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被這些多音字整慘了?這些多音字真的該存在嗎?

我們過去讀書的時候,最怕的事情就是碰到多音字,因為有些多音字來的莫名其妙,跟我們的口語習慣壓根不一樣,搞得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說的到底是不是中文,甚至會懷疑這些多音字到底是哪一國的中文。

實際上在過去,有些多音字壓根跟我們的語言習慣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它們卻突然殺進了我們的語文試卷裡。

在過去,多音字的界定來自1986年版的審音表。以這個審音表舉例,“嚼”字可以讀jiao,比如味同嚼蠟,但也可以讀jue,比如咀嚼。其實這兩個詞裡面,兩個嚼字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偏偏要讀成兩種發音,沒有什麼規律可言。


小時候被這些多音字整慘了?這些多音字真的該存在嗎?


再比如“血”字,63版審音表規定這個字一律讀xue,第四聲。而86版硬是給這個字搞成多音字,分別讀xue和xie,比如嘔心瀝血,雞血。那麼請問這兩個詞的血除了一個代表人血一個代表雞血有什麼區別嗎?為什麼非要整一個多音字出來呢?


小時候被這些多音字整慘了?這些多音字真的該存在嗎?


還有在過去,如果當時當天當日當年是指過去的話就讀“當”,第一聲,而如果它們指的是同一時間,卻要讀成dang,第四聲。首先,我們日常講話沒有這個習慣。其次,這些詞都是表示時間概念的,為什麼硬是要整出多音字呢?有什麼規律可言呢?


小時候被這些多音字整慘了?這些多音字真的該存在嗎?


對於這些多音字,首先它跟我們的口語習慣根本不同。迄今為止,我也沒搞懂為何要整出這些多音字。其次這些多音字很難找規律,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你就是把霍金跟錢鍾書拉上去,估計他們也要投降。

但是在過去有一些多音字,你不知道它的來歷還好,如果你知道了估計會被氣吐血。在過去,學語文和歷史的時候,老師會要求我們把很多古代名詞用古音來讀,說這樣是尊重歷史。那尊重歷史你就不應該用普通話來讀啊,你應該用粵語或者閩南語,比如田氏代齊,根據《說文解字》,這個“田”字今天讀田,但在上古時期,和“陳”字是一個發音,所以要讀成“陳氏代齊”。這就是胡說了,你怎麼知道4000年前的上古時期,“陳”字就一定讀“陳”呢?

據語言學家的考證,至少在唐朝,“陳”字可能讀tan,“田”字可能讀can,兩者的發音是不是很相近啊?不好意思,這些發音今天全部都被保留在廣東潮州話裡面,所以如果你真的要讀古人的發音,叫學生用潮州話來讀田氏代齊吧!


小時候被這些多音字整慘了?這些多音字真的該存在嗎?


除此之外,比如大月之,阿房宮,冒頓等等,這些詞的發音全部被生硬的套上了普通話別的發音,老師們以為這樣就和古人發音一致了。


小時候被這些多音字整慘了?這些多音字真的該存在嗎?


​ 實際上,今天的普通話發源於大約600年前的元末明初,成型於大約100年前的滿清末年,古人好像不說普通話。

總結來說,在我們的童年時期,有一些多音字既不符合日常語言習慣,又不符合歷史傳承也沒有規律可言,讓我們當年學的快半身不遂。所以2016年新版的審音表糾正了過去的許多問題。這說明我們的語文教育一直沒有忘記一個原則:漢字讀音審定的目的是便利語言的使用者,而不是刁難使用者。從這點來說,我們要對中國的教育充滿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