕對的誤區,前者味道過重過濃,而北京話卻是恰如其分的高級感!沒辦法,我就是這麼粉京片子,哈哈哈,,,

消費行為習慣的不同

北京當地人雖然不一定賺得比外地人多,但是消費習慣絕對是大氣的,喜歡的東西,下手快準狠!就我店裡來說,一個一月賺5000的北京當地人,可以花個幾千眼睛都不眨一下,也許北京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房子,車子,福利,生活壓力遠小於在京的外地人。



這個地域差異是很有意思的,可以泛化開來說說。本人是開女裝店的,我們以此來看看不同地區女性的消費行為差異~

北京當地人在消費上絕對不喜歡剋扣自己,喜歡就會下手~如果進店的是江浙一帶的女性,絕對是精明的典型,衣服要細挑料子,又想要低價格。如果是東北女性,絕對帶著一口升調濃重的口音,然後慣用拉近乎的套路獲取優惠,,,

看似很傲嬌其實是情感豐富小暖暖

有多人覺得北京人民排外,其實不然。

有次店裡進來一個北京的大姐姐,爽快的就收走了一隻小千翡翠(又是小標題2的印證)。後來我們聊起來了,她說北京當地人很懶,喜歡享受,而很多外地小年輕很刻苦努力,為北京做了很多貢獻,,,其實每個外來的人為了站穩腳跟確實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而當地人得天獨厚,懶了也就自然,你敢說在外工作的你,回家也不是死懶死懶麼~



而且,很多北京小姐姐老顧客,經常跟我說,讓我千萬別哪天回去不開店了,不然她們還得重新去尋覓這類適合她們的衣服,關鍵還得重新找個這麼瞭解她們的店主小妹不容易。還有個小姐姐鄭重的跟我說過,如果有人欺負我就找她,她有個神秘的職業!哈哈哈,只能說,這些年我肯定是做對了一些事情~

所以,北京人不是傳說中排外的小傲嬌,而是情感豐富的小暖暖,如果你感受不到京片子們的溫暖,那是你沒有好好敞開心扉去融入他們~

最後,喜歡我請點一下關注吧~


lovely林疏


呃……不用聽說話,我第一次去外地玩的時候,陪女朋友逛商場(我是北京土著,女朋友是當地人)在商場女朋友挑衣服我在旁邊等。一句話沒說過,售貨員大姐過來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小夥子北京人吧?我當時都驚了,我可沒說過話,您怎麼知道的?大姐神秘一笑,你們北京人身上有種特點,一眼就能認出來!我趕緊好奇的問,啥特點?大姐笑笑,就是啥都看不上的勁兒!我當時蒙了,我啥都沒看啊,純粹發呆而已。後來回去仔細想想,也是,當時(03年左右)北京比外地很多地方還是要繁華的多的多,在外地商場裡的貨也的確比北京流行的要晚一些。所以可能根本連看都懶的看吧。也不是有什麼優越感,就是自然而然的而已。


和先生先生


嗯,我自己是聽不太出來自己說話和別的地方的人說普通話的區別,不過經歷過得北京人恐怕都會有這種感覺,去到一個地方,坐個出租車,買個東西,就會被對方認出是北京人,我起初也驚歎於這種操作,後來被認出來太多次,也就適應了。


我曾經有過這種遭遇的地方包括在南京、上海、廣州、秦皇島、重慶等地,真的是說過幾句話就被認出來,而且我並不是南城長大的,說話吞音並不嚴重,語速也不是很快,自認為跟別人說普通話沒區別,但是依然很容易因為幾句話被認出來,自己感覺也很神奇。


即便是在工作中,渠道一家新公司,有些同事接觸了幾天,也會問我是不是北京人,在我肯定他們的疑問以後,市場會問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他們的回答往往也是聽說話能聽出來。我也是驚歎於自己從小長大的這片土地了,這片水土當真給了我這麼強的辨識度嗎?關鍵是真心不知道自己說話是怎麼暴露的。


在我詢問是怎麼聽出來的一些人中,給我答案最多的,是告訴我,我說話比較逗。

我說話比較逗...說話比較逗...話比較逗...比較逗...較逗...逗...


未泯雙瞳


我不是北京人,但很喜歡看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影視,我總結了一下,說的不好,老北京不要笑話。

1,北京口音的發音是兒化音,啥字都捎個兒,這個是北京人說話最大的特點,俗稱京片子,小美女一口京片子特別好聽。

2,北京人生活在是天子腳下,所以說話做事都特別講個規矩,細化到例如吃早飯,老北京吃早飯,一碗豆汁兒就只能配兩張油餅兒,吃3張油餅兒那叫胡吃,讓人瞧不起的。其它諸如此類的規矩不勝枚舉,所以北京能有那麼多玩主,老炮兒,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沉澱。

3,北京人與生俱來骨子裡就有一種優越感,哪怕他再窮困潦倒,骨子裡那種爺的範兒還是不能丟的,這叫爺文化,是北京人的臉面。

水平有限,只能說這些,見笑了。


少賺多做


不是一嘴京片子就是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是講規矩,給人面兒,北京人可不是裝出來的,他開玩笑,打鑔都有分寸,當然你要是非要把他惹急了,你也會付出代價。北京人並不怕事,他是不願意惹事。很多外地人都覺得北京人看不起人,其實不是這樣,您一次又一次的不懂規矩,您憑什麼讓人拿你當回事。很多外地人非常討厭的是隻顧自己合適,其他不管不顧,您覺得別人會對你好嗎?應該嗎?我對面有個河南人,見面都不和你說話,突然找你說:我買了個西瓜放你冰箱裡行嗎?咱想著頭回撅人家不合適,就答應了,回頭人晚上十點了敲門拿西瓜,然後連聲謝謝都沒有,過分的是過兩天又來了。您告訴我,我憑什麼?我直接就告訴他,回頭你幫我個忙,幫我把這冰箱搬你們家去。從那他再不理我了。


老蔣曬太陽


北京人說話很自然。不管是兒化音 還是輕聲音。都是自然而然說出來。那些故意為之的 特意加兒化音什麼的 肯定不是老北京。有可能是新北京人 或者外地的朋友。

老北京人說話連音很嚴重。也是從小在家門口侃出來的毛病。

還有我現在發現 網上經常會有那麼些“老北京人都怎麼怎麼說話”之類的文章。總結一些北京人日常的歇後語 和兒化音。然後很多人不管是不是北京的 都故意按照那些話來說。

最讓我覺得無聊的就是 打字 也把兒化音打出來。一般這樣的人 都是非常在乎這個北京人的身份。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北京人。我覺得挺累的。根本沒有老北京人那種愛誰誰、北京爺的氣質。

還有就是“您”這個字。好像外地真的沒有這個字吧!很少能聽到外地人說這個字 就算跟自己家長輩 也是 你你你的。

北京人和外地人 確實面相不太一樣。就是俗話說的 掛相..有些外地朋友 從小就在北京上學 但是長大以後。讓人抬眼一看 氣質就不是北京的。這種感覺吧 說不清楚!

還有很多細節的東西 只有老北京人能有感覺 能看的到。

就現在這個國情國策吧。老北京傳統的東西 越來越少了。


____66


地道的北京人滿嘴的京味兒,說的都是北京的事,能他們說上一回,那您一準兒長見識,言語幽默風趣,還帶乾貨。和他們侃大山,帶勁。

所以呀,送你一句話:是不是北京人,看大張偉就知道了。

一般來說,地道的京片子總帶有一種市井感。地道的京片子,打小就長在衚衕、生活在衚衕裡,渾身上下抖摟著生活的氣息,特別真實,接地氣兒。說話愛帶“兒”化音,還喜歡的東西往往加兒化。花兒、寶貝兒、美人兒、小孩兒、發小兒、夥伴兒、媳婦兒。“小小子兒、坐門墩兒”聽著就可愛,把兒化音去掉試試,感覺完全不一樣。

除了說話也愛帶“兒”化音外,也愛加“個”字,“昨兒個”;“今兒個”。聽著就透著一股親近勁兒,就是這個“個”字,讓北京話的韻味凸顯了出來。

比如,“昨兒晌午,沒吃什麼飯,就吃點兒涼菜,菜還挺齁兒鹹,差點沒變雁麼虎兒!後來挨屋裡丘著看電視呢,我爸手裡提溜個東西開門問我:“噯。我說,怎麼老自個兒跟屋裡貓著啊?幫我瞜(lou一聲)一眼這個東西……”。兩句話完畢,突然有種倍兒強的親切感。

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記得關注本號咯,謝謝!


混職場闖社會


就一個“孫子”這個詞,根據不同的語境,就有不用的讀音。如“sunzi”,“sunzei”,“sunza”。

還有“大爺”這個詞,如“daye(輕聲)”,“daye(二聲)”。

再如“姥姥”,不同的語境和重音,意義可是大不一樣。如“我去我姥姥家。” “他想欺負我?姥姥!”

能正確讀出並正確運用於恰當語境之中,百分之八十是北京人,並且是年紀較大的北京人。就是現在九零後零零後的土著,也不見得能說準,因為《駱駝祥子》的時代越來越遠,年輕人更多的接受的是學校的普通話教育。


明月照徵人


解放前流行一句順口溜:一京二衛三通州;

歷史上,通州壩那是有一號的,為了搶佔碼頭,通州玩主,用船載著棺材去天津,叫號!人到了,天津幫服了。所以,以後就有通州壩的拳頭一說。

說了半天,以前的通州管轄著:通香武寶冀等八個縣。按照習俗,區別於北京城。更確切地說:大通州自成一系,通州在明清,是有城牆的,有府衙有護城河的,不是土城牆旱地城。

例如:三河有很多習俗與通州一樣,像吃毛雞蛋,毛雞蛋又有半花半果、水子…只有通州土著聽得懂,通州很多土話與北京城一樣,但是發音音色有稍微區別!

強調一點:北京城,確切的說,就是現在二環以裡,其他區域都是農村。

大通州很棒!作為通州人很棒。


心勇4


北京話,其實就是四九城的話,出了這個小圈子,就會變味。京腔,京韻,京調,京味。又分衚衕串子口和官腔。確實不好學,學的像,讓人聽不出毛病,確實很難。就算是影視演員,專門演北京的故事,專門學北京話,照樣有“怯口”。那麼多說相聲的,怎麼學,怎麼練,只要仔細聽,“外地話”就是外地話。比如說孫子,在北京話裡意思有好幾種,發音也不一樣。外地人很難區分sun,zi和sun,zei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又比如兒話音,那一帶而過的勁就很難拿捏。再有就是什麼地方用,什麼地方不用,就說門,大大小小那麼多,城門裡哪個是門,哪個是門兒?什麼是棍,什麼是棍兒,什麼是針,什麼是針兒,什麼是鼻,什麼是鼻兒。什麼時候用我們,什麼時候用咱們,什麼時候說姆們?試試看,能百分之百說的準,說的對,才能冒充北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